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西方文论概念划分中国古代文学,存在很多误区,如诗、文。文章依据字源,结合其使用语境,详细考察了唐前典籍中诗、文、意、志等,认为诗、文同源于“心”或“意”,兼有记录与审美功能,并且在范畴上有交集。  相似文献   

2.
“意”或“立意”,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近代古文家林纾也说:“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春觉斋论文》)“意”究竟指的是什么?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作了精辟的阐释:“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由此可见,志与文、意与辞都是文学作品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志、意是指作品的内在因素,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与辞是指作品的外在表现,相当于形式的概念。古文论中,“意”的含义因文而异,大致  相似文献   

3.
“意”或“立意”,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近代古文家林纾也说:“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春觉斋论文》)“意”究竟指的是什么?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作了精辟的阐释:“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由此可见,志与文、意与辞都是文学作品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志、意是指作品的内在因素,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与辞是指作品的外在表现,相当于形式的概念。古文论中,“意”的含义因文而异,大致  相似文献   

4.
一"文不逮意"是我国文论中一个古老的命题。晋人陆机在《文赋》中提出"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一概括似乎道出了许多人心中之块垒,私者众事,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云;"常自叹为文不逮意也。"刘禹锡在《视刀环歌》中说:"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苏东坡也常叹了然于心,不能了然于口与乎。清人汪中在《述学·别录·与巡抚毕侍郎书》中也不厌其重复:"所为文恒患意不逮物,文不逮意。"其实,"文不逮意"说并非陆机首创。《周易·系辞》中就引过孔子语:"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老庄等人也有过类似的阐述,如"道可逆,非常道;名可…  相似文献   

5.
说“消息”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2期,载邓子勉先生《〈净发须知〉、净发社及其他》一文,内中提到一种理发工具——“消息”。消息,作为理发器具,究竟是什么东西,《汉语大词典》没有解释。《净发须知》收有3首《消息诗》,邓文据此认为:“‘消息’当为净发梳剃所用的一种可发出声音的器具。”愚以为,这种解释不符合《净发须知》所反映的实际情况。现将这3首诗再录如下:“耳作蝉鸣似有琴,身无气脉不通风。妙手精玄轻一镊,教人快乐自玲珑。”“形如箭撞似鹤毛,细软由能入耳曹。响镊相依似蝉噪,得人清爽意惶惶。”“凤凰落了一枝…  相似文献   

6.
《说文》字头选择有一种将古文、籀文作为字头,而将小篆作为重文处理的"古文籀文"字头现象。有些学者认为这种变例的现象是字形的讹变或版本流传产生的讹误。通过对《说文》"古文籀文"字头进行逐一考辨,我们发现许慎这样处理是有原因的。许慎往往选择与其构意体系更为一致,构形系统更为严密,更有文献语境依据的形体。由《说文》字头选择可以看出许慎的优选意识。《说文》字头选择,是以先秦文献语言为依据,最终目的是为了证明构形系统与构意系统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广告词也有自己的“词眼”。 《辞海》中“眼”字条下的义项之一为:“关节……引申为文章的精要处。”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一九三三年二月为悼念柔石等烈士就义二周年而写《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并录入在烈士就义当时所作悼诗“惯于长夜过春时”七律一首,此诗郁怒情深、真挚沉痛,为世传诵。一般对此诗结句“月光如水照缁衣”中“缁衣”的解释,都引用许寿裳《亡友鲁迅印  相似文献   

9.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象“云破月来花弄影”、“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诗,作者用一个“弄”字和一个“闹”字,便把全诗都写活了,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兴味盎然,这叫做“诗眼”。唐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好文章,但它给人以深刻启示的只有这三句话:“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三句话点明题旨,总领全篇,便是“文眼”。鲁迅谈他写小说塑造人物的经验,也说,最要紧的是“画眼睛”、描画人物,即使把这个人物的头发描画得根根逼真,也毫无意义,只有“画眼睛”才能画出人物的  相似文献   

10.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新闻稿件中的文眼便是新闻中闪光点之所在,它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因而在新闻稿中应强化“文眼意识”,让“这一点”真正闪出光来。在这方面我体会颇深。 1991年2月,江苏南通县新任县委书记潘宝才、副书记陈德宏到任没几天便去看望“皮蛋大王”王佩恒,他俩和王佩恒倾心交谈,对他在事业上孜孜追求的精神,给予肯定和赞赏,同时对其今后发展计划也提了些建议。回来后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两位书记一到任为什么要去看望王佩恒?我又查阅了一些资料、简报,得知前两任县委书记也去看过王佩恒。我一下子明白了,王佩恒是个体户代表,县委书记和个体户交朋友,不正说明了党对发展个体经济政策不变。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主题想好了,我一口气写完稿件。一看,总  相似文献   

11.
邹韬奋的小言论《肉麻的模仿》,如同一幅讽砭流弊的通俗的漫画,令人解颐,促人自省;它文短而意长,浅显而味厚,清新泼辣,精致隽永,恰似一首生活的哲理小诗,一朵带露的刺玫瑰.  相似文献   

12.
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报道,是主观反映客观的产物。新闻写作作为写作的一种形式,它是客观存在和大脑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物”到“意”再到“文”的过程。新闻中的“物”是客观事实,是记者的采访对象或观察对象。它是新闻的本源,也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之一。“物”是新闻具有说服力的最重要因素。任何新闻都是对客观存在即“物”的报道。从客观事实到新闻,要经历一个中间环节———作者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加工。这一过程就是新闻写作的“意”。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不是机械、直观的反映,而是自觉的、能动的反映,它是…  相似文献   

13.
朱学召 《兰台世界》2013,(22):150-151
<正>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丰富的情感世界、独特的审美理想、无穷的生命哲思……是如今我们观看王维的画、读王维诗歌时的收获,这让我们感受到这位田园诗人、禅意巨匠的生命意识和审美感受。而深究其绘画诗歌,王维作品中的声色并出、以画入诗、禅理融文、清新淡远的特点,更加让人有  相似文献   

14.
王维(701~761年)在其生前及逝世后都享有盛名,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杜甫称他"最传秀句寰区满"。殷璠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世人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  相似文献   

15.
诗有诗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新闻也有眼,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新闻眼。所谓新闻眼,就是从新闻要素中提炼出来的主题思想。新闻不论长短,只要提炼出深刻的主题思想,就有了新闻眼,进而引起受众的关注与共鸣。因为有了新闻眼,新闻才变得耐看耐听;也因为有了新闻眼,好新闻才能在浩如烟海的新闻长河中脱颖而出,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6.
李云凤 《新闻世界》2012,(3):153-154
"诗言志"能够成为中国诗学的核心命题,不仅仅在于其形成了对中国诗学影响深远的诗教理论,更在于这个命题包含了丰富的内涵。本文认为"诗言志"产生于殷商时期,或者是更为久远的舜帝时代。"诗言志"产生之初应当是祭祀巫术文化语境下"人-神"关系的诉说,后来经过不断发展,诗才开始表达人的怀抱志意。"诗言志"还包含着一个如何才能言志的问题,并与音乐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新文化史料》1998年第2期中编入了著名翻译家、作家曹靖华先生撰写的《自叙经历(下)》一文。这篇文章中有一段文字记述了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7月,作者的十几位老友为他祝寺,聚会“倾心畅谈”,席间茅盾先生在作者的锦册上即兴题诗一首:“崖畔芙蓉,愿人长寿;涧底青松,愿国长荣。”在编选这篇文章时,都觉得诗的内容很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共同心声。但有的同志觉得,如果诗的第二  相似文献   

18.
蒋磊 《新闻界》2001,(4):42-42
“轻薄为文”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戏为六绝句》中的一首绝句,其诗开头两句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为文”,就是指写文章;“轻薄为文”则是指写文章时,作者态度不严肃认真,轻浮,不庄重。这是一种极坏的文风。当年,一些轻浮文人不负责任地写文章讥笑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初唐四杰”,而且当时浮艳之风盛行,因此杜甫写下《戏为六绝句》,予以了针锋相对地批判。且不管当年杜甫写诗批判效果如何,作为一种不好的文风,却谬种流传,至今尚存影响,在新闻作品中,也是屡见不鲜:其一,讲大话。作者写作时信口…  相似文献   

19.
“轻薄为文”四字,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戏为六绝句》中的一首绝句,其诗的开头两句是:“王杨卢骆当时作,轻薄为文洒未作。”“为文”,就是作文,就是我们说的写文章。“轻薄为文”,则是指写文章时,态度不严肃认真,轻浮,不庄重、这是一种极坏的文风。当年,一些人很轻率地不负责任地写文章讥笑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初唐四杰”,杜甫看不惯他们,所以写诗对这些人予以批评。当年杜甫写诗批评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因为没有文字记载。但作为一种不好的文风,却谬种流传,其子孙绵绵,直到今天。涤荡“轻薄为文”之风采编手记…  相似文献   

20.
《流萤集》、《飞鸟集》是罗宾德拉那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的两本小诗集。泰戈尔是印度孟加拉语诗人、神秘主义者。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精华和把西方文化精华介绍到印度的最有影响的人物。泰戈尔是多才多艺的大师,一生用孟加拉文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他同时还译诗,主要是把自己的孟加拉文诗歌译成英文。其中,《飞鸟集》于1916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