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为“汉服”断代久远,所以人们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认为”汉服”一定拖沓,其实这不过是一个误会。  相似文献   

2.
汉服迷群与中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新媒体的作用下,汉服迷群这一亚文化群体发生了转变,圈层扩大,界限消弭,汉服迷们自主表达想法和欲望。新媒体时代为其赋予权力的同时,新媒体也让汉服迷群内部联系更加紧密,互动仪式链加深同袍之间的身份认同。复兴汉服突出"仪式"的塑造,仪式性的实践活动唤醒大众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汉服迷群的生长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更是我国文化自信提升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正>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是一种独立的服饰体系。汉服具有民族性,它的发展还具有传统型和自然性。首先它是一个民族的特色,体现了该民族的独特文化。其次,它的发展始终是有所继承的,但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加以改造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繁荣昌盛的经济和上升的民族文化自信等因素,催生了汉服复兴运动。本文分析了该运动目前存在的危机与发展瓶颈,探讨国家政策、社会支持、舆论环境、新媒体传播与汉服复兴的关系,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5.
政经资讯     
话语“中国应还给世界五千年。”——百名学者倡议汉服为奥运礼仪服装“谁也不想忙活半天还倒贴钱。”——卫生部要求先抢救后缴费,医生观望“我只是讲了真话。”——湖北民警揭交警罚款任务被辞退“不拍脸怎么区分谁是谁?”  相似文献   

6.
汉服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其对外传播在颇具成效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从逻辑符号学中的“符号三元构成说”角度出发,通过对汉服的再现体属性及其解释项进行分析可以解释其个中缘由、阐明其传播优势,并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符号载体选择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汉服”先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人羽衣飘飘走过街头,他们的古典风范,与自己生活的城市背景形成鲜明的落差。在到处充斥着西方文化的工业时代,他们产生了复兴自己民族文化的冲动,而汉服只不过是一个载体或者一种寄托。  相似文献   

8.
张冉 《新闻前哨》2023,(4):38-40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短视频行业的勃兴,与汉服文化相关的短视频在抖音短视频平台得以广泛传播。汉服文化短视频在满足用户自我展演和获取信息的同时,借助情感表达唤起参与者的情感体验。在共同关注和情感连带的核心机制影响下,抖音平台汉服爱好者的互动仪式得以构建。汉服爱好者在互动仪式中收获的情感能量驱动社群集体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在报纸上、广播中、电视里不时读到或听到一些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新闻语言不符吾国家规定。出现这种情况,不利于正确反映民族区域自治,也不利于各民族的团结。下面就有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若干新闻语言的规范化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关于“主体民族” 报纸和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新闻语言中出现“主体民族”和“以某某民族为主体”的提法屡见不鲜。言下之意,既然有“主体民族”,就有与之相对应的“非主体民族”。在发展我国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前提下,新闻报道中为了突出某一个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地位,把它分为“主体民族”,把同一个民族自治地方的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不适当地分为“非主体民族”,显然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0.
汉服在民俗文化的阐释上丰富多彩,并且它还为弘扬光大和发展宋代的民俗文化作出了重大了的贡献。本篇论文将主要围绕汉服在宋代的特点及文化内涵窥探宋代的民风民俗,找到它们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杨周敏 《兰台世界》2013,(12):76-77
汉服在民俗文化的阐释上丰富多彩,并且它还为弘扬光大和发展宋代的民俗文化作出了重大了的贡献.本篇论文将主要围绕汉服在宋代的特点及文化内涵窥探宋代的民风民俗,找到它们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媒体点评     
姚眉  王波  赵小平 《传媒》2003,(5):12-12
不必要的媒体争论 某报去年12月10日刊登文章称,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英雄”这个概念应该扬弃了。“英雄”就是“英雄”,它不需要“民族”这个前缀。 民族是人类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着共通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一种稳定的群体。随着历史上民族与民族利益之间的冲突,无论中国还是世界,都出现过许多次民族之间  相似文献   

13.
前些日子,我应南方一家报社编辑之约,为一篇题为《屈原穿的是汉服吗?》的评论作漫画配图。文章的新闻背景是,据6月18日的《东方早报》报道,"穿汉服,祭屈原",申城网友在大宁灵石公园过了  相似文献   

14.
存不存在“犹太人问题”?假若“犹太人问题”是犹太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生活于另一个民族的国家中所遭遇到的问题,那就不仅仅是犹太人的问题了,即便“大屠杀”使这一问题变得突出。另一方面,为何众多的犹太人否定存在“犹太人问题”,宁可把自己看作所居国的一员,认为融合多个民族的政治共同体远比单一的民族共同体更有希望?难道“犹太人问题”只是犹太民族“特殊神宠论”的一种变相的表达,或是犹太复国主义为以色列的合法性提供的辩护理由?马克思显然不认为“犹太人问题”可以通过移民以色列并建立以色列国获得解决,因为“犹太人问题”只不过是阶级压迫的一种隐喻表达,因此,犹太人的解放是全人类解放的一个顺带完成的过程。程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71-499年)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不仅在政治上实行了官员俸禄制、均田制、租庸制,以汉服、汉语、汉姓代替鲜卑服、鲜卑语、鲜卑姓、仿南朝典章改北魏制度等重大改革,促进了社会大进步,民族大融合,而且十分重视档案工作,在我国档案史上留下了值得称赞的佳绩.  相似文献   

16.
民族称谓应准确母志东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搞好民族宣传工作至关重要。但是,在报刊文章中有时出现自治地方称谓不准确,甚至把个别民族搞错的情况。其中,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我们媒体注意:一是把一个民族中的一个支系误认为一个民族。如把“尼人”写成“尼族”。“哈...  相似文献   

17.
黄能馥 《中国博物馆》2006,(4):13-15,22
中国服装发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已有衣冠鞋覆和丰盛的首饰佩饰,原始的龙图腾崇拜已在服装上得到反映,夏朝服饰已出现象征王权的十二章纹,周代已有完善的官服制度。战国赵武灵王为强化军队而实行“胡服骑射”,东汉明帝制定官服制度.儒家服饰理论从此在全国全面贯彻执行,南北朝汉服与胡服交流,对隋唐服饰文化的发展起重大促进作用。宋明理学使中国服饰文化趋向保守,明清“江南三织造”使宫廷服装技艺达历史的顶峰。  相似文献   

18.
丁莺 《大观周刊》2012,(47):58-58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服是中国汉族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一直为后人所沿用,但在满清政府的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下改冠易服,汉服逐渐消亡;而今天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随着人类思想与社会的日益进步,汉族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提起民族宣传、民族报道,我们一般会认为是有关少数民族地区的宣传报道。如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大家庭》节目等等。这里的“民族”称谓指的是狭义的“少数民族”,而不是民族学中广义的“民族”的大概念。民族宣传是个老提法,确切的说,应称之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宣传报道”。  相似文献   

20.
“不关心自己过去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世界各国——即全人类——已经悲剧性地失去,并在继续失去大量的文献遗产——或者毁于粗心,或者毁于无动于衷——最令人痛心的是——毁于故意销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