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篇辞章,如就其内容成分而言,属于核心成分的主旨,无论表达的是「情」或「理」,都是「意」,而所用的具体材料,无论是「事」或「物(景)」,则全是「象」;如就其形成而言,乃结合「修辞」(个别意象之表现)、「意象(狭义、个别)」(个别意象之形成)、「文(语)法」(由概念组合为个别意象)、「章法」(意象之排列)与「主旨」(核心之「意」)、「风格」(由整体意象所呈显之审美风貌)而形成的一个综合体,而这个综合体,一一可用「意象」(广义、整体,含狭义、个别)加以贯穿.而由于它们深深地植基于哲学(意以象尽)与心理(异质同构)之上,将主(意)客(象)体合而为一,以此形成有机之整体,而产生美感,因此可以这么说,辞章从头到尾是离不开意象的.  相似文献   

2.
辞章之四大要素为“情”、“理”、“景(物)”、“事”,其中“情”与“理”为“意”、“景(物)”与“事”为“象”。而它们之所以能相互连结,自来虽有“移情”、“投射”之理论加以解释,却不够圆满;于是有“格式塔”心理学派“异质同构”或“同形说”之出现。而这种“异质同构”说中之“构”,用于解释意与象之连结,其类型究竟如何?一直不曾探讨过,于是在此特地兼顾“主旨或纲领”、“偏全与显隐”、“对比与调和”、“联想与想象”等四方面加以观察,以见“构”之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论意象与辞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篇辞章,如就其内容成分而言,属于核心成分的主旨,无论表达的是‘情’或‘理’,都是‘意’,而所用的具体材料,无论是‘事’或‘物(景)’,则全是‘象’;如就其形成而言,乃结合‘修辞’(个别意象之表现)、‘意象(狭义、个别)’(个别意象之形成)、‘文(语)法’(由概念组合为个别意象)、‘章法’(意象之排列)与‘主旨’(核心之‘意’)、‘风格’(由整体意象所呈显之审美风貌)而形成的一个综合体,而这个综合体,一一可用‘意象’(广义、整体,含狭义、个别)加以贯穿。而由于它们深深地植基于哲学(意以象尽)与心理(异质同构)之上,将主(意)客(象)体合而为一,以此形成有机之整体,而产生美感,因此可以这么说,辞章从头到尾是离不开意象的。  相似文献   

4.
情与景的关系.历来是我国文论的基本问题。《礼记·乐记》即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刘勰《文心雕龙》系统阐述了“情”“景”互相影响、转化的关系:“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诠赋》),“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唐代日本僧人空海在《文镜秘府论》进一步提出情思与景物须相谐和的见解:“须景与意相兼”、“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人景,语始清味。……诗一向言意,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相似文献   

5.
辞章作品中的事景物象(象)与情理意趣(意),前曷客体,后属主体,故而异质,其内部会因为同构关系,也就是能使意与象彼此联系起来的纽带,产生“一意多象”与“一象多意”的两大互动模式。其中,以“一意多象”而言,禅理诗是一类颇值得关注的诗种。这类诗作通常透过森罗万物之静观与日常修持结合,而形成“多象”,以体现含藏于其中的佛理禅机(“一意”)。从本文择以探讨的几类物象中可以发现,无论是植物物象、地理物象、器物物象等,皆常为僧俗二众藉以悟道参禅。透过此类意象之经营,不仅使禅理诗生发出独特的禅趣与意境,亦展现出辞章“一意”与“多象”之间异质而同构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6.
众所 周 知 , 诗 歌 的 创 作 十 分 讲究 含 蓄、凝 练 。诗人 的抒 情 往往 不是情 感 的 直 接流 露 , 也 不 是 思 想 的 直接 灌 输 ,而 是 言 在 此 而 意 在 彼 ,写 景则 借 景抒 情,咏物 则托 物 言志 。这里所 写 之 “景 ”、所 咏 之 “物 ”,即 为 客 观之 “象”;借 景 所 抒 之 “情 ”,咏 物 所 言之 “志 ”,即 为 主 观 之 “意 ”。 “象 ”与“意”的完 美结 合 ,就是 “意 象 ”。它既是 现 实 生 活的 写 照 , 又 是 诗 人 审 美创 造 的 结 晶和 情 感 意 念 的 载 体 。 诗人 的 聪 明 往往 就 在 于 他 能 创 造 一…  相似文献   

7.
吴成有 《学语文》2010,(1):14-14
意象是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的景象。是附有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的艺术创造(袁行霈语)。就这一解释来看,戆象实际上包含了“主体情思”和“客观景象”两方面的内容。是。意。与“象”的结合体。意象,分之则为意为象,合则为意中之象、情中之景。所谓。意”,即人类喜、悲、乐、哀、爱、恨、恋、怨之情感;所谓‘象”。即客观物象,如天文之烟、霞、风、  相似文献   

8.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 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 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 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 "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 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 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 "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  相似文献   

9.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与“象”的关系,就是“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皆成“意象”。诗人写诗是由“意”到“象”,我们鉴赏时则由“象”到“意”。  相似文献   

10.
辞章章法“多、二、一(0)”的核心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法与章法结构,是完全建立在“二元对待”的基础之上的。而“二元对待”又是宇宙创生、含容万物的根本规律。以这种规律来观察宇宙创生、含容万物的历程,可以用“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加以概括。因此章法也对应于此,形成这种结构:若从创作面看,形成的是“一(0)、二、多”的顺向结构;若就鉴赏面看,形成的是“多、二、一(0)”逆向结构。其中的“多”,主要是指各个辅助结构;“二”主要是指核心结构;“一(0)”是指一篇辞章之主旨与所形成之风格、韵律、气象、境界等。其中核心结构(“二”),即可撤上归于“一(0)”,又可撤下统合“多”(辅助结构),地位十分重要。本文即着眼于此,举例探讨,以见章法之核心结构在一篇辞章中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1.
刘勰的文学批评观是针对轻浮绮靡的齐梁文风和当时对同部作晶褒贬不一的背景提出的.他的文学批评的客观标准是贯穿于“六义”到“六观”之中的系统批评观。“六义”是宗经的效果.“六观”是考察方法.两者都不能独立成为刘勰的文学批评观。刘勰认为,要正确评价作品。要综合从“六义”“四事”“三准”“六观”这个系统中表现出来的批评方法。“六义”“四事”“三准”“六观”互相联系、互相阐释.它们围绕的核心“情、事、辞”就是刘勰真正的文学标准。刘勰不论是谈文学创作,还是谈文学批评,都是从“情、事、辞”的角度来衡量的。并以其它文学批评元素为补充。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认为文学应该重新发现“人”,倡导“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并主张以“时代”审视古今中外之文学.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文学观的提出其意义重大:一是体现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二是对周作人日后创作有着指导意义,并推进了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三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汇与撞击.同时,随着对“人的文学”观的日益重视,人们开始反思“为人生”与“为艺术”、借鉴与自我殖民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明代评点大家孙鑛的《文选》评点著作——《孙月峰先生评文选》表现了他的复古思想。孙鑛在《文选》评点中提倡精腴简奥的理想文风,以之为衡量选篇的标准,并提出实现理想文风的两条途径:掌握为文之法和对作品进行反复锤炼。《孙月峰先生评文选》也因表达了评点者的文学思想和批评主张,凸显了评点的文学批评价值,成为《文选》评点史上质量最高的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4.
周汝昌之所以把从文学角度研究《红楼梦》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成就等等开出红学大门,是由于他没有中文系的学历,"文学理论水平又十分低下",扬长避短,就把从文艺学、美学角度研究《红楼梦》从红学中开除出去了。至于他的红学四学"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几乎全从臆断出发,证假为真,不具备"学"的特质。他的红学观从一个侧面证明曹雪芹"假作真时真亦假"预言的正确。  相似文献   

15.
传统《诗经》分类,二“南”归入“国风”。宋人疑经,以为孔子时代无“国风”之名,只有乐名“南”、“雅”、“颂”;于是倡“南”独立于“风”外之说,自宋至今未有定论。本文辨说“南”与“风”为同音假借,“南”就是“风”,记乐时代用“南”,说诗时代用“风”。在诗教传承中“南”演化为“风”,在音乐传承中“南”又派生出“乱”、“盐”、“艳”等音乐名词。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红楼梦》中“家的”“三曹对案”“通书”的含义,并由此对《红楼梦》的作用、源流及其艺术创造作了阐说。  相似文献   

17.
“儿”是《说文解字》五百四十个部首之一,统属着两个汉字,但许慎对其解释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从古文字学的角度,以“儿”与“殳”之间的语音、字形联系为出发点,全面考察其能否构成部首、作为“殳”构件时的字形演变及许慎将其作为部首的原因。分析了许慎认为从“儿”部的字“儿”和“鳧”的构成及其归部问题。  相似文献   

18.
"要么"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个选择连词,其最早组合是以跨层非短语结构的形式出现在疑问句的末尾,但由于"么"的疑问语气词功能的丧失,致其句法位置发生了转移;在"这么"、"那么"、"怎么"等词类推力量的作用下其进一步词汇化;句中主要动词的存在,促使其词汇化后进一步语法化,而其原型的固有意义使它最终获得了表选择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比”字句典型式和变体式的功能具有相同的一面,然而又各有独特的语义和语用价值:典型式有两种特殊情况,分别表示比拟夸张和周遍、逐级渐进比较意义;变体式具有灵活多样的语义表达、信息结构调适以及语篇衔接等语用功能。文章从语义、信息、语篇和认知等方面描写和解释了其间的差异,并建议对外汉语教材充实“比”字句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20.
美国密西根大学林顺夫教授曾撷取“透过梦之窗口”这一精巧比喻诠释了中国古代经典文本中的“文学梦”。从《庄子》到晏几道、苏轼、吴文英的词再到《红楼梦》,他的研究指出这些“文学梦”并非仅仅以实际的梦境经验为基础,而是将作家特殊的哲学思考付之于特定语境的再度创造。“文学梦”既包括“我思故我梦”的层次,也包括“我思。我梦”的内容。“梦之窗口”既是一种特殊的观物方式,又创造出一种新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