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书摘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960年出版以后,毛泽东特地给我写了一封信,要求阅读这一卷的英译本。他的信是这样写的:“林克同志:选集第四卷英译本,请即询问是否已经译好如已译好,请即索取两本,一本给你,另一本交我,为盼”1960年的“莫斯科会议声明”发表以后,12月17日,他又写了一信,说:“莫斯科声明英文译本出版了没有请你找两本来,我准备和你对读一遍。”此外,毛泽东还读过一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英译本,如《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一些讨论形式逻辑文章的英译本。在学习马列…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年谱》(1975~1997年)上册载:1975年9月19日会见胡乔木,“谈话中还从《化石》杂志谈到学部办刊物的问题,指出:《化石》这样的刊物主席还这样关心,学部办的综合性理论刊物主席还会不关心?在谈到毛泽东对张锋信的批示时说,这表示主席对基础理论科学的重视。”(第100页)脚注:《化石》由于毛泽东的关注,1975年改为季刊。原来,《化石》的编辑人员张锋在1975年9月5日给毛泽东的一封信中反映了《化石》增加刊期和增加人员遇到的挫折。9月16日毛泽东将此信加上标题“一封诉苦的信”,批示“将此信印发在京各中央同志”。于是《化石》峰回路转,…  相似文献   

3.
1960年,毛泽东给他办公室的秘书林克寄过一封信。信中说: 冯契著《怎样认识世界》一书,中国青年出版社印行,1957年出版,我想找四、五、六、七本送给同我接近的青年同志阅读。请你找一找。如找不到此书,则找别的青年人能够阅读的哲学书,要薄本小册子,不要大部头。 (《毛泽东书信选集》573页。原信无落款时间) 1964年9月9日,毛泽东给康生寄过一封信,也是嘱其找书的。信中说:  相似文献   

4.
1993年2月16日《中国青年报·经济蓝讯》中登了一封信给该报副总编周志春的信——《中国青年报,你讲不讲理?”》。信中,作者卢茂亮同志斥责该报用他稿件未给稿酬,他曾写两封信向该报群工处催询过……他申称,“这封信如果仍不能引起重视”,他将设法“跟你们讨个说法。”口气何等强硬! 周副总编真是差点心眼儿。他怎能把自家的一点工作失误、不足(准是在个别工作者身上发生)的“丑”,曝光于自家大报之端,让国人尽知呢?而有家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在1958年1月12日给刘建勋、韦国清同志一封信。在这封信里,毛泽东同志对如何办好一张省报,给我们指出了方向。两年来,广西日报的工作人员在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遵照毛主席的意见,不断地改进报纸工作。使报纸的质量不断有所提高,跟上了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建设大跃进的步伐,基本上做到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对全区工作,全体人民,起着“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成为党委的一个有力的宣传工具。毛泽东同志的信,不但给我们指出了办好一张省报的方向,而且也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成为推动我们改进报纸工作的巨大力量。在我们见到毛泽东同志这封信以后,立即在全体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学习这封  相似文献   

6.
陈原同志离开商务印书馆领导岗位两个月后,即1983年3月2日给我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一直保存在我身边二十多年,我视其为一封对我来说十分珍贵的信。每当我阅读他的大作、回忆同他在商务共事的岁月、看他的书写读后感、在他病重住院前去探视,或参加陈原作品研讨会时,我都会把信找出来,细细地看上一遍;回顾他对商务印书馆和我本人的关爱,咀嚼他在信中表达的对出版改革的愿景,感佩他在深夜不顾疲劳为商务的发展倾心构思的精神。这次,浙江文艺出版社在京召开陈原遗作《我的小屋,我的梦》出版座谈会,会前我又把信认真地看了一遍,肯定地说,这封信也…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三联书店出版了《绿色的五月》一书,陈原同志读后给出版社负责同志写去一信,谈了他对出版这类书籍的一些想法,并就该书印校上的问题提出了意见。信不长,却写得情真意切,值得一读。刚看到《绿色的五月》样书,非常高兴,不能自已,给你写这封信。这本书是很有意义的,编辑得也比较得体(虽则有些纪  相似文献   

8.
1999年是中国青年出版社成立五十周年,作为社庆活动之一,要征集本社的出版文物并陈列展出。在搜集文物过程中,总编室的同志告诉我,总编室存有一封胡乔木致顾均正的信。这封信的内容,早在1977年我到社时,就由社会科学编辑室主任孟庆远向我们传达过,让我们学习领会,并在编辑工作中加以贯彻。但这封信的原件这次我才第一次见到。胡乔木原信是放在中青社的一个老式信封中的。原信写在中宣部的便笺上,共4页。同时还有李庚给蔡云同志的一个便条,便条上说“均正先生要求将此件复印两份,给一份他存,我看可以。老人把这封信看得很重,当作党的领导同志…  相似文献   

9.
解放战争前期报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毛泽东的三封信,很能说明这一演变的来龙去脉。第一封信:建议暂停播发磨擦消息第一封信是全面内战爆发前34天,毛泽东给新华社、《解放日报》代社长兼总编辑余光生的信: 光生同志: 从二十三日起,磨擦消息暂时停止广播,惟报上仍可登载一部分。对马歇尔声明如写评论,请送我一阅为盼! 毛泽东五月二十二日此时各地战事仍然此起彼伏,为什么暂停报道?这要从当时的形势与我党的决策谈起。这年1月,国共双方达成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接着美国特使马歇尔来华调停军事,成立了以马歇尔、陈诚(后张治中)、周恩来三人委员会,谈判相  相似文献   

10.
去年七月,故宫博物院院长、著名史学家吕振羽同志的夫人江明同志,给家乡——湖南邵阳县金称市公社汇寄了人民币六千元作为办农村图书馆之用,并给金称市公社党委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得知家乡准备办图书馆,这很好。这也是振羽同志和很多老一辈革命者的希望和要求。汇上币陆千元,作为你们添置图书资料之助,这只是我对家乡人民的一点心意。”金称市公社党委接此信后,多次开会研究兴办图书馆的问题,经过几个月的筹备,  相似文献   

11.
写杂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写好杂文? 夏衍同志给《杂文报》写了一篇小文章《杂文三忌》(《人民日报》也转载了),他认为写杂文忌三点:一忌教条八股,二忌“怕”字,三忌冗长。他从“忌”的角度讲了杂文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今天从“贵”的角度讲。杂文“贵”在哪里? 我先念唐弢同志的一封信。二十年前,我在中央高级党校理论班学习,当时唐弢同志也住在中央党校编教材。我就把自己写的几十篇杂文剪报交给他,请他看看,提提意见。唐弢同志挺认真,看后写了封信给我。那时我三十出头,勉强可以算个青年。唐弢同志是老前辈了,他专门写了这封信,体现了他对青年作者的关怀和帮助。这封信中这样写道: ……今晚灯下,把全部剪报读了一过,其中有好些篇,报上发表时我就读过的,而且至今还留有  相似文献   

12.
《全国新书目》2014,(10):14-14
邓颖超同志生前曾经给周恩来同志的侄子周保章同志写了50封信,字里行间记录了她从学习、生活、健康、婚姻、家庭等方面对晚辈的关心和爱护。其中第一封信写于1957年2月21日,最后一封信写于1981年6月,时间跨越了20多年。这批书信绝大部分是邓颖超同志委托秘书张元、赵炜同志代笔,经她审阅后寄出的。在编辑过程中,周保章同志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他写的一些背景介绍,对帮助读者理解书信的内容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3.
"一位困惑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 2001年12月9日,本刊编辑部收到了一封署名"一位困惑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信是这样写的尊敬的编辑同志: 您好。我是迫不得已才给您写这封信的,我之所以给您写这封信,乃是因为我心中有太多太多的困惑和迷茫,——我想得到您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1991年3月北京申奥的消息传来时,我还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我想表达一下一个普通中国人盼奥运的心情,于是用不太熟练的英语给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写了—封信,寄往国际奥委会总部。信发出去之后如石沉大海,申奥也失败了。我心灰意冷,几乎忘掉了速封信。  相似文献   

15.
蒲润洲 《档案天地》2013,(11):35-36
大约在2000年的时候,我萌生过写一部平北抗战小说的念头,为了丰富素材、充实故事,特地到赤城县档案史志局借查阅档案。查阅中间,竞无意中翻到了蔡平同志致徐纯性同志的一封信,让我倍感兴奋。此前,关于这封信,我曾听原张家口地区党史办公室主任孟常谦谈起过,但信存于何处却无人知晓。这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如获至宝,立即将内容抄了下来:  相似文献   

16.
1992年,杨德炎先生收到一封信,当时他是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的外交官.这封信是老出版家陈原先生写的,信中有一名话让杨德炎热血沸腾:"与其浪迹天涯,不如做张元济传人."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关心出版工作的一件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9月3日,中华书局编辑周妙中给邓小平写信,对出版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邓小平看了这封信后十分重视,9月11日,他将周妙中的来信送给毛泽东看,并在信前做了如下批注: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在整理藏书时,发现一封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胶东分社东海支社写给通讯员的一封退稿信,这封信用钢笔写在两张25厘米长、13厘米宽的边区造土纸上,伏案展读,如晤先哲,前辈的认真态度以及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执著,使我们当今正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深感不及。现将全文抄录如下,供同志们一阅:张温沛同志:  相似文献   

19.
这位作者寄稿时,曾附有一封短信,信中说:“去年我参加了两本教材的编写。有一本,印出后我才发现有××长署名的序,一问才知是主编代写的。知道我反对,没告诉我这个副主编。另一本,由我主编的,几个人都提出要写一篇序拿北京去请领导签个名,我未同意。沈阳市一位青年同志送给我一本他们编的书,序是一位××长署名的,却不是××长写的。上周哈尔滨一位同志来信说我和他合作编译的书。他将代××书记或××长写一序,我回信不同意。”看了这封信,我们决定发表来稿。  相似文献   

20.
本刊曾在1979年第7期以《斯诺陕北之行自述》为题,刊登过斯诺1937年2月6日写给当时美国驻华大使约翰逊先生的一封信。在那封信中,斯诺提到他从陕北回来后,收到国民党政府外交部情报司司长李迪俊先生给他的一封信。他就此给李回了一信,阐述了自己去陕北采访红军的动机,并将复信抄本作为附件,一并寄给了约翰逊。最近,中国三 S 研究会刘力群同志从美国纪念斯诺基金会资料中心,发现了斯诺1937年2月4日写给李迪俊的回信。这封信与斯诺写给约翰逊大使的信在许多方面互相印证,可以说是姐妹篇,不失为研究斯诺的一份珍贵资料。现在,本刊特请刘力群同志将此信译出,并以《斯诺陕北之行自述(续)》为题发表。在斯诺先生不朽之作《西行漫记》出版50周年纪念之际(《西行漫记》英文版于1937年10月首次在英国出版),希望这份资料对广大读者进一步探究斯诺访问陕北的动机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