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道德文明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青少年是社会的重要主体,他们的社会公德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准。加强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意识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正常的社会秩序。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公德认知、增强公德情感、坚定公德信念,促使他们将社会公德意识转化为社会公德行为。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公众交往公德意识教育、公共场所公德意识教育和人类环境公德意识教育。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及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2.
王宁 《黑龙江教育》2002,(10):20-20
作为教师,在学校里你是否会看见这样的情景:教室里,常是满地废纸、果皮和杂物;书桌上,到处可以欣赏到离奇的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洁白的墙壁上,印上了醒目的“球印”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公德修养差的表现。强化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公德教育应以“熟知社会公德内容,明确遵守公德意义,争做遵守公德小公民”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小学生公德意识和遵守社会公德自觉性、自律能力为核心;以把小学生培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率为目标。班主任要注意发挥主题班会的作用,任课教师要加强学科渗透,利用多种教育形式使小学生接受公德…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关系,能否遵循社会公德是衡量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公德教育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阶段正是社会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有效的公德教育对增强青少年的公德意识、加强青少年的公德行为、提高青少年的功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当通过转变思维方式、完善公德教育评价体系等多种策略来提高中小学公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强直接关系社会公德进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因而学校在社会公德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校加强对青少年的公德教育,首先应从学生在校园中的一言一行抓起,强化其公德意识。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特别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当前教育的重点应放在社会公德领域,对青少年大力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形成讲公德、重视社会公德的风气。要注意厘清公德与私德的关系,使二者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推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着有违社会公德的现象,这与大学生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所应具备的社会公德意识不相符。高校必须采取多种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包括加强大学生家庭伦理知识的教育;改进德育课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的德育修养,发挥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宣传公德模范,树立道德榜样。  相似文献   

7.
对影响中学生(非)公德行为主要因素的归因问卷调查和分析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1)从总体来看,学生公德行为和非公德行为的产生,主要受管理威慑和他人诱发的影响,其次受环境特征和当时需要的影响;2)各主要因素对学生(非)公德行为的影响,因不同类型的公德情境和不同年级的学生而有显的差异;3)学生(非)公德行为的产生和变化的动机基础,主要来源于对自身利益对自身影响的考虑。与其他方法、方式相比较而言,社会公德建设更需要制度的监督和保障。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应辩证地处理利他与利己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针对青少年公德教育面临的问题,笔者用新观念、新方法阐述了为开创学校德育的新格局、强化社会公德教育、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等方面做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当前大学生在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爱护公物和保护环境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公德缺失现象。造成大学生缺失社会公德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伦理思想、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当前公德教育存在缺陷、我国公民道德法律化程度偏低等。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转变观念,探索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新方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出现了较明显的“滑坡“现象,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迫在眉睫.高等院校应从强化大学生公德意识、培养公德情感和公德意志、加强大学生公德行为的培养以及为大学生公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环境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提升社会公德的基础上,推进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要加强环境公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2年的《学校中的世界问题》列举了包括和平与安全、人口和环境在内的十多个重大问题,并强调应纳入学校教育内容。知识经济时代正初见端倪,20世纪将给未来留下什么样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作为未来经济社会的主体应确立一种什么样的环境公德和价值观,正是目前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紧迫而严肃的问题。一、环境公德教育的基本属性及内容环境公德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统治阶级倡导实行的行为规则。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有不同的社会公德。它与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2.
杨梅花 《文教资料》2011,(19):223-225
目前高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现象比较突出,对此本文从高职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入手,分析了高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深层次原因,旨在为高职院校实施社会公德教育及探究如何培育高职大学生公德意识及公德行为教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社会公德教育与养成,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本文分析了大学生中的社会公德现状及形成原因,对加强其公德教育与养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作者先后在厦门经济特区几所高校学生中进行抽样调查,经综合分析,得出特区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一些特点:社会公德认知水平和行为方式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社会公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影响而较多地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社会公德的行为方式与认知水平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知德容易行德难”;相当一部分特区大学生考虑“自我” 的因素较多,只想自己做好,对别人的不道德行为则给予一定程度的容忍而不愿去纠正。据此,作者提出若干学校教育对策:要优化校园公德环境;改革公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注意大学生社会公德实践活动;强化教育管理。  相似文献   

15.
公德成自于习惯。良好习惯对公德教育能起到定势的作用,能形成稳定的公德行为方式。实践证明,许多青少年良好公德的形成并不一定要先从概念开始,而多数得益于幼年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十分明确地指出:“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因此,抓早抓好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使公德教育产生实际效果、提高学生公德水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公德是我国当代道德建设的工程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全国上下尊重公德、提倡公德、弘扬公德的大局下,正确认识我国公德建设的实际,研究并大力加强社会公德建设,使社会公德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并取得应有成效,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整个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之状况,从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公德失落的原因入手,提出了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社会公德教育的基本思路和科学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18.
谈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包含多方面内容,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教育等,而社会公德教育则是诸多方面中最基本的内容。虽然社会公德教育只表现于个体选择,似乎是浅层次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观念,然而它同时又是个体较高层次道德观念的表现形式和外在行为。公德状况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基础,从个体道德状况可以窥见其道德修养水平和文明程序。公德状况也直接影响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及其它规范的养成,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石。社会公德与思想道德其它方面内容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一个人不讲友爱、文明和礼貌,…  相似文献   

19.
江西赣州高级技校为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广大师生的综合素质,积极采取“六个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该校针对过去极个别学生存在的不文明和违纪现象,在广大师生中狠抓社会公德教育,并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学原文与辅导材料相结合;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通读与精读相结合;内学与外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收效明显,有力地促进了校风的根本好转。现在校园里出现了爱学习的人多了,不爱学习的人少了;遵纪的人多了,违纪的人少了;钻研技能的人多了,不学无术的人少了;讲公德的人多了,不…  相似文献   

20.
"扶不扶"的社会争论反映了现行公德教育存在以下不足:固定化的思维方式,抹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脱离社会实践的公德教育,抹杀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以自我为标尺的公德权威教育,抹杀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意识。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来重构社会公德教育: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探索式公德教育机制;将教育机构推向市场,深化公德教育体制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化公德教学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