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00年前,一个名叫李约瑟的英国人在其编著的15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一个引发世纪之争的命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么为什么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经验——谈“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着重阐述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区别及它们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论述了经验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同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学术界一直十分关注的“李约瑟难题”进行了剖析,并指出了中国为什么没有诞生近代科学和在古代社会一直领先于西方的中国技术为什么近代会突然落后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了从根本上化解数学真理困境中提出的认识论难题,菲尔德提出了"没有数的科学"这一虚构主义求解进路。文章首先阐释该进路的主要动机及其应对数学真理困境的基本策略,继而分析其本质缺陷,指出菲尔德对科学所持的实体实在论态度与其数学反实在论的立场从根本上割裂了数学与科学的整体性,回避了数学真理困境的本质问题,文章最后探讨他对实在论在认识论解释上的进一步挑战及其对求解困境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学者围绕着“李约瑟难题”的解决对中国传统科学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解读和反思,从多视角、多层面闸释、比较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传统发展的背景、动力和形态的异同,揭示了近代科学技术没有诞生在中国的原因.这些研究理论和成果启示我们,科学教育的改革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特质的分析和把握,进而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文化继承与文化引进、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形态与文化价值的关系,推进科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伽利略的数学理性主义导致他对于自然现象解释的根本变革。他从古希腊原子论中异化出了数学实在论,将关于自然现象的解释由亚里士多德式的目的论解释异化为描述性解释。在经验主义方面,早期的伽利略就赞同亚里士多德关于解释性原理必须从感觉经验资料中归纳出来的观点,并且在几何学空间上以量的区别代替了亚里士多德的质的区别,并发展出了“检验自然”意义上的关于实验的观念。在帕多瓦时期的研究中,他对将经验(espefienza)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有了更多的信心,他发现诉诸感觉证实往往是很方便的。这使他实现了把自然规律作为可测量的数学关系来表达的目标,从而达到了理性主义与实验主义相结合的科学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没有科技精神?中国的科技精神在哪里?要探讨一个民族的科技创作能否构成一种精神,就需要将衡量的尺度标架在解答生命的、人生的全部意义这一历史主题之上来,由此才能寻出科技的真正精神在哪里。在古老的中国,科技正是生命武器,意图解决生命难题以维系生存之道,但它从来不会把这一武器指向别人,而是指向自己。这就是中国的科技精神。  相似文献   

7.
许康 《中国科技史料》2003,24(2):179-183
1944年7月陈立发表《我国科学不发达原因之心理分析》。该文早于李约瑟本人对“李约瑟难题”的最早论述(1944年10月)。竺可桢在1946年发表的《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中引用了陈立文章的结论。许康于2000年年初函询陈立,请教其写作背景。陈立当即复函。2001年5月,陈立又在《我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回顾》中作了进一步的解释。陈立的复函和相关自述,对研究“李约瑟难题”的发生发展,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科学是中国近代以来一直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又是一直被误解的问题。有的人并不真正了解科学。他们知道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却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他们有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概念,却没有科学的概念。其实,科学更是一种精神。要了解科学的精神,须从了解什么是科学开始。  相似文献   

9.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这个名字对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他的历时半个世纪才写出的跨越4000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共七卷,34册),堪称是20世纪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同时也是西方研究中国问题的最高成就。然而他的名气除了由于这部巨著之外,还始终与他提出的一个“世纪难题”密不可分。遗憾的是,终其一生,李约瑟都未能找到准确答案。这个难题如果用现在的语言来阐述的话便是:为什么中国科技一度停滞了?中国的创造力为何突然消失了?  相似文献   

10.
吴骏 《中国科技信息》2008,(12):246-247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数学自我监控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学自我监控能力与学生的数学成绩有密切联系;学困生的数学自我监控能力落后于学优生,在计划、调节、检验、管理和评价上差异非常显著。培养学困生数学自我监控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激发内部学习动机;学习自我监控知识;善于运用波利亚的“提示语”;引导学生及时评价。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文化》2006,(7):4-5
“七大世纪数学难题”之一的庞加莱猜想,近日被科学家完全破解。中国科学家完成了其“最后封顶”工作——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曹怀东运用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和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的理论,以一篇300多页的论文给出了世界级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的完全证明。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和杨乐都对此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信息》2011,(21):23-23
数理逻辑在计算机科学和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2008级本科生刘嘉忆通过潜心研究,成功攻克一个多年未解的国际数学难题。  相似文献   

13.
“实验室研究”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兴起的研究热点。在这之前,科学哲学从其方法论规则出发,将研究视角锁定于实验,而非实验室。实验室只是自然呈现的场所,为实验提供恰当的场地。作为赋予科学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科学知识社会学将最初的研究视角转向了对科学实验室的探求。他们认为实验室的意义已经不是自然呈现的场所,乃是人们理解科学的一个理论概念,实验室自身已经演变为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成为能够解释科学成功机制与过程的场所。于是在科学知识社会学与科学哲学之间就实验室的问题展开了争论,表现为:实验室是被强化的场所,还是自然呈现的场地;实验室是知识生产的领域,还是科学研究的制度环境;实验室是制造了事实,还是发现了事实。由此,二者的差异也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4.
子集的策略     
通过游戏和难题来解释数学道理的传统作法可以追溯到古代巴比伦人。他们把让人大伤脑筋的算术难题写在粘土板上。不过,最近几年来,数学的迅速进展导致一大批全新游戏的问世。伯克利加利福尼大学的David Gale就发明了这样的一个游戏,R.J.Nowakowski主编的“无机会游戏”(Games of No Chance,剑桥大学出版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于"李约瑟难题"从学者关注的层次、时间以及关注者身份方面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对该难题的关注有一个从解题到解构重心上的转移;之后作者从4个方面对中国人关注"李约瑟难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随着对"李约瑟难题"关注重心的转移,对该难题的关注也将逐渐淡化或转移。  相似文献   

16.
“请用数学表述。”这句话概括了物理学界对W.霍金在今年7月大加宣扬的一项声明的回应。在那项声明中,他说已经解决了黑洞信息悖论——他自己于30年前揭示的一个意义深远的关于量子物理和引力之间的难题。尽管在17日都柏林的广义相对论会议上,他展示了新理论的框架,但是迄今还没有拿出基于基本推理过程的带有详细数学步骤的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17.
曹丹 《科学与管理》2007,27(6):73-75
目前有关知识管理激励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激励机制的研究上,知识激励机制以知识的创造、共享与应用为中心,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通过奖励和惩罚措施,为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的传播和利用以及知识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但在解决组织学习障碍的问题上,却没有多大效果。知识是人们通过学习、发现以及感悟所得到的对世界认识的总和,是人类经验的结晶。知识离不开人,更离不开人的学习行为。笔者提出学习激励机制的概念,作为知识激励机制的补充。只有知识激励机制和学习激励机制这两者相辅相成,知识管理才会如虎添翼。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对科学特别重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是科学研究中最普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两种方法。为什么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对科学如此重要呢 ?因为科学由四个部分组成 :(1)科学事实或对自然现象的发现 ;(2 )对科学事实的试探性解释或对自然现象背后原因的猜测 ;(3)以这些解释或猜测为前提推演出有关定律、公式、结论和预言 ;(4 )对这些定律、公式、结论或预言等进行检验 ;而其中 (1)和 (4 )部分主要依赖实验方法 ,(2 )和 (3)部分主要依赖逻辑方法 ,所以 ,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就成了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科学研究改变了世界,现在科学需要改变自己”,这是不久前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封面文章《科学如何误入歧途》中的一句话。文章称,时下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科研人员热衷于去“发现”,  相似文献   

20.
资源型区域面临的发展难题及其破解思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以来,伴随矿产资源开发,资源型区域凸显诸多问题,主要包括:资源损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产业结构单一化与反工业化、短期经济增长波动与长期经济增长滞缓以及寻租、就业矛盾、安全事故、收入差距等。难题的产生源于矿产开发的特殊性与收益分配制度的缺失。在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的外在压力下,需要围绕矿业收益的分配、调控与转化,建立矿产资源产权与收益分配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资源财富转化机制、绿色创新激励机制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机制,通过制度创新、产业规制与政府监管等手段,破解资源型经济所面临的诸多发展难题,推进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