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Gutt在Sperber和Wilson关联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现象有着极强的解释力。本文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对杨宪益和David Hawkes所译《红豆词》的两个版本进行比较,体现关联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冉 《双语学习》2007,(10M):157-157,159
商标作为目前最广泛使用的一种特殊语言,其翻译涉及许多的因素,翻译时需要符合其自身的翻译理论依据加以指导。Gutt在关联理论基础上所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便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商标语翻译之中。掌握好最佳关联策略,无论是直接翻译还是间接翻译,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本文将从关联翻译角度对商标语的翻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关联理论和关联理论翻译观的主要观点,阐述了文化缺省及其产生的原因,认为关联理论可以为小说中文化缺省的翻译提供较强的解释力。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比较了《红楼梦》两译本在文化缺省方面的翻译,认为虽然译者的翻译方法不同,但都遵循了最佳关联原则,都是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商标作为目前最广泛使用的一种特殊语言,其翻译涉及许多的因素,翻译时需要符合其自身的翻译理论依据加以指导。Gutt在关联理论基础上所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便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商标语翻译之中。掌握好最佳关联策略,无论是直接翻译还是间接翻译,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本文将从关联翻译角度对商标语的翻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满静 《华章》2013,(24)
关联翻译理论是由Gutt提出来的,是语用学关联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关联理论强调,译者作为翻译过程的说话者,为了传递信息,达到最佳关联,所以要使其尽可能的吻合读者的期望。所以,在关联翻译理论中,译者的主体性作用是值得商榷的,本文集中探讨了关联翻译理论中译者主体性的特点,并对其反思。  相似文献   

6.
邵杰 《考试周刊》2009,(43):34-36
本文对贝尔翻译模式、关联理论和关联翻译模式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两种翻译模式进行了比较。贝尔翻译模式主要建立在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但远非完美。关联翻译模式将翻译视为一个具有双重明示——推理的三元(原文作者、译者、目的语读者)动态关系。较之贝尔翻译模式,关联翻译模式更好地说明了翻译过程及实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研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汉译。关联理论自1986年提出后得到不断完善并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翻译研究。然而关联理论很少被用于诗歌翻译,更不用说用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汉译。在诗歌翻译中,最佳关联是原文与译文的重要评判方法。本文从诗歌的"音韵"及"信息"两方面来考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与其两个汉译本之间的最佳关联。认为可将关联理论应用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关联理论是由认知语用学派提出的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但其对翻译理论及翻译实践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主要从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9.
文章是以利用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影响为基础,通过明说和暗含两种方式,对洗发水商标的翻译进行研究,表明在翻译理论引领之下的商标翻译,既可以令消费者能从其表面名称找到与其他产品相区别的特征,又可以看出其价值所在,从而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翻译可以为目的语读者也就是产品的购买人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而达到最佳关联,实现互明。  相似文献   

10.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翻译过程包括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交际和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交际这两个过程。因此,译者要帮助译文读者找到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上海世博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及其英译"Better City,Better Life"也广受好评。本文旨在运用关联翻译理论从语义关联、联想关联和文化关联三个层面分析上海世博主题的翻译,加深对该主题及其翻译的认识与了解。  相似文献   

11.
肖铭燕 《考试周刊》2011,(37):27-28
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翻译是一种认知—推理活动,涉及到大脑机制的交际行为。关联理论能够有效地解释翻译活动,指导翻译活动。但其对翻译的指导意义应辩证地、全面地看待,既要看到其强大的解释力,又要看到其缺陷和不足。今后的研究应使关联理论在对翻译的描写和解释的基础上,更具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更有效地指导翻译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关于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祖国对你说什么》的文学评论很少,从翻译批评角度出发的目前还是空白。本文试图用关联翻译理论对其二种译文进行比较与分析,以论证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认知环境,交际意图及最佳关联对等等概念。  相似文献   

13.
王海燕 《考试周刊》2010,(42):33-35
翻译是传递信息的跨语言交际,而语言交际的基础是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环境。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个双重明示-推理交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同时扮演了读者和交际者两个角色,翻译的过程就是推理和寻找关联的过程。本文作者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论述翻译中的关联推理.意在提升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过程中运用关联理论的意识.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袁红艳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5):150-152,167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现状与不足,并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其对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启示,即关联理论能够解释译者的创造性,从而能够从理解能力到传译能力两方面更加有效地指导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于翻译中获得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期待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5.
由于典故通常意义隐讳又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在翻译中必须谨慎处理。怎样传达其隐讳的含义,同时又尽量保留其文化韵味一直是典故翻译中的两难境地。本文通过介绍关联理论及其主要观点,指出关联理论对翻译活动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把它应用于典故翻译时,其动态的语境观和关联原则可以指引译者走出典故翻译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肖婷 《双语学习》2007,(11M):195-195,197
本文根据认知语用学家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和认知语用学有关研究成果,探讨了关联理论对翻译产生的巨大解释力。文学作品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也深受其影响,但同时文学作品富含文化内涵的特殊性又使关联翻译观遇到了挑战,从而使关联理论与文学作品翻译的关系呈现出既解释又受限的复杂特点。  相似文献   

17.
安琦  刘宁 《林区教学》2011,(1):63-65
按照关联理论的观点,话语理解不仅仅是交际双方动态的认知推理过程,也是依据语境信息寻找最大关联的过程。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认知活动,是译者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从而达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最大关联。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其意义的理解离不开语境,因此,隐喻也是一种语用现象。结合关联理论中的最大相关性和语境两个概念框架,分析翻译和隐喻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关联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关联理论最早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文章从关联理论交际观的角度对翻译行为的几个方面逐一做出解释,目的在于探究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联理论和翻译有着很好的兼容性,前者能够从语言意义层面上解释后者这一复杂的语码转换现象。交际的语境和最佳关联性使得译者对原语的理解成为可能。关联理论能够有效的指导翻译,使译者进行合理的语言转换。本文着重探讨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即关联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其对翻译的解释,以及在处理翻译问题过程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尽管受到质疑,"释意理论"目前仍然是指导口译实践和教学的主导理论流派.而关联翻译理论极少用于口译解释.文章从两种翻译理论各自范畴的翻译过程、翻译目的和翻译主体进行适当比较,以期口译翻译理论能在借鉴其他翻译理论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