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语言发展的最高成就,文中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品茶》作者曹公惜墨如金,成功地运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手法,对于刻画妙玉性格、反映她的心理、表达她的思想感情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而在文学史上塑造了一个熠熠生辉的妙玉形象。  相似文献   

2.
“金陵十二钗”中的妙玉,对宝玉有一种特殊的情缘。拢翠庵品荼;芦雪庵联诗,罚宝玉乞梅;宝玉生日,妙玉“飞帖祝寿”;观棋时心神荡漾,而其最后之“终陷泥沼中”,则表明了妙玉的感情是一种毁灭的美。  相似文献   

3.
煮雪     
窗外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下雪了,爸爸让我去帮他铲雪煮茶。刚读过的《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妙玉用"收的梅花上的雪"来泡茶,"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  相似文献   

4.
熟悉的气味     
忽然想起《红楼梦》中的一个场景: 刘姥姥跟着贾母一干人去了栊翠庵,妙玉叫黛玉、宝钗、宝玉去喝茶,那泡茶的水正是妙玉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时, 收的梅花上的雪。我们这些疯得脱了形的丫头自然是没有品茶的雅兴,但我小时候在雪天最喜欢干的事情可是吃雪了。在大片大片鹅毛般的雪花中,仰起头,张开嘴,落雪触到舌尖上的那一瞬,  相似文献   

5.
刘姥姥两次进大观园,受到了贾府中人对她不同的待遇,如贾母之降贵纡尊,王熙凤之前倨后恭,贾宝玉之懵懂的关心……让人小小地感动了一下的更有王夫人,第二次刘姥姥告辞时,她送了一百两银子,请平儿转告刘姥姥,让她拿回去做个小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别再投亲靠友的。这话里既有对刘姥姥生活状况的洞悉,又有理解的同情。王夫人虽可憎,但有时也能表现出名门闺秀的大家气象。贾府上下对这个穷婆子都还算照应,只除了妙玉和林黛玉。贾母兴师动众地带了姑娘、媳妇们陪刘姥姥逛大观园,来到了栊翠庵。妙玉赶紧将众人接了进去,又急忙去烹茶,一路赔笑,…  相似文献   

6.
镜中之城     
楔子雕凤游龙的驷马铜车。六月初八。栊翠庵。紫绫夫人出府拈香的这日,是罗敷城人潮涌动的一日。午时未到,栊翠庵的周遭便给围得水泄不通,人群中有好事之人有意吵嚷:未时早已过了,紫绫夫人定是不来了。嘈杂声突的静下来时,四匹健硕的大宛名驹撕开拥嚷的人群,落蹄在庵门。  相似文献   

7.
妙玉在《红楼梦》中是个很有特色很吸引人的形象。描写她的文字情采飞动,韵味深长。叙述妙玉的文字最早是在17回,通过林之孝家的口道出妙玉这位佛门弟子不是大彻大悟,看破红尘,而是由于孤傲高洁,世所难容,被迫出家。聪明的妙玉,用她那少女的“孤僻”和所谓的禅门清规,阻挡着贾府衣冠禽兽的觊觎,同时又掩映着她对宝玉的深深爱恋之情。妙玉自称“槛外人”,平时庵门深闭,几乎是息交绝游地守着青灯古佛。表面看来,这确是槛外人的生活方式,然而若就其言行举止细细推敲,就可以发现,她有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深广的生活情趣。第41回写妙玉请钦、黛、宝玉到她耳房内吃“梯己茶”,其中“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这句话不应轻轻放过,“仍将前番”值得品味。禅门她只好把火一样的热情埋藏在心灵深处,但她又无法克制住这种热情的迸发。使她探索人生、追求自由幸福的愿望更强烈了。作为一个身在佛门的年轻女尼,那样地动情,是封建礼法和佛门戒律所不允许的。她只能把紧紧缠在身上的袈娑撕破一条小裂缝,曲曲弯弯地从裂缝中露出她那颗真心,这就造成了她对宝玉的特殊感情。妙玉明知摘取的将是一颗苦果,可她竟敢不安本份,不守清规,在  相似文献   

8.
<正> 在大观园众多的女性中,妙玉可算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她不是贾府的亲属,不是贾府的姻眷,也不是贾府的仆婢,更不同于贾府从姑苏买来学戏的女孩子和小尼姑、小道姑一流,而是由贾府礼聘为栊翠庵住持、出身于“读书仕宦之家”(程乙本《红楼梦》第十七回。以下凡引自程乙本的语句,都只注明回数)的女尼。这样一个人物,在以描写贾府盛衰为主线的《红楼梦》中,似乎是无足轻重,然而,作者曹雪  相似文献   

9.
选取《红楼梦》第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及Moss Roberts版的英文译本,对原文和译文中A and B结构分别从传统语法和认知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索两种语言中这一结构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妙玉在“金陵十二钗”中位排第六,120回《红楼梦》中涉笔九处,说明这一形象在作者心目中有足够重的份量。作为“槛外人”,她有着爱洁成癖、才情高雅、孤傲怪僻的独特个性,但又凡心未脱,眷恋着人世的自由与真情。然而,红楼梦时代却使她身不由己地完成了“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的可悲人生。  相似文献   

11.
自动走向佛门是精神解脱,被动走向佛门是精神禁锢。妙玉“身在佛门,心系红尘”,其情感矛盾的变化折射出她人生思想的变化历程,反映了佛性与人性在其心中地位的转换。人性的复醒,使妙玉对红尘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她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步履艰难地迈向世俗世界。妙玉在人性与佛性的门缝中呻吟、挣扎,最终被佛性与人性两扇大门挤扁了,磨碎了。  相似文献   

12.
曹雪芹笔下的妙玉是一位才貌俱佳的女子,因其“言语狂妄”、“行为怪诞”,历来颇受非议。本文试从妙玉的女性意识与抗争精神的角度来解析妙玉: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她对爱情有了自觉的追求,而她特定的身份让她举步维艰,她选择了抗争,却归于失败。《红楼梦》正是用妙玉的爱情悲剧为那些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与抗争精神的女子谱写了一曲无尽的挽歌。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三玉”——贾宝玉,林黛玉和妙玉,早已为读者所熟悉。但大观园里还有一“玉”——林红玉,却往往被人忽视。她是怡红院烧水扫地的丫头, “因‘玉’字犯了林黛玉宝玉,便都把这个字隐起来,都叫她小红。”然早期脂评本的叙述中皆称为“红玉”,可见,她也是“玉”。她与林黛玉名字只一字之差,在作者的构思中,她与黛玉一定有着不解之缘。熟谙作者创作意图的脂砚斋在评语中曾指出这一点。在《红楼梦》二十四回“小红本姓林”一句旁,脂批:“又是个林。”“小  相似文献   

14.
曹雪芹笔下的妙玉是一位才貌俱佳的女子,因其“言语狂妄”、“行为怪诞”,历来颇受非议。本文试从妙玉的女性意识与抗争精神的角度来解析妙玉: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她对爱情有了自觉的追求,而她特定的身份让她举步维艰,她选择了抗争,却归于失败。(红楼梦》正是用妙玉的爱情悲剧为那些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与抗争精神的女子谱写了一曲无尽的挽歌。  相似文献   

15.
玉簪话妙玉     
<正>红楼中妙玉,她非四大家族中人,但她却是一身孤高自许的气质。你可曾听闻一种花名玉簪,因形似姑娘发髻上别的玉簪而得名?其色泽若上好的羊脂玉,又似仙人一尘不染的衣裙。自古常以它来比喻品质冰清玉洁的人,常说它是瑶池仙子发间的玉簪。想来以此花去喻妙玉最为合适不过。  相似文献   

16.
妙玉,是曹雪芹精心刻划的金陵十二钗之一。全书对她着墨不多,她的出场直接描写到的仅三次,间接写到的也仅两次,然而留给读者的印象却很深刻。人们谈起《红楼梦》,不会不想起这位“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女尼。 从作品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妙玉不仅出身仕宦之家.而且是一个很有来历的人物。妙玉是带发修行的,地点是苏州玄墓山蟠香寺。这样的名山宝刹非一般人家之女能去,且出家前“买了许多替身”。后因“父母俱已忘故,又不合时宜,为权贵不容,故随师父上京。”她是被贾府以礼“聘请”来的,因为她知晓“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  相似文献   

17.
蓝越 《现代语文》2009,(11):55-57
“喫(吃)”,是继“食”和“饭”之后“食用”类词的又一成员,它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时基本活跃于口语之中;五代时在口语中完成了与“食”的义位替换;到了宋朝,“喫(吃)”字大体上确立了在“食用”类词中的统治地位;在现代汉语中它已发展成为“食用”类词的核心。本文拟从词义演变的角度,通过统计的方法观察“吃”在“食用”语义场中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具有平民化气质、冰清玉洁的仪琳对佛法抱有坚定信念,无论何时何地,她都坚信佛法,并能从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奢华的生活造就了妙玉的贵族化气质.只是常以“槛外人”自喻的她却很难做到超凡脱俗。仪琳和妙玉都与书中男主人公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可在许多方面,两人的表现却又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9.
朱曰辰 《文教资料》2013,(32):35-36
妙玉是小说《红楼梦》中非常鲜明的女性形象之一。她总是标榜自己是槛外人,然而她的做法与槛外人的形象并不符合。本文首先揭示妙玉的“云空未必空”的假槛外人形象,继而进一步分析妙玉假槛外人形成的原因:心中有欲却深陷佛门。最后阐述其“欲洁何曾洁”的痛苦根源是她崇尚道家的思想,却身在佛门必须无欲则刚。本文旨在揭示妙玉悲剧的思想根源在于佛教和道家截然对立的境界,造成的内在矛盾与痛苦。  相似文献   

20.
也谈嫉妒     
《楚辞·离骚》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这个“害”字,既非惧怕之意,亦非有害之意,更非害死之意,而是一种犯病的心理症状。“害贤”即是犯“红眼病”,“害色”即是“吃醋”。嫉妒害人是小,祸己是大,爱嫉妒人的人活得忒累,不能长寿,因为他(她)给自己心灵上设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给自己脚底下使了一个不易去掉的绊儿。嫉妒心太强的人大多饮恨而死,因为事物不会按他(她)的意愿发展,终日妒火中烧,时间一长消受不了,只能让妒火将自己烧毁。从这个意义来说,哀莫大于嫉妒。嫉妒二字虽加女字旁,男人在这方面决不比女人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