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众信息需求与体育新闻传播的现状,从体育新闻传播内容的“软化”及后现代发展趋势等方面,论述了受众需求与体育新闻传播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阐明了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具体举措:了解受众需求而不一味迎合;正确理解后现代的大众化、浅俗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周莅 《湖北体育科技》2010,29(6):651-65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广大受众对体育新闻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新闻传播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靠受众的认可度。因此,研究体育新闻传播中受众的需求,使体育新闻传播更具有为受众服务的功能已成为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传播的特征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新闻传播在媒介大融合的背景下呈现出如下特征:竞技体育传播的主体化、体育节目的娱乐化、体育传播的互动化、体育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等.同时呈现出体育新闻传播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紧密结合,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移,体育新闻传播的跨媒体、全球化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从媒介的后现代嬗变中看体育报道的策略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萍  王莉华  郭敏 《体育学刊》2004,11(5):33-35
通过对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媒介变化的探讨,结合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受众需求阐述了体育报道后现代特性的策略转变,旨在对体育新闻文化深层次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体育新闻传播中受众心理倾向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体育新闻传播发展势头迅猛,而把传播学理论中的受众心理倾向跟体育新闻传播的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尚未见先例。受众心理倾向是决定体育新闻传播者意图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体育新闻传播者的意图又要通过受众心理的接受才能产生作作。为此,本文力图在这个跨学科的应用领域方面作些探索,以期抛砖引玉。根据传播学研究的成果,受众的心理倾向一般分为四类:共性心理、个性心理、顺向心理、逆向心理。①这是我们联系体育新闻传播实际进行探索的基本框架。一、关注焦点:适应体育新闻传播中受众的共性心理倾向国际、国内大型赛事,诸如奥运…  相似文献   

6.
体育新闻娱乐化是市场经济特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自然现象。坚持体育新闻娱乐化的“适度”,具有一定的正面效应,能体现人文追求、满足受众需求、彰显体育文化。但是,必须避免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失度”,否则会使体育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最终导致新闻与娱乐的错位。  相似文献   

7.
体育新闻传播愉悦功能的表现是基于体育新闻传播带给受众的精神满足感来探讨的.北京奥运会的媒体传播在实现愉悦功能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主要表现为通过传播充满人文气息和人文关怀的内容和观念,引导受众一起分享体育带来的温暖和感动;回归体育新闻传播的本质,把从事体育活动和欣赏体育比赛当作人们快乐的情感体验;提升体育新闻传播的价值,传播和谐理念、营造和谐氛围,使受众更深刻地感受到体育带来的和谐力量,并在此力量的作用下追求更加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8.
我国电视、网络传媒体育新闻传播若干倾向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与传媒的"联姻"是一把"双刃剑".通过我国电视、网络传媒体育新闻的传播实际,从维护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视角,论证和阐明了我国电视、网络传媒在体育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的若干倾向,以期为实现体育新闻的良性传播、为实现我国体育传媒、体育事业、广大受众之间的"共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体育新闻的精神品位与受众需求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现代社会中,受众对体育新闻的强烈需求是体育新闻兴起和蓬勃发展的社会基础;受众是衡量体育新闻精神品位的重要标准;提高体育新闻的精神品位,应及时把握和满足受众占主导地位的多种需要;准确定位,以人格化、个性化的报道制作体育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10.
在杭大学生体育新闻需求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献法、问卷法、数理统计法,就在杭大学生对体育新闻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受众接受体育新闻有片面性,对“竞技性”“娱乐性”新闻比较关注,而且对新闻的专业化要求和新闻价值要求越来越高。建议大众体育传媒在了解分析新闻受众群心理动向的前提下,通过提高体育新闻的专业化水准来增强体育新闻的新闻价值,扩展体育新闻的受众市场,使大众体育传媒得到有效、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陈治  郭瑞青 《体育世界》2010,(11):27-28
电视体育新闻是用现代电子通讯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与体育活动与现象的报道。电视体育新闻传播对受众的影响效果表现为表层和深层两个递进的层面,这种影响效果的递进是一个逐步深化和扩大的过程。电视体育新闻传播对大众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改变大众的思维习惯,使大众的注意间歇化;第二,模糊社会真实,成为大众行为指引来源之一;第三,电视体育新闻传播的媒介语言反映和塑造了民族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2.
跨入21世纪,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它们集合了传统媒体的各种报道优势,更好的进行体育新闻的报道,更方便快捷的为受众服务,但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报道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完善性,本文便是以新媒体的代表手机为例,从传播的方式、内容、传播者与受众以及传播的效果等角度,就体育新闻的传播来进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结合实际,从体育、传播和社会学的视角,对我国当前体育新闻中出现的一系列负面问题进行分类与总结,并作相应的分析;对于这些负面问题,文章从影响体育新闻传播的各个因素出发,对导致其产生的原因即传播环境、媒介主体以及受众原因引发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大众传播学理论为依据,从电视媒体视觉传播的过程、视觉传播符号的分析出发,结合体育运动自身的视觉特性,对电视体育新闻视觉传播的实现过程进行探讨。从视觉传播角度把电视体育新闻的研究引入一个新的领域。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直觉性、情感性等审美的视觉特性。体育运动中凸现的力与美在视觉的感染中得到传达与强化。视觉传播优势在电视体育新闻中有诸多体现。电视媒体的视觉传播使体育运动拥有了更加广泛的受众,加速了体育运动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体育运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相似文献   

15.
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我国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在综合考察国内外体育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依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针,结合体育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实践和2008奥运宣传的需求,对体育新闻传播新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从体育新闻娱乐化概念以及存在问题入手,通过文献研读、逻辑分析法等,对国内体育新闻娱乐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入解析。认为商业价值驱动、法治管理不足等是导致体育新闻娱乐异化现象的原因。针对当前体育新闻娱乐异化现象,提出理性思考,包括建构正确的媒体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受众价值观等,旨在为改善和提高国内体育新闻传播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谷鹏  陶玉流 《体育学刊》2011,18(2):41-49
1949年来我国体育新闻报道的视角与政治宣传、经济体制改革、受众消费理念、体育传媒产业、全球化体育传媒的竞争之间紧密相连。1978年开始的媒介"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管理体制与跨国传媒媒介作品在国内报道,使得我国体育新闻报道更多从"体育宣传"向"体育新闻"的视角过渡;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媒介技术的逐步发达,媒介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宽,我国体育新闻则以"娱乐化"的报道视角,充分满足体育受众的消费心理,为体育传媒产业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后奥运传播时代,为了凸显体育传媒的社会责任、良性引导体育受众的消费心理、实现我国体育传媒国际化竞争的需要,我国体育新闻报道需以"社会责任"的视角彰显体育新闻记者的职业良知。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体育新闻后现代主义发展倾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文献资料、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体育新闻后现代主义发展倾向进行了研究.在阐述后现代理论特征的基础上对我国体育新闻后现代主义发展倾向进行了探讨,具体表现在"多元化"、"去中心化、"边缘化",并对体育新闻后现代倾向的动因进行了溯源.  相似文献   

19.
北京奥运新媒体的实践及对体育新闻传播的未来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媒体,不仅是人类一种新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更是人类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它适应了受众的多元化需求,从向受众单纯传播新闻信息转向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可以这么说,在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中,传统媒体一统江山的格局已被打破,新媒体的社会影响愈来愈显著.作为社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体育,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的影响.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新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解读影响中的优与缺,以及对新媒体未来发展前景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对体育新闻畸变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认为存在泛娱乐化、庸俗化、虚假体育新闻泛滥、金牌至上以及过度商业化等畸变现象,剖析了畸变现象对受众的影响,认为:体育新闻畸变导致受众审美能力的丧失,禁锢受众的逻辑思考和创新能力,削弱受众的是非判断能力,促使受众的诚信危机、功利主义倾向和消费主义崇尚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