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古至今,政局的变化往往最先在士人心中引起震动,这种震动又往往通过作品得以记录和传达.东汉末年,社会黑暗,政治腐朽,加之党锢之祸的影响,士人们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从崇奉儒学到背弃传统;由关注社会到关注自身;从追求不朽到及时行乐,这种变化在<古诗十九首>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相似文献   

2.
党锢之祸对汉末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许多人被卷入其中,有的被迫害至死,有的被禁于乡里多年;其次,由于政治迫害,章述成为了许多人的人生寄托;再次,评议时政之风促进了个体意识的发展,党锢之祸使得汉末的士风走向狂妄,这些导致了汉末人多狂放不羁;最后,党锢之祸和随后的战乱使得士人谈论的内容转向以人物评鉴为中心,这直接影响了后来古典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路景天 《文教资料》2011,(26):87-88
东汉后期,政治开始趋于腐败,社会渐显动荡,经济亦逐渐走向不平衡,土地大量集中于豪族、权臣手中,士人阶层在专制的压迫和权势的诱惑下开始走向分化。发生在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是东汉末年士人参政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颍川郡地处中原,靠近都城,地理位置特殊,被称为“四战之地,”作为陈夏故地,士民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多大姓冠族,经济较为发达,豪族势力强大;私学发达,人才辈出,显名于世;士人遭受了党锢之祸的沉重打击和东汉后期的变乱,士风发生变化,士人由“气节之士”向“权谋之士”转变。基于这些原因,颍川奇士众多。  相似文献   

5.
党锢之祸和东林党争分别为东汉末年和明朝末年两大救世悲剧。两大历史事件遥隔千余年,其间,士人们的救世行为和所遭受的残酷打击颇多相似之处。究其原因,主要缘自士人们的自身局限;士人们不具备独立的社会主体地位;士阶层特有的清高和自傲,不易与其他阶层平等相处;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较多迂腐和呆板,缺乏机变处理复杂政治事务的能力;与皇权的激烈对抗。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梳理东汉著名政治家和文人李固与东汉党人的关系中,探寻李固对党人的影响,借以揭示东汉“党锢之祸”的发生原由及其产生的影响,从而展示汉末乱世给士人带来的深刻影响及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与气节。  相似文献   

7.
汉末士人以清议批评时政,遭到两次"党锢之祸"的打击,开始了对现实人生的反思.他们理性地认识到了儒家价值观念与人生实践结果的悖离,人生目的由以前对社会、国家、群体的重视转向对自我生命、享乐、欲望的关注,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意识.这种自主所标志的人的觉醒与以前的士人社会理性相比较,是以人的自然意识为本位的,是人的自然理性的觉醒.  相似文献   

8.
“党锢之祸”是发生于我国东汉桓、灵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其影响之深远为前世所罕见,范晔、司马光等都曾在他们的鸿篇巨著中专章论述过。究其历史成因,“选举乖实”的汉代选官制度当是酿成这一历史惨剧的最直接的政治原因。  相似文献   

9.
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在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这一范围内,其镇压规模和残酷程度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也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和影响。本文拟就这一事件发表一点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同志们。产生党锢之祸的原因任何历史事件的产生原因,都应该从它所在  相似文献   

10.
由于士人与政治间的密切关系,土人心态必然包括大量的政治内容。乌台诗案是北宋时期发生的一起文字狱,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它不仅在当时有重大影响,也为后人研究士人政治心态,特别是苏轼的政治心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人点。苏轼是士人群体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心态颇具典型性。乌台诗案构成苏轼政治心态演变的转折点。透过苏轼在诗案前、中、后的大量诗文,可以对苏轼政治心态及其变化有较全面的了解。苏轼的政治心态及其演变表明,在道、王夹缝中求生存的士人,其政治心态中存在着难以排解的紧张与焦虑。这是传统社会下,士人无法摆脱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士人表现出什么样的心态,这是由士人的命运决定的。长达1300年的科举时代中,无数的士人表现出极为复杂的心态。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类:一是赴举士人的渴慕;二是及第士人的狂放;三是失意士人的归隐;四是黜落士人的报复。探讨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士人心态,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审视科举制度影响下的文人特定的文化心理,而且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科举时代的政治格局与政治斗争、社会结构与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范晔《后汉书·党锢列传》的具体分析,论述了党锢之祸的背景、党人失败的历史原因及其影响.对整个党祸的事件做了较详细的介绍,以期能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深比对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东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其政治、经济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东汉王朝也从繁盛走向了衰落。汉末党锢之祸和黄巾大起义的冲击,终于使东汉走向了灭亡。  相似文献   

14.
学生运动向来被当做推动社会进步,解放群众思想的活动.从中国古汉代的“党锢之祸”、宋代“太学学生运动”到近代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纵观千年,学生运动促进了改朝换代和社会的进步.甚至影响了历史的变迁。但是学生的思想过于激进以至于多数以悲剧告终。本文选取了古代汉朝的“党锢之祸”和近代“五四运动”这两种分别代表古代和近...  相似文献   

15.
晚明士人于慎行仕途坎坷,在著述中表现出强烈的息隐心态,这与他面临的时代因素息息相关。万历时期政治生态日益腐朽,士人心态急剧分化,于慎行无法获得良好的出仕条件。在阳明学引发的思潮碰撞中,于慎行虽选择捍卫正统,却难进易退;目睹明神宗对张居正的政治大清算,他最终心灰意冷,萌生息隐之念。在出仕理想日趋破灭时,于慎行通过慕菊、逃禅、黄老彰显自己的息隐态度。  相似文献   

16.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本文通过考察贬官士人之作品和言语,窥视士人贬官后的一般心态,重在揭示其心态变革中的痛苦历程及其文学表现;通过描述古代贬官士人随命运变化而或喜或忧的心路历程,透析其在理想和现实中窘迫、奔突、异化与自省的痛苦求索和精神裂变,进而揭示贬官文学的某些历史特性.  相似文献   

17.
东汉末年,宦官政治空前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批有良知的士大夫则与宦官集团作了坚决斗争,而宦官集团对士大夫阶层进行了残酷镇压。在这场斗争中,虽然得到人民支持的士大夫阶层是正义的,在力量对比上也一度占据优势,但由于政治经验缺乏、斗争策略错误以及思想观念陈腐,最终导致斗争的失败,使“党锢之祸”成为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忠君观念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一直得到统治者以及士大夫的格外强调。虽然自党锢之祸后,士人心中的忠君观念开始动摇,但是西晋以前,士大夫们依然恪守着“忠君”观念,即使在动荡的三国时期,忠君观念亦影响深远。而西晋以降,忠臣寥寥,弑君篡位者更是层出不穷。若以忠君观念的变化为解释问题的切入点,魏晋之际的“淮南三叛”,则是导致忠君观念进一步淡化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9.
发生在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的党锢之祸,其根本原因是士大夫集团势力的膨胀,形成了与专制皇权相颉颃之势,最终导致它与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激化。而宦官集团的活动则成为这一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古代第一所文艺专科学校——鸿都门学创建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鸿都门学是我国古代的第一所文艺专科学校,它的创办是多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综合产物.其中党锢之祸是鸿都门学创立的间接原因;太学生政治上不可靠是创办的直接原因;而汉灵帝的个人喜好则是鸿都门学创立的关键原因;当然鸿都门学之所以能够创办是因为东汉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发达为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鸿都门学的创办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因此对其研究就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