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大寨人的经验抑或精神里,有一条是干部不脱离劳动.他们把此上纲上线为本色,如果哪位干部脱离了劳动就是忘本,就是脱离群众.这条经验在农业学大寨时非常时髦,在农业不学大寨时仍"余毒"甚广,被不少行业和部门视为宝典,起码在大寨人看来,仍然是甄别干部好与赖的标准之一.当年陈永贵凭着优秀出众的劳动当了基层干部,后来到了中央,头上仍然裹着白毛巾,仍然把带头劳动视为光荣.只要一回大寨,就加入劳动的行列,有时候不进家门,直接上地头.  相似文献   

2.
从1964年毛泽东提出“农业要靠大寨”,至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这一阶段被称为“学大寨时期”。大寨成了规范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社员行动的样板,也是人们向往和朝圣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读了人民日报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一日头版头条刊登的《全国学大寨,大寨怎么办?》的报道,颇受启发,我反复地读了三、四遍。我认为,这篇报道对当前全国各地学习大寨的热潮中,将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既为全国进一步学习大寨精神指出了方向,又为大寨继续前进指出了方向。报道的主题是新颖的。照一般人通常的想法,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学大寨的新情况下,报纸将继续报道大寨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人民日报却以显著的版面刊登了大寨不足之处,这一面体现了对先进地区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另一面更加有力地宣传了大案人不断革命的精神。从报道中,  相似文献   

4.
1963年12月下旬,穆青同志从北京到了太原。他在新华社山西分社记者会上说,我这次来有两件事,一是修改《大寨之路》,二是帮助你们总结调查研究的经验。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全村80多户、300多口人。这里穷山恶水土地薄,全村的耕地散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从1952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63年,依靠集体力量,坚持不懈搞农田基本建设,把全村802亩地全部建成了稳产高产田。不料,1963年遭了一场大洪灾,大雨一连下了7天7夜,合作化十几年经营的100多条大坝被冲塌了,层层梯田变成了土坡,庄稼几乎全部被冲毁了,全村140多孔窑塌了117孔,120间房冲塌了77间。这场洪灾对大寨社员是个严峻的考验,党支部书  相似文献   

5.
大寨报道中的是是非非──一个老新闻工作者的反思马明从60年代初到现在,在长达3O多年的岁月里,我国新闻界关于大寨和曾经被称为"全国第一个大寨县"--昔阳县的新闻报道,不仅发稿数量多得难以计算,而且内容、体裁十分广泛。多年来,各个方面对这些报道及其产生...  相似文献   

6.
名噪一时的大寨人如今也反思了。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郭凤莲感慨不已地说:“靠别人树典型不行,还是要用自己的腿走路。”这无疑是大寨人反思后清醒的结论。然而,需要反思的不止是大寨人,至少还有那些将其树为“典型”的别人,其中包括新闻记者在内。郭凤莲曾问写过大寨“经验”的记者:“‘大寨人生来就爱斗,七斗八斗不停休’、‘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这些顺口溜是你们编的还是我们说的?”郭凤  相似文献   

7.
大寨,一个曾经震惊四海、享誉九州的小山村,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今天,在雄奇壮观的虎头山下,大寨人凭借崇高信念在新时代构建了新的辉煌业绩.我们深深地感悟到,与时俱进的大寨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8.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原本是一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小山村。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1963年夏天大寨遭遇洪灾后,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不向国家伸手等待救济,而是与天斗与地斗,三战狼窝掌,展示了大寨人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英雄主义气概,使大寨一举成名。1959年国庆10周年,陈永贵登上天安门城楼,见到了毛泽东;1960年,山西省委发出向模范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学习的号召;1961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大寨之路》的文章。中央最高机关报浓墨重彩的报道,感染了无数中国人。  相似文献   

9.
这两天参观了大寨,特别是今天听了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同志的介绍,对新时期的大寨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刚才郭凤莲同志讲了,今天的大寨坚持高举两面旗帜,那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高举艰苦奋斗的旗帜,我觉行讲得非常好.现在有的年轻人来大寨参观,他们看不到狼窝掌,也看不到梯田,因为大寨的梯田从山下往上看都被大量的植被和树林淹没了.  相似文献   

10.
一封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王维国的来信和随信寄来的一张7月2日一8日出版的《黑龙江广播电视报》,搅乱了大寨人的生活秩序.该报有篇特别报道,其主标题是"大寨,时代的背影和阴影",内容是拿郭凤莲儿子投资兴建的昔阳普乐寺说事,并借引昔阳县佛教协会会长悲识和尚之口,说郭凤莲夫妇信佛,大概只是碍于身份,不便皈依,还像烂婆姨一样扯了不少大寨干群之间的闲话.  相似文献   

11.
二月十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大寨之路》(作者是新华社记者莎荫、范银怀),是一篇十分感人的通讯。这篇通讯运用大量的材料,把大寨人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移山填海的革命气魄,活生生地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来了。人们读过这篇通讯,并不感到这仅只是七  相似文献   

12.
梦境沉入洪水的暂安一夜[美]丹·卢泽德李予阳译现在是星期日的子夜时分,正在发这份急电的时候,街道一片沉寂。但是在城市中心,人们的心碎了。家园沉入水里。汽车也被淹没,房子里黑漆漆的空无一人,而家具漂在水上。缓缓上涨的水在防护墙上发出阴险的响声。但是人已...  相似文献   

13.
苏容 《兰台内外》2010,(3):50-51
1963年8月,太行山脚下的小村庄大寨经受了一场灭顶之灾。7天7夜的暴雨使全村房倒窑塌、地毁苗光。村支部书记陈永贵面对这种困难,却说:只要没死人就是喜事!他带着大寨人,凭着双手,用铁锹和扁担,在不要国家一分钱援助的情况下,硬是在满目疮痍的黄土地上建起了一个新大寨一灾后产量没减,社员口粮没少,原定完成的国家征粮任务斤两不差。  相似文献   

14.
陈俊 《新闻窗》2010,(4):13-14
6月28日14时许,关岭自治县岗乌镇大寨村发生了一起特大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短短1分多钟时间里,大寨村大寨组和永窝组37户99人被170多万立方米的山体掩埋。  相似文献   

15.
大寨是我的第二故乡。从1967年12月到1980年11月,我在大寨工作、生活十三年之久。 1994年春天我重返大寨采访,凤莲见我时不说“去大寨”、“来大寨”,她说:“老段回来了。”  相似文献   

16.
本书通过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对150位大寨人进行面对面的采访,真实而生动地重现了中国最知名乡村由普普通通变成尽人皆知,由寂静到辉煌又重归寂静的60年风雨路程与沧桑变化,以及大寨人自强不息、战天斗地,改变自己贫穷落后面貌的不屈精神。本文是该书前言,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7.
太行山是我成长的摇篮. 太行山是我采写新闻的大舞台. 1964年春天,我第一次到大寨.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派我为河北人民广播电台采写大寨玉米"三深"(深耕、深种、深刨)种植法.专题节目传播大寨科学种田经验. 这是一次43年前媒体在大寨的单项联合,今天在大寨召开第四届太行山新闻论坛是多家媒体的大联合.  相似文献   

18.
大寨是一块英雄的土地,大寨是英雄辈出的地方.脚踏在英雄的土地上,目睹英雄们创造的业绩,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英雄? 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太行山区的时候,无数抗日健儿就成了英雄;当1963年的洪水冲垮了大寨人的家园,带领乡亲们重建家园的陈永贵就成了英雄;今天,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长期占优势的压力,勇敢肩起民族工业的重任,带领乡亲们为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家化深入发展而努力奋斗的郭凤莲就成了英雄.  相似文献   

19.
我做了一辈子新闻工作,当了一辈子新闻记者。从1968年到1975年,作为新华社记者的我,几乎每年都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昔阳县,在大寨村采访;1974年到1975年上半年,则在大寨蹲点采访了一年多时间。改革开放后,我也曾几次去大寨进行过短时间的采访。我的这一采访经历,使我在一生的新闻生涯里,与大寨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寨战天斗地、搬山造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拼搏、驱穷致富的精神,是我国农村不论在哪个历史阶段,都应该坚持褒扬的一面永远鲜艳的旗帜;大寨村干部的那种无私无畏,不屈不挠,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村民一起摸爬滚打,不计报酬,清…  相似文献   

20.
1964年,当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已红遍全中国,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肯定时,一名小记者,冒天下之大不韪,通过内参的形式,指责大寨红旗是虚假的,指责大寨支书陈永贵作风不扎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