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德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高校德育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过度强调德育目标的社会价值而忽视其主体性价值,德育与现实生活过度分离。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使德育与被教育者紧密结合,使高校道德教育成为主体获得幸福的手段。因此高校德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创造幸福德育的环境基础;使德育回归生活,以实现学生的角色自我与个性自我的统一;发挥德育教师主体作用,以实现自身与学生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德育工作,必须积极探索高校德育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寻求高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要确立高校德育的人本理念,坚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要总结并探索高校德育规律;要关注并认真分析大学生思想特点;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引导德育内容;要创新高校德育方式方法;要重视高校德育干部的学习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德育分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只重视显性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而忽视隐性课程对学生的作用。隐性德育作为完整德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特点表明隐性德育也是一支重要的德育力量。学校德育要实现既定目标,必须使两者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时代 ,要使高校德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需要我们更新德育观念 :其一 ,在高校德育的主要目的上 ,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其二 ,在高校德育的策略上 ,要把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列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原则 ;其三 ,在高校德育机构和人员的职能上 ,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分析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高校德育是关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其内涵在于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提供援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和谐环境。目前,高校德育实践的不足之处在于德育理念滞后,教师在德育活动中的角色固定化和单一化,无法应对大学生在成长期间所遇到的新问题。我国当代高校德育要从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加强德育师资的队伍建设、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视角创新和发展高校德育是德育的内在要求。当前高校德育目标明确,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内容丰富,但人文精神渗透有所忽视;方法多样,但针对性实效性有待提高。文化视域下高校德育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是,其文化价值的内涵和重要性愈益凸显,须更加注重价值引领;文化育人愈发关键,须更加注重人格塑造;文化发展愈发重要,须更加注重大学文化建设。要从增强高校德育的文化自觉、提升高校德育的文化内涵、拓展高校德育的文化资源、丰富高校德育的文化载体等方面探索高校德育创新和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朱熹德育知行观是对先秦儒家及二程的德育知行观的继承和发展。朱熹德育知行观的具体应用体现在其贵知、重行和知行相须的德育方法上。朱熹知行统一的德育方法对当前高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启示:高校德育要深化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要加强道德实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要做到以知导行,以行促知,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8.
素质德育是高校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从而应对市场化、网络化、全球化、知识经济提高的机遇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德育理念与德育模式.它伴随着我国高校改革而兴起和发展.实施素质德育,既要“纵及古今”,继承和发扬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德育传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德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又要打开眼界,做到“横贯中西”,汲取世界上先进的德育经验,从而确立起有利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德育机制.  相似文献   

9.
王毅 《成人教育》2007,(8):68-69
当前成人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德育实践面临着时代挑战,如市场化进程中的物化倾向及其带来的精神困惑、教育的功利化趋向、社会价值观多样化、生存方式的虚拟化和数字化等。要提高成人高校德育实效,德育理论必须进行反思和创新。要深化对德育本质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观;确定成人高校德育目标,保证和促进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改进成人高校德育的方法,推进学校德育的现代化、科学化,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黄长浩 《考试周刊》2011,(31):180-181
高校是学生德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高校德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道德理论,从而指导自身道德行为,做到知行统一。但在现实中一些大学生"知而不行"、"知而错行",与德育目标完全背离。本文指出高校德育工作应落实在学生个体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既要着眼于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发展,更要重视道德实践的锻炼和深化,从而实现知行的真正统一。  相似文献   

11.
传统大学德育的弊端之一是脱离生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德育的根基,是德育的主题和素材的来源。德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要关注学生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创新德育方法,采用活动教育法、案例教学法、道德咨询测验法等。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总的说来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的多元倾向;是非标准的多元倾向;非道德化倾向;社会公德和明行为的淡漠。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德育与智育在实际工作中一手软一手硬;片面渴求子女成才的家庭教育;大学生特殊社会身份等原因。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着眼点在于: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路要改变;制定适宜的目标,激活个体道德需要;同时,要在生活中生成和养成德性。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生存教育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社会生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生存教育的德育价值占据重要的地位。从生存教育的概念内涵与历史演变可以看出生存教育与德育目标的内在逻辑关系是:生存实践实然性与德育价值目标应然性、个体存在性价值与群体社会性价值、发展性和目标性以及个体梦与中国梦的有机统一。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德育价值目标实现路径有给予"中国梦"背景下的生存理论与价值引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校园实践教育,加强校外生存训练教育,广泛开展创业就业教育,继续强化生命教育等。  相似文献   

14.
高校德育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特性,决定其必须以生命关怀作为逻辑起点;要从时间维度上兼顾学生生命的现在和未来,在空间维度上关注学生生命表达的丰富和生命体验的获得;还要以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健康情感的培养和生命质量的提高,作为实现生命取向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落实从理论到实践的最好诠释。要贴近实际,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中精确把握教育契机;要贴近生活,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价值构建中精心选择教育路径;要贴近学生,在引领学生自我整合中精细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道德信仰的历史逻辑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并不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真理性价值的丧失,也不是大学生主体性价值需求的不足,而是作为真知的社会理想信念与大学生个体价值认同的矛盾分裂。在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法权地位的基础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实现社会理想信念与大学生个体价值认同的统一。在由特殊向一般、个体向社会转化的过程中道德信仰起着价值中介、基础的作用,具体表现为道德信仰的社会历史功能和理论逻辑功能及其统一。而这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又具有普遍性,并具有示范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 ,大学生中不以诚信为本的行为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青年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已成为德育工作者的共识  相似文献   

18.
论学校德育的人性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效果欠佳,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德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德育方法上,一味讲求单向灌输;在德育内容上,与学生生活相脱离。教育的最终日的是实现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怀,使人幸福。因此,人性化是学校德育的最终趋势。德育的人性化体现了现代德育精神,它符合人的本性,也符合德育的本性。所以,学校德育要加强主体性,更新方法,使德育回归学生生活,从而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9.
刘秦利 《教学研究(河北)》2004,27(6):513-514,521
在高校大学生中,部分学生法律观念淡薄,为高校素质教育提出一个严肃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课、法律课,乃至大德育环境的营造,能不能贴近社会发展、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行为实际?教师和全体政工人员应该帮助大学生形成规范自我的心理结构,改进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高校礼仪课德育功能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学校开设礼仪课程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谐精神、谦逊态度和严谨习惯的同时,还要注意把礼仪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纪律观的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展示其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