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玉  刘世辉 《辽宁教育》2023,(23):92-96
《长相思》一课的教学设计以“思乡怀人”为主题,结合小学语文“1+X拓展阅读”的要求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定义的学习任务群的特点,从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回顾旧知,了解词的特点;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借助注释,疏通大意;想象画面,品味情感;方法迁移,拓展阅读六方面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尔雅》是按词义系统的体例对先秦注释所作的大总汇,它通过对古注的系统整理,提出一系列注释方法与条例,为注释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为后人注释、翻译古书提供了可靠依据。《尔雅》开“雅学”之先河,堪称辞书之鼻祖。  相似文献   

3.
《尔雅》是按词义系统的体例对先秦注释所作的大总汇,它通过对古注的系统整理,提出一系列注释方法与条例,为注释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为后人注释、翻译古书提供了可靠依据。《尔雅》开“雅学”之先河,堪称辞书之鼻根。  相似文献   

4.
《信陵君窃符救赵》注释商榷包头市蒙中张姗姗1、“遍赞宾容”。课本注释为:“(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而我认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注释是不合逻辑的,也不符合人物的特定性格;从语法上来讲,此注将主从关系颠倒了,语义应是“向客人一一地介绍侯生。”从内容...  相似文献   

5.
教材不只是教师的“教材”,更应该是学生的“学材”。我国的统编版教材文言文注释的编写致力于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这主要体现在:在数量上,初中语文教材的注释编写随年级上升,逐步增加学生与文言的接触;从形式上看,注释编写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内容上,注释致力于学生语文知识的补给,包括文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6.
《师说》注释商榷江苏/李云楼(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一个判断句。课本注释为:“老师,(是)靠(他)来……的。”其一,此文文意不通;其二,句型译错了。“所以……”中,“以”当“用”讲,“所以”表工具、凭借。但是,老师是人,不是工具,所以...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棹"?     
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5页注释瑏瑥说:棹是“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相似。”第95页注释⑦说:棹“原意是船桨。”棹究竟“似桨”还是“是桨”?同一本书的注释为什么前后不一致呢?查一查常见的工具书,发现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桨,如:1.《现代汉语词典》释“棹”为“桨”;2.《新华词典》说棹是“划船的长桨”;3.《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说棹是“船桨”;4.《应用汉语词典》释义同上;5.《汉语方言常用词词典》说棹是“广州等地方言,船桨。”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说棹是“船桨”;7.《汉语大字典》释义同上;8.《古汉…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收录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课本对“月色入户”一句的注释为“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显然,这里是把“户”训释为“窗户”。笔者翻阅了手边的几种选本,发现“户”字注释各本不一,时下也多有讨论。周裕锴等人编著的《三苏》对“月色人户”之“户”解释为“门户”;(中华书局,2010)任中敏选编的《宋词三百首》解释为:月光低低地照进华美的门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可见,“户”字有“窗户”、“门窗”、“门户”等多种注解。到底哪一种注释更为合理?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户”字及其相关词语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月色人户”中的“户”的意思应为“门窗”。  相似文献   

9.
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师说》一文,有两处注释值得商榷。一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课本注释为:“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书。”这个注释欠准确,理由如次:要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弄清“书”“其”两词的意思是关键。先说“书”。查《古代汉语》(王力主编)、《辞源》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书”在三书中的相同义项是:①书信;②书籍;③书写、写字;④《尚书》的简称。依据语境分析,“书信”和《尚书》两义项明显不合文意。如果取“书籍”义,合不合适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一千多年前的唐代…  相似文献   

10.
语文意识敏锐的学生,通过读和思,他能感悟文章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运用语言的妙处,欣赏文章的章法结构,即使是默读,也会“听”到声音,“看”到形象,“触”及情感。一字之妙,他会击节叹赏;精彩语句,他会品味再三。这样的学生如果加以必要的考试洲练,成绩怎能不好?  相似文献   

11.
章节起始课教学是知识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文章以“不等关系”的章节起始课教学为例,分别从“活动预设,感知不等关系”“借助材料,表达不等关系”“模型组建,应用不等关系”“练习训练,体验不等关系”“拓展小结,升华不等关系”几方面展开探讨,并提出几点感悟:提炼教材,弄清“为何教”;品味教材,厘清“如何教”;厚读教材,搞清“教什么”.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学生学习语文,主要学习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和文章知识。学习语文时.应该注意阅读并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仔细阅读文后的注释;反复诵读,品味其中的意蕴;要拓展阅读范围,广泛涉猎文学知识;要加强学后的巩固练习,认真完成作业。  相似文献   

13.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人教版高中《语》教材(以下谈及均为该版教材,简称教材,),用术语“通”“同”注释的通假字共121个。长期以来,教材通假字注释术语运用十分混乱;新版教材仍相当混乱,亟待完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本论述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寓教于注法的具体运用及其意义;寓教于注法就是注把自己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寄存在经典本的注释中,“教”的内容是通过“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教”是“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古诗教学应回归古诗本身黄山市乌石中心小学孙志强,方铁炉为教《山行》,笔者翻阅了《古诗对译》、《参考教案》和《教学参考》等书,发现这些书对“远上”注释基本一致,即:“‘远’,说山很深;‘上’,说山很高”。但其译文则或与注释脱节,注释是一回事,译文又是另...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标 会写“洛”字,能正确读写“洛阳”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秋思》;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能理解诗词大意,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7.
贾谊《过秦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教材注释是这么说的:“而谁何——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这里没有对“谁何”二字分别解释,却似乎是把它们的意思等同了,“呵问”则似品味出来的意思。《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的注释则是:“何,是呵问。谁何,关塞上哨兵诘问出入者之意。”两个注释的基本意思相同,或许都是原本了颜师古《前汉书》上的注说“谁何,问之为谁也”。(见《康熙字典》)但可惜这个颜注也是尚欠详考的。  相似文献   

18.
刘金生 《湖南教育》2002,(22):44-44
一、通过诵读品味诗的词句之妙。诗的感人力量、遣词造句之妙,都能从诵读中感悟出来。所以,通过诵读品味诗人的炼字炼句、体会诗人的感情是很重要的。例如《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前后两句的音调显然不一样。通过诵读,可以深入体会前一句的蔑视口气和后一句的豪迈感情。在“死”、“活”前都有停顿,就突出了两者性质的截然不同。“死”和“活”都是应该重读的,用来突出其表达效果。二、通过诵读理解诗的结构特点。诗歌的感染力在于它既有强烈的音乐性,又有丰富的…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其中的“品味语言”道出了高中现代文阋读的一个重要要求。何为“品味语言”?品味语言就是对语言进行揣摩、辨析、反复思考推求其意味。而运用替换法,可为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进行“善导”的重要技巧。笔者试对此略做探讨。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进行创造性的想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抒发真情实感;能有感情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