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生命教育处处体现,品德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生命的奥秘、品味生命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最终提升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开设这门学科的目的是鼓励小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丰富见闻,使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感受良好品德的重要意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教育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小学生轻贱自己生命、其他自然生命的事件频发,也在不断为小学生命教育敲响了警钟。开展生命教育不能只流于形式,教师在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拟定教学方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引导教育,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真正做到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相似文献   

3.
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途径之一。把生命教育渗透于品德课中,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中。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巧妙地把生命教育的内容深入其中,充分挖掘品德课教材中可以利用的生命教育因素,让品德课成为学生热爱生命,分享生命快乐的最好场所。下面,本人以苏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小学阶段的重要目标。本文阐述了生命教育视角下"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内涵,针对小学生"健康与安全"的认知现状,结合当今小学生成长的特点、成长的环境及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编排情况,探讨小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祖书兰 《考试周刊》2013,(59):41-42
<正>生命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生命质量,进而拥有美好人生。一直以来,农村中小学对生命教育这一教育方式没有全新的认识。其实,生命教育内涵极为丰富,它在学生生命活动中涉及情感态度、道德观念、价值体现等诸多因素。小学生命教育课程资源除在《品德与生活》中集中体现外,语文教材是极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那么,在小学语  相似文献   

6.
品德教育是一个师生共同生活的舞台,其价值诉求与学生的生命质量息息相关。品德课程改革应该以生命教育为核心指导理念,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过程和生命的质量,这是品德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一、品德课程的编制(一)确立生命价值取向的品德目标,强调师生双方的生命价值实现品德课程的设计者要了解个体的生命发展阶段,遵循其生命发展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在设计和编制课  相似文献   

7.
李素云 《科学教育》2007,13(2):11-12
《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生命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初中《生命科学》正是生命教育的显性学科,教材中有许多围绕生命教育的内容,因此生命科学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种很好的载体。作为生命科学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要增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意识,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显性和隐性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并加以拓展,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拓展活动为主要研究途径,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使学生懂得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意识,学会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菁 《湖北教育》2010,(3):27-28
《品德与社会》是直接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帮助他们解决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一门课程。因此,借助《品德与社会》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教会学生生存技能,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有助于培养他们自信、自律、自强的品格。笔者结合华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第二学期第3单元《吃得更放心》一课展开教学,有效地渗入生命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回归生活,品德培养更要回归生活。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之中进行。为此,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教学中做到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  相似文献   

10.
正生命教育,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人文精神,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品德课程标准》着重提出了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具体说来,品德教育要让学生从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入手,进而尊重、敬畏生命,同时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真正地感受生命的快乐。本文从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开展主题活动、搭建体验平台几个方面阐述了以教材为载体,进行切实有效的生命教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与核心,如何提高实效性的问题,是德育工作者多年来所关注的。 一、学科引导学科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标、教材,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生命教育在品德教学中涵盖了多重主题,有着明确的价值追求。如远离意外伤害,熟悉安全防护,意外伤害救护,热爱和平等。从教材  相似文献   

13.
丁然 《黑河教育》2012,(3):54-54
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还要挖掘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学习、欣赏课文中更加珍爱生命,关爱他人,正视并且克服人生的困难与挫折,提高自身品德修养。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与社会》课便是沟通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标准从人文的角度强调了对于儿童这一生命个体的尊重,确立了彰显人文精神、生命关怀和终极价值的基本思路,以提升"人"的生存意义与质量为核心的生命教育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渗透,力促学生个性的完善,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品德课程的必然趋势,也是构建充满生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现代社会人的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历程。品德教育是直面生命并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对于生命成长起着毋庸置疑的作用。在品德教学中要深入研究与探索切入点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实现品德教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培养儿童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塑造健康的人格、造就高尚的道德情操,培植阳光的心态,让儿童在实践体验中学习做人。"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堂应以德育为主渠道,大力实施阳光教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充满阳光的心灵;让学生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宽容开朗的心理状态,重塑阳光少年形象;让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中一些青少年学生对待生命有着许多错误的态度,社会现实要求对青少年学生加强生命教育。思想品德课是学校生命教育的主要平台,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用现代教育技术树立榜样人物,传递社会正能量,多角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8.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是在回归生活这一核心理念引领下,遵循生活的逻辑,坚持生命叙事的方式,以儿童为主角,以儿童发展为目标编写的教学文本。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准确把握教材,合理重构教材,有利于将静态的文本激活,产生出有效的"溢出",让课堂教学更有效。那么教师如何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走进课堂,让教学产生出超越预设的"溢出效应"呢?我想,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文本,解读文本,实现与教材的同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材,在承接三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教育作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为主线,在教育内容上将爱的教育与人际交往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现对三年级下册教材作一基本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机渗透生命教育的要求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性、灵性全面均衡发展。在小学阶段,生命教育着重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了解自己的身体,有性别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教育要合乎学生的年龄与生理、心理特点,低年级学生要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