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漫步新闻书林,谈论新闻写作的书籍不少。新华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却别树一帜。书中每篇评析文章都另附有“作者原稿”和“编辑后的见报稿”。作者原稿大多是记者采写,也有记者与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或通讯员采写的。这些稿件经过编辑修改、加工后,均见诸报端。评析文章是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分析原稿的优缺点,着重谈不足之处和编辑修改的理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我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掌握好“对比”这个武器对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有很大帮助.“对比”的内容为:一是从报纸上刊登的新闻稿件中,把主要新闻事实提取出来,假设这件事就发生在自己所在单位,把它写成新闻稿件,拿自己写的稿子和报纸上的稿件对比一下.这样差距找到了,问题找准了,就会有长进和提高.二是拿见报稿和底稿对比.底稿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真实体现,是作者的原始构思.稿件若是被报刊采用,作者应把底稿拿出来和见报稿认真对照比较一番,看看编辑修改润色之后与原稿有什么不同,体会编辑为何这样修改,认真查找自己稿件存在的不足,这样做能尽快提高自己的采写能力.  相似文献   

3.
近来听到一些反映:“出版社的编辑部审稿太严了”。“编辑改作家的稿子,权力太大了”。“编辑就是不能改我的稿子,文责自负嘛”。这些意见传到编辑的耳朵里,有的编辑感到惶惑了。处理稿件时生怕得罪人,审稿还要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文责自负”并不排斥编辑对作者原稿进行鉴别和判断,提出审稿意见,以致进行修改加工。出版社的编辑部是组织和接受作家原稿从事书籍生产的部门。编辑部进行审稿工作,如同工厂生产产品时对原料进行鉴别和加工一样,是一件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4.
漫画家方成应某报之约写了篇千字短文。见诸报端后,方成从头到尾读了三遍,发现只有十六个字是他写的,除此没有一句是原文。方成笑笑说:“这种幽默世间少有。”方成的幽默的内涵,不仅有讽刺,而且有呼吁:请编者尊重作者,手下留情!文章并非金科玉律,编辑有权修改,这本无可非议。但是,修改不是妄改。一篇稿件从构思到写作,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只要稿子能用,编辑在修改时就应注意不损原稿  相似文献   

5.
不少写新闻的同志不留稿子,象猴子搬包谷搬一个丢一个。我认为留底稿对写新闻、特别是对初学新闻的同志益处不浅,我的体会是: 一、稿件如被采用编辑部就不退原稿:若有底稿,可以对照,看编辑修改的高明之处。这是自己学习的一个极好机会。  相似文献   

6.
一位解放军报的资深记者到某单位采访,单位的新闻干事拿出一篇洋洋数千言的稿件请其指点。记者还没看完,便对这位新闻干事说:“你的稿子里至少有20条新闻线索。每一条都是一篇相当精彩的稿子。”新闻干事茅塞顿开,抛开原稿,重起炉灶,一气写出十多篇篇幅虽短却有较强的思想性、针对性的稿件,篇篇精彩,篇篇新颖,受到军报编辑的好评。  相似文献   

7.
“稿子总是要改的”,这是我们当编辑的常说的一句话。但是编稿、改稿是一门艺术。如何在不损害原稿事实、内容的基础上,在保持作者风格的原则下,把来稿编得文字通顺、精练又中心突出、主题鲜明,这便是对一个编辑基本功和责任心的考验。目前新闻单位的编辑人员一般工作都很紧张,每天要处理大量来稿。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容易忽略对原稿应有的尊重,在大删大砍之中,出现伤害原稿、造成失实的差错。新闻当然要求快,但更要注意真实、准确。因此,编辑在动笔删改一篇稿件  相似文献   

8.
编辑越俎代庖──记者的另一种尴尬郭映普刚建曾撰文《记者的尴尬》,勾勒了记者群的“世像百态”。当跨上“二轮车”穿行于工厂、农村、学校时,当拿起笔来顺着格子爬行时,我倒没有“新闻没了轰动效应”、“当不成名记者”、抑或“常吃闭门羹”的尴尬,而有的是与椅俱来...  相似文献   

9.
国际新闻稿的采写与报道,在我国有一个完整和强大的系统,新华社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天提供大量的新闻稿件。作为省市级的报社在目前的情况下,还不可能派记者赴国外直接去采访,自己动手去写出第一手的新闻。另外有许多国际事件涉及敏感问题,为保持统一的宣传口径,也需要用新华社的稿子。由于诸多因素,时事编辑的创作空间确实有限,每天的工作就是从新华社所发的大量稿件中,挑选所需稿件进行删减,组合成版面,不能像其它版面的编辑那样有自己写成的作品,或按构思的版面内容要求,可大胆地修改来稿。时事编辑抱怨这项工作没有创作空…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业务上的进步,是需要各种指点的。我在16年新闻工作的生涯中,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誊抄自己采写的、经过编辑精心修改后的稿子了。记者、通讯员业务上的短处一往往通过稿件被编辑无情地揭露出来。因此.誉  相似文献   

11.
现在,不少报社实行编采合一,编辑记者的任务没有严格区分,外出采访是记者,在编辑部处理群众来稿就是编辑。但是,有些记者,尤其是一些年轻记者重采写,认为这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而轻处理群众来稿,认为这是为他人作嫁衣,吃力不讨好。他们对群众来稿,或“冷处理”,使稿件躺在编辑部里长期睡大觉,结果“鲜菜”变成“干菜”,“活鱼”变成“死鱼”。或者看稿时一目十行,漫不经心,把一些能见报的稿子,或稍加修改就能见报的稿子,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和新闻线索,统统给“漏掉”了。导致报纸刊登群众来稿较少,难怪有一些通讯员反映:…  相似文献   

12.
据1991年第7期《新闻与成才》报道:人民日报社社长高狄建议,今后评选人民日报同志的稿件,以原稿为准,见报稿修改大,编辑应得一份奖金。此建议在人民日报社引起较大反响,编前会上讨论决定立即施行。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及时,很有必要,也很值得一议。按理说,新闻界人在家是编辑,外出是记者,能采能编,稿子写出来就可见报。可眼下记者的稿件,不经编辑改动就可上版的较少,这并  相似文献   

13.
新闻单位的编辑顾名思义是对通讯员、记者寄发到报社编辑手中的部分新闻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如原稿不精炼,编辑应当加以删减,逻辑性不强,编辑可以把一些句子调换一下位子,原稿有语病,语言不规范,编辑在尊重原稿的基础上可以修改;个别提法不准确,可以改为准确的提法;原稿中概括性的语言写得不好,可以根据稿件提供的材料,重新概括;  相似文献   

14.
宜删不宜添     
当投给报刊的稿件登出时,我总爱同原稿对一对,看看编辑是怎样修改的,从中学习点东西。看得多了,感到编辑“删削”的稿件一般没出什么问题,只是“增添”的内容却往往不妥。  相似文献   

15.
我们爱看《稿件评改》专栏。编辑把原稿同修改后发表的稿子同时登出,读者对照着看,原稿中哪些好,哪些罗嗦,对通讯员帮助很具体。《“小两口”种菜记》的修改稿中,将修改的地方一条条加以解释,读者感到很具体,很受启发.原稿调查不够,缺少事实材料,面不够水来凑,以议论代替材料就是水分。编辑改稿时删去了这些空话.这些评语,通讯员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快。《稿件评改》栏是初学写稿者的好老师。  相似文献   

16.
做“24小时编辑”陈礼章有“24小时记者”一说,意思是当记者的,不分上班下班,不管白天黑夜,什么时候发现有新闻,就去采写。却无“24小时编辑”之讲,好像当编辑的,只是上班拿过稿子修改、起题、安排版面,才算开始了工作。其实,编辑同样需要24小时投入,不...  相似文献   

17.
面对一篇稿子,编辑既要尊重作者,又要心里装着读者,可谓是“一手托两家”。尊重作者,你才能细心体会出他要表达什么;不忘读者,你才知道如何让稿子上版面。1994年3月28日,笔者通过对江城日报《农村经济》版上两篇新闻原稿的编辑,从中获益匪浅。 原稿:富路弯弯  相似文献   

18.
有过新闻写作经验的同志,都有这样一种学习写新闻的体会:在对自己写的稿件经过几次“剥层皮”似的修改后,才体会到什么叫“字斟句酌”,理解了“推敲”的含义。也就是经过这么几次认真的修改,以后再写稿子,水平似乎提高了一大截。佛学上的“修炼”,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妨在写作上也来一次这样的修炼。下面我以一篇看上去写得不错的稿子作为修改对象,作一示范。原稿: 民建领导看望王慕贞 8月17日,南宁民建领导看望了王慕贞老会员。 当天下午,王武陵主委、黄肇富副主委率机关专千一行四人,驱车到南宁舜帆爱晚村,看望85…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个新闻爱好者,近几年来在地方和中央报刊发表过一些文章。对于发表的稿子,我每次都与原稿相对照。看过编辑修改得好的稿子,我心里就涌动出一种说不出的愉悦,对编辑的赞  相似文献   

20.
笔者业余为文 ,时不时在报刊上发表些杂七杂八的小稿子。有关责任编辑在编发拙作的过程中 ,有时对我的原稿作些修改或调整 ,这本是其职责之所在。作为作者 ,不仅不宜干涉编者分内的事 ,而且应当向甘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编辑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谢意。有些编辑的修改或编辑的有些修改 ,可谓恰到好处 ,乃至画龙点睛 ,使我由衷服膺。但说实在的 ,也有一些来自编辑的修改 ,颇让我这个作者感到不快或恼火 ,有时甚至忍不住要骂娘 ,骂这些编辑吃的是哪门子干饭。缘由是编辑“帮”的是“倒忙”。原稿中明明是对的东西 ,硬让编辑给改错了 ,或改得远不如原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