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人感应”思想学说是董仲舒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理论基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学说不仅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而且对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汉代独尊儒术,使儒学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思想基石.本文对学说推动者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及他所提出的天人感应论作一探讨阐述.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儒学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天人感应论备受争议,至今仍受到许多人的批判。本文从汉代的社会现实出发,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作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4.
邹云  冯涛 《兰台世界》2016,(8):53-54
董仲舒思想体系中包含丰富法律伦理思想,他从天人感应理论和人性论两方面奠定其法律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把"德主刑辅"思想作为法律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他在立法伦理和执法伦理两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法律伦理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
赵萌 《兰台世界》2014,(3):61-62
刘禹锡“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弥补了之前天人感应论的缺陷,并将先前对于天人关系的学说提升到新的高度。刘禹锡天人观学说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界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历史影响。其著作《天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贡献也是十分巨大的。  相似文献   

6.
刘禹锡"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弥补了之前天人感应论的缺陷,并将先前对于天人关系的学说提升到新的高度。刘禹锡天人观学说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界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历史影响。其著作《天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贡献也是十分巨大的。  相似文献   

7.
张伟 《文化遗产》2014,(5):14-20
人类学家罗伯特·芮德菲尔德在《农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提出大、小传统概念,特指农业社会由精英和乡民创造的两种不同的传统。他在该书表明,他不理解中国的精英如何将大传统变为小传统,民众如何将小传统转为大传统。实际上,大小传统在中国从未完全隔离。以天人感应为例,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思想,天人感应起源于小传统,除了在汉代独尊儒术的特殊学术氛围中明显属于大传统外,自先秦至晋代,它一直同时存在于大、小传统之中。以《山海经图赞》和《晋书》为例,前者是属于小传统的书籍,其基本理论模式为天人感应,反映了天人之间的互动性;而在唐代精英知识分子所编定的《晋书·五行志》中,充满了天人感应的各种记载,体现出天人感应在大传统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天人感应始终存在于大、小传统之中,保持着浑融与互动。  相似文献   

8.
李敏 《大观周刊》2012,(25):19-19
近年来对管理哲学的研究成为一个交叉于哲学与管理学的热点,关于中国传统儒家的管理哲学的研究论文也逐新增多。董仲舒认为天人相类,人是天的副本,天所具有的,人也应该具有,同时本文论证了董仲舒制度思想的合理性,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来看必须做到人本化管理  相似文献   

9.
张立昆  王琬  张晓明 《兰台世界》2014,(10):113-114
在汉代,由于求仙问道和天人感应学说等文化的影响,在园林的建设上主要表现在面积上强调广大,在景观上强调园林建设的富丽堂皇。这种园林构建的文化和形式对于后代的园林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汉代,由于求仙问道和天人感应学说等文化的影响,在园林的建设上主要表现在面积上强调广大,在景观上强调园林建设的富丽堂皇。这种园林构建的文化和形式对于后代的园林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德主刑辅"是汉代思想家董仲舒以阴阳五行学说和儒家的纲常伦理体系为基础提出来的法律思想。作为汉朝的立法思想",德主刑辅"思想对于汉朝的刑罚执行制度、刑罚原则以及刑事政策制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天人感应的灾异观与中国古代救灾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中国常常以天人感应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去认识天人关系,认识灾祥休咎与人事祸福,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天人感应式的灾异观,使救灾措施披着神秘的、天人感应的色彩。 一、 天人感应式的灾异观 天人感应式的灾异观起源很早。我们在《尚书》中已经能看到对这一观念的推论。比如《洪范》篇说,雨晴暖寒风这五种现象如果都按照一定的规律发生,草木就会茂盛,庄透就会丰收。如果一种现象过多或过少,年成就不好。天子的德行对这五种现象有决定性的影响。天子具有肃、义、哲、谋、圣等德行和能力,雨晴暖寒风就不会错过时节;反之,雨晴暖寒…  相似文献   

13.
将天理解为意志之天的哲学家以董仲舒为主要代表。他断言天是宇宙方物的创造者:“天执其道为万物主”,“万物非天不生”。至于天人关系则是“人副天数”、“人之为人本于天”。他创立的“天人感应论”就在于要论证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能主宰万物和人,而天人亦能相通并相互感应。积极意义:以神权限制君权;还具有人本主义的萌芽:人最为天下贵也。圣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是故其为欢不怜而怜,其为悲不慑慑,万方百变,逍遥而无所定,吾独慷慨遗物而与道同出,是故有以自得之也,乔木之下,空穴之中,是以适性,无以自得。世.虽以天下为字.万民为臣妾.不是以养生也.能臣于无乐者.则无不乐.无不乐则至极乐矣.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在吸收春秋时期名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大一统论"。"大一统论"是董仲舒政治思想的核心,提倡思想统一、政治统一以及民族统一。  相似文献   

15.
洪迈《夷坚志》是宋代具有代表性的笔记小说集,其中记录了不少云雨雷电、水旱风雹等气象灾异;反映了宋代民间对多种气象现象的认识;体现了万物有灵、天人感应、善恶报应等气象观念与思想,对研究古代气象思想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静  陈翀 《兰台世界》2013,(10):39-40
洪迈《夷坚志》是宋代具有代表性的笔记小说集,其中记录了不少云雨雷电、水旱风雹等气象灾异;反映了宋代民间对多种气象现象的认识;体现了万物有灵、天人感应、善恶报应等气象观念与思想,对研究古代气象思想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儒家显学地位的奠定者——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为切入点,在探讨儒家政治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之上,阐述了董仲舒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重点研究了董仲舒政治思想对汉朝政治、法律以及治国方略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春秋繁露》一书在《隋书·经籍志》中始见著录,且《汉书·董仲舒传》中《蕃露》与《玉杯》、《竹林》都是传《春秋》的书名,而在今本《春秋繁露》一书中,《玉杯》、《竹林》却为其中的两篇,基于此,《春秋繁露》的真实性引起了争论,《崇文总目》、程大昌等怀疑其真实性;《四库全书总目》、楼鑰肯定其可靠性,笔者在楼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比《春秋繁露》与"天人三策",发现了诸多相同的地方,从而论证了《春秋繁露》传本可以作为考查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文献,但同时指出了经过多次整理的《春秋繁露》的体例是驳杂不纯的.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面对灾异的发生,帝王往往颁布诏书以自责,这种罪己诏书是基于"天人感应"思想的一种文体形式。帝王在诏书中除将灾异发生的原因归为自身治理政事的荒怠外,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挽救灾异造成的损失及避免灾异的再发生。  相似文献   

20.
“秋冬行刑”学说尽管肇始于先秦时期,但进入立法和司法领域并法制化却是在汉代.汉代推行“慎刑”法制文明建设的历史潮流和刘安、董仲舒对“秋冬行刑”学说的创新推动了“秋冬行刑”学说从理论走向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