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混合学习和移动学习日益盛行的趋势下,微课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关注并在各门课程中使用。微课走进高校,逐渐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离不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大力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和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以独立学院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时,通过微课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为例,分析了微课应用于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可行性,给出了高校实验微课教学的建设工作思路,并对如何利用微课提升实验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微课可满足学生利用各种零碎时间进行学习,实现了"人人皆学、处处皆学、时时皆学"的学习愿景。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和移动传媒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学习习惯和日常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移动传媒的发展是微课在高校体育实践课教学中应用的基础,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学在高校体育实践课教学中应用的法宝。微课应用到高校体育实践课教学中,推动了高校体育实践课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结合体育实践课的任务和微课的优势,分析了微课在高校体育实践课教学中的优势,探究了高校体育实践课教学中微课的独特性,提出了"课前课后、线上线下"的高校体育实践课教学的微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和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文章论述了"微课"的概念、组成、特点、类型及制作方法,并结合微课制作与实践,探讨了微课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技术》2016,(3):66-72
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将会越来越流行,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为满足高校课程改革中微课教学的发展需求,文章从微课的内涵分析着手,主要研究了微课视频的形式、制作和设计方法、网络发布等关键要素,并将其应用于大学FPGA(Field-program 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课程系列微课视频的制作实践中,最后通过学校的"天空教室"和"爱课程—校园端"这两个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了课程资源建设和视频发布。该系列微课视频的制作和实践,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为下一步微课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学生中智能手机、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以及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移动学习影响力突显.微课这种新型学习资源受到大学生的欢迎.结合调查分析了大学生接受微课进行移动学习的情况,提出了在移动学习中提高微课应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微课作为新型的教学资源,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越来越普及。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技术促进教学的典范,为处于"深水区"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提供了一种新选择。本研究将微课这种新型教学资源融入"翻转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本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为载体,试探性地提出基于微课的的"翻转课堂"模式,并对其进行初步验证,希望能为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支撑,并为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的出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和在线学习的方式越来越普及,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正在进入信息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微课"教学做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移动网络的高速发展,加上教育信息化的日益普及与深入,催生了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的热潮,微课在高职院校也随之成为实践和研究热点。本文依托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专用网站,对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阐述了高职院校微课建设与教学的现状,并给出了今后的微课建设思路,以促进当前高职院校微课建设更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林晓青 《文教资料》2014,(14):60-61
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移动学习成为趋势。作为一种新兴教学设计模式和学习方式,“微课”在图书馆服务中具有独特作用。文章阐述了“微课”的产生背景、定义及其特点,探讨了移动学习下“微课”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期望引起国内同行关注“微课”及其对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教育"模式已经非常广泛应用于慕课、微课及翻转课堂等教学中。"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应用于高校实验教学,可使学生通过课前在线学习提前做好实验准备,以争取更充足的实验时间来获得更多的能力训练。本文就如何将"互联网+教育"模式应用于高校实验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