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靳颖 《教师》2012,(12):128-128
陶渊明一生屡仕屡隐,留给后人最具代表性的是田园诗。其艺术风格朴素、自然、真淳,但是却寄意深远、境界开阔。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华文学艺术的瑰宝,在他的笔下,田园与劳动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之中变得有意义,而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则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他具有的"质性自然"的追求,让他的田园诗中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饱含自由随性的精神体验。陶渊明好以山、泽、鸟、松等意象入诗,皆因其性本自然,才使陶诗达到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使人读来如入无人之境。陶渊明朴实醇厚的个性与其诗中平实清新的语言风格相得益彰。他难融于官场的个性,也使陶诗在情感上更见真淳。他向往着没有阶级之分,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并在诗中体现了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陶诗中的田园超逸自然,陶诗中的人物抱朴和谐,因此,陶诗呈现了物我相得的近乎完美的境界。这种理想的精神境界的造就也得益于陶诗中的自然意象,以及其骨子里任真自得的性情。  相似文献   

3.
雷辉 《现代语文》2007,(12):29-30
陶渊明回归田园是为离苦得乐,这苦就是所求不得之苦和与亲人离别之苦。离苦的办法就是弃官回家。回家之后他的确享受到了亲情、琴书、农耕和山水等至乐。但是,尽管有如此至乐,他仍然面临人生之"死"这个大问题。他面对"死",看似发出无可奈何或顺其自然的宽慰之词,但其实是道家(庄子)的自然主义生死观的流露。于是他的修道,可谓之"田园牧歌式"的修道。  相似文献   

4.
冯志英 《沧州师专学报》2013,29(1):41-42,52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他有着“质性自然”的心性,向往田园隐逸的生活,追求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并最终产生了桃花源理想.“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基本准则,他这种顺应自然的思想明显是受老庄思想的影响.陶渊明在生死、富贵、名利、天命、自然之化等方面对老庄思想均有吸收,但是,在人情、交往方面又与道家思想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田园生活是陶渊明田园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也因为其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本文就是基于陶渊明这一时期的田园生活,从思想、自然、社会、人生等四个方面,探讨其田园生活中所反映出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6.
黎洪国 《中国教师》2009,(Z2):32-32
《归去来兮辞》一文是陶渊明彻底告别官场,永不再仕的宣言书。对于陶渊明来说,思想深处要解决的最重大的问题就是田园在他的精神生活以及实际生活中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地位究竟有多重要,可不可以割舍?经过深入思索之后,他确信:田园就是他的血脉,是他的生命,选择田园就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网络化的复杂的现代文明社会,人总是在规定的社会历史舞台上动作,拘役在各种内外的角色的束缚之中,现代人的"精神家园",是客观现实对真实的人性欲望阉割后的"破碎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从隐逸文化解读陶渊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逸文化有道家和儒家两个源头.魏晋玄学张扬体任自然,超乎世俗,希企隐逸,使隐逸文化空前繁荣.隐逸文化哺育了陶渊明,陶渊明代表了隐逸文化的辉煌.陶渊明描写田园生活、表现隐逸情趣的诗文,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桃花源记》的写作题材与汉末以来士大夫避乱隐居的事迹有关,更蕴含着作者本人隐居躬耕生活的经验和人生况味,是他借助想象希冀改变社会现实的不朽艺术杰作,是中国隐逸文化的奇葩.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其诗作和人品非常追求自然.本文分析了陶渊明前后期的诗作,对其人生转折方式进行了阐述.陶渊明早年受社会时代的影响,以用世的态度在进取中求索,是一个有功业追求的"儒士";后期追求自由退出官场,隐居田园,成了一个淡泊名利、自耕自足的隐者.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写出了不朽的华章,成为文学史上的"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的诗文中引用了大量古圣先贤安贫乐道的典故事迹。一方面,陶渊明以古圣先贤为榜样和知音,为自己孤独的灵魂寻找精神慰藉,冲淡内心之矛盾;另一方面,陶渊明又不完全苟同于古圣先贤的处世哲学,他的安贫乐道带有强烈的个性特色,是魏晋玄学人生观的产物之一。陶渊明的一生是一个和魏晋自觉精神相一致,呼应心灵需求,寻求自然适情的过程。他的自然适情是通过诗酒而实现的精神自适。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他所创作的田园诗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诗词开辟了新的境界。他的田园诗不仅独具自然之美,同时也饱含"真"、"善"、"纯",映射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理想与现实。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人生境界的形成与他的个人生活遭际、时代的黑暗以及道家思想与魏晋玄学的影响均有一定的关系。崇尚自然的人生旨归、得意忘象的思想方法、虚极静笃的审美心胸使陶渊明达到了遗世独立、恬静自由、顺乎自然的“至人境界”。追求心境与物境融合的陶渊明在艺术上采用了“情景合一”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2.
浅谈陶渊明山水田园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他历来被看作是"田园诗人"和"隐逸诗人"的代表.本文主要从陶渊明诗作的空灵高远的艺术境界.情韵极浓的冲淡之美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杨艳红 《课外阅读》2011,(12):311-311
陶渊明一生屡仕屡隐,留存下来的诗作仅有一百多首,而最具代表性的为田园诗。陶氏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便是朴素、自然、真淳,可是却寄意深远、境界开阔。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华历史上的瑰宝,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也直接地影响了唐代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代表的山水田园派诗的创作风格。在陶渊明的笔下,田园与劳动第一次在文人作品之中变得有意义,而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则更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从事田园诗创作的诗人。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不仅劝勉农民勤力耕种,而且亲自参加劳动,以诗歌表现劳动之甘苦。他怀有济世壮志,但囿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只能归隐田园。在对壮志的坚守和对"自然"状态的追求中,陶渊明最终成就了自我的"真"。  相似文献   

15.
田园诗的集大成者是唐代诗人王维,而开创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愤然离职回乡归隐,在田园生活中,他领略了山水田园的美好,民风的淳朴,大自然孕育了他,给了他灵性,使得他的田园诗恬淡自然、质朴无华。  相似文献   

16.
凡事都有境界之分,为人、为事、为学问均不例外.著名学者冯友兰曾经将人生划分为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并以三句诗加以形容:"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最终境界.依此观照,境界倒确乎为华夏文化的精髓之一了.其主张对宇宙、对人生、对事物 须人乎其内,出乎其外,所见、所思、所为应达到超越,必然走向自由的地步.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被誉为中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他那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高尚人格,千古以来被人们传诵不衰。其诗质朴自然、冲和平淡,文如其人,人文相属。且与自然相合,情景交融,境界高迥深远,深得文人士大夫和普通老百姓的喜爱,对唐代田园诗派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影响。《饮酒》(其五)作为其田园诗的代表作,既是陶渊明人文境界的最美绽放,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  相似文献   

18.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抉绝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最深刻的哲学思考,陶渊明真正的平凡和独特在归隐之后。他的胸襟气韵、人格涵养使他的生命更成熟、更具哲学魅力。陶渊明也因此成为一个典范,以自然真淳的人生追求、躬耕自给的生活选择、松菊诗酒的淡泊之境,为后世建立了“真隐”的风范。  相似文献   

19.
孙阳 《语文天地》2015,(10):19-20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也是最能表现他志向与操守的文章。在提到其写作背景时,许多资料都说,陶渊明任彭泽县令不久,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躬耕田园。而且普遍认为,五斗米为当时县令的俸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不因贪恋官位而向污浊的官场低头,有力地表现了他不慕权势的高贵气节。这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陶渊明隐居背后的政治隐情。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大将,要了解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个代表,他的诗歌"代表了一种文化模式",无论是在诗风还是在诗歌创作的意象选择上,都受到儒家的影响,有儒家的"民胞物与"的人文生态思想元素;而且受到道家以及魏晋玄学思想的影响,有道家遵从自然,自适自得的人文生态思想;此外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也呈现出明显的人文生态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