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非成是为最具隐蔽性的演变方式,人们往往对此习焉不察。对于"大跌眼镜"的来源,学界甚少关注,把"跌"理解为"跌落"有习非成是之嫌。"跌"有"眼球突出"义,考其本字,当为音近义通的"眣"。"大跌眼睛"意为瞪大眼睛,音近而讹为"大跌眼镜"。成语"目瞪口呆"中的"呆"为"啀"的记音字,本字可上溯到"睚",语义为"张开"。"目瞪口呆"应该释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状惊愕貌"。  相似文献   

2.
<正>对成语的理解要灵活运用,因此,绝不能望文生义。下面就举成语中最易被误解的三个字:不名一钱。这个"名"与"不可名状"的"名"讲法是不一样的。"不名一钱"的"名"是"占有"的意思,形容穷到极点,连一文钱也没有。王充《论衡·骨相》:"(邓)通亡,寄死人家,不名一钱。"而"不可名状"的"名",是"用语言说出"的意思。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克勤克俭。这个成语的"克"与"克敌制胜"、"克己奉公"的"克"的讲法不一样。"克勤克俭"与"克尽厥职"的"克"都是"能够"的意思。"克勤克  相似文献   

3.
专家型教师不是"天生"的,但"先天"非常重要。专家型教师不是"自封"的,但"自立"非常重要。专家型教师不是"自说"的,但"主张"非常重要。专家型教师不是"教匠",但"上课"非常重要。专家型教师不是"作家",但"写作"非常重要。专家型教师是可培养、可开发、可打造的,是有可循的途径、策略与模式的。专家型教师的生成,需要自主与他主,需要政策与环境,需要制度与机制,需要社会与经济等保障体系的积极影响。个人"先天"因素是根基,执业"环境"是基地,机制"培植"是催化,团队"氛围"是助推,价值"追求"是后力。  相似文献   

4.
学课文后     
小娜 《新作文》2014,(10):3-3
<正>在《小粗心区分"己"和"已"》一课中,小粗心终于能分清"己"和"已"了,我也为小粗心感到高兴。我呢,也会区分下面几组字:"悄"和"梢"——有心是悄悄,有木是树梢。"纺"和"仿"——有线是纺织,有人是仿照。"篮"和"蓝"——有竹子,是篮子;有青草,是蓝色。"爪"和"瓜"——爪子尖尖的,西瓜大大的。学习了《添"口"歌》,我也试着编了几句:"木"字添"口"爱发呆,"向"字添"口"声响亮,"又"字添"口"感叹号,"户"字添"口"受启发,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层面,"表征主义"、"科学主义"与"客观主义"的长期霸权,终使"人之退隐"、"物性遮蔽"与"个人知识排斥"等教育之弊持存,在职业教育领域如是。基于"现象学"理念,与"生活世界"相适切的"叙事"之课程价值得以被重估,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叙事"超越"命题"的内在涵蕴,以及"具身性"的"个人知识"体验犹使当下课程困境得以破解。与传统有别,基于"生活世界"的"文本"收聚、基于"同类主题"的"文本"择类、基于"模糊规则"的"文本"呈现等构成"叙事"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教学实施则在"文本在先"、"文本寓居"、"文本释义"、"文本重构"中展开。  相似文献   

6.
"看"这一家子人丁兴旺,像"望"呀、"瞧"呀、"瞅"呀、"瞻仰"呀、"俯视"呀……真不少。它们一向和睦相处,亲亲热热的,多次被"文字王国"授予"五好家庭"称号。可是,没想到,最近,在这家产生了一些不大不小的"矛盾"。事情是这样的:"看"爷爷病了。它们都要来看望。"望"字来了,"瞧"字来了,"瞅"字  相似文献   

7.
开心驿站     
"比"对"北"说:夫妻一场,何必闹离婚呢! "巾"对"币"说:儿啊,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尺"对"尽"说:姐姐,结果出来了。你怀的是双胞胎。"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晶"对"品"说:你家难道没装修? "吕"对"昌"说:和你相比,我是家徒四壁。  相似文献   

8.
<正>1.在"预设"里。所谓预设,就是课前的准备。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战。"课堂教学也如此,准备贵在"充分",但"充分"不仅是时间上的保证,更在于准备时所体现出的"细"与"全"。2.在"生成"里。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虽然"教"主导着"学","学"对"教"具有依赖性,但"学"就其过程和结果来说,既有"多快好省"的,也有"少慢差费"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要作出"生成"的应对。  相似文献   

9.
太阳之子     
太阳古称日。古人说日是"太阳之精"。甲骨文"日"字不圆,因为弧线不好刻,多作方形、菱形甚至五角形,到金文始有圆形的"日"。日中有圆点,太阳黑子也。风沙天肉眼能看见,所以《汉书》记载有"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太阳与地平线结合,孳生出"旦"。金文"旦"字"日"下有大气折射形成的虚像,可见先民观察之精细。太阳与树木结合,孳生出"东(東)",以及"杲"和"杳"。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暗也。太阳与"草""月"结合,孳生出"朝","朝朝暮暮"的"朝"。这个"朝"字,看甲骨文,日出草中,月还未落,是早晨也。如果太阳舍月取水,便是金文"潮"了。臣拜君,有定时,如潮水,所以去掉水旁,又是"朝廷"的"朝"和"朝拜"的"朝"。  相似文献   

10.
"题"字中的偏旁"页",本义是"头"。《说文解字》中有解:"页,头也。"凡与"页"字组成的字,大都与"页"字的本义"头"有关,如"颜"、"额"、"题"等。"题"也作"额"讲,"雕题黑齿"一说中,"题"就指额头。所以,题目就是文章的额头和眼睛。那么,如何才能使文章的题目"巧笑  相似文献   

11.
"怨旷"最早见于《毛诗诂训传》,语本《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孟子》"怨女"之"怨"本是"蕴"的借字,"怨女"指蕴积之女;"旷夫"指无妻之夫,"旷"义为"空",为"无"。大约从汉代开始,"怨女"、"旷夫"与"怨旷"由词组凝固为词。同时,由于"怨女"与"旷夫"经常对用,"怨旷"经常连用,义相渗透,故"怨"亦有"旷"义。《汉语大词典》"怨1:7·别离"为虚假义项,应该取消。"怨旷"条的第一义项"长期别离"释义有误,"怨妇"之"怨"也不能理解为"别离"。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巡抚赣南期间,平定"盗贼",化育"新民"。这得益于"致良知"思想的指导,也验证了"致良知"思想的正确性,为"致良知"说的最终提出提供了实践基础。化"盗贼"为"新民"的过程就是"致良知"。首先,王阳明把民生问题摆在首位,尽力保全"盗贼"生命,保障"新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其次,通过一系列的教化、劝谕,引导"新民"发现"良知"、"致良知";最后,通过移风易俗改善乡风民风引导人们"致良知"。  相似文献   

13.
"相形见绌"是个成语,其整体意思是"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绌",读chu,有"不够、不足"的意思。"相形见拙"不是一个固定的四字格词语形式。"拙",读zhuo,有"笨"的意思。因"绌"与"拙"字形相近,常被一些人用混,错误地将"相形见绌"写成"相形见拙"。但是,因"绌"与"拙"都是指不好的意思,都是指差距、不足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面对地球日益严重的生态灾难,人们对"干净产品"的期望越来越强烈,于是,"绿色产品"便随之诞生。形形色色的"绿色产品"越来越多,从"绿色产品"到"绿色用品",从"生态玩具"到"生态时装",从"绿色汽车"到"生态住宅"等等。在此,"绿色"不是真指绿的颜色,而是"无污染"、"无公害"、"环境保护"的代名词,是"生命"、"健康"、"活动"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8,(17):130-131
中小学体育内容,一般包括体育与健康课,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活动课,运动队组建与训练,场馆建设、养护,器材购置、自制、保管,教研活动,评估与考核等,即学校体育的"课"、"操"、"动"、"队"、"场"、"器"、"研"、"评"八方面内容。其中"课"、"操"、"动"、"队"涉及课程建设。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精神,需对"课"、"操"、"动"、"队"进行学校课程即校本化课程建设。经过文献学习、课题研究、广泛实践,总结提炼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切块化"校本建设的思路和做法。  相似文献   

16.
要写好高考新材料作文此类作文,就一定要注重树立并落实十点意识,即"十度"作文意识。其包括:一"准"度,二"梯"度,三"角"度,四"高"度,五"深"度,六"广"度,七"鲜"度,八"亮"度,九"长"度,十"速"度。  相似文献   

17.
《黄帝四经》中的"理"与"道"联系紧密,二者之间有着顺畅的沟通渠道,将"理"与"道"对勘,方显"道、理"之同异以及理之内涵、理之层次及理之意义。"理"有"天理"之意,这与作为"本原、本始"的终极之道相当。"道、理"有别,疏密不同,道若"为一、为总",则理"为多、为分"。道生法,法者,由道而出,但"道"必须经过现实的下落过程,外化"道"、承担"道"各种实际功能者为"理"。理为现实中法的依据与规范性标准,由理到法,便有"法度、刑名"清晰化之要求,而一旦"刑名法度"规范化、清晰化,紧接着便是"循名责实"之需要。然而,不是任何人都能承担起"循名责实"之重任,因而"顺道、执道与体道者"便成了最终有资格充当"循名责实"之主体。  相似文献   

18.
关于课堂教学的艺术,无非是八个字:即"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根本上也只有"材"和"序"两个字而已。"材"的理解是很宽泛的,学生是"材"、教师是"材"、多媒体是"材"、文字是"材",等等。至于"序"呢,事实上怎么安排都有个"序"。"材"本身也蕴含着"序"。本文试以"用  相似文献   

19.
汉代刘熙《释名·释姿容》:"两脚进曰行。行,抗也,抗足而前也。"这条声训以"抗"为"行"的语源。经过论证,我们知道"行"作为名词是"道路",作为动词是"行走","抗"由"亢"孳乳而来,"亢"是人颈,故"亢、抗"引申而具有"高举、强大、抵御、当对"等义。"行,抗也"之"抗"当释为"高举"。刘熙释"行"为"抗",除了因为"行、抗"读音相近外,还因为行走动作需要举足。  相似文献   

20.
"哩"作为语气助词,口语中早已有之,形诸文字,有"理"、"俚"、"裏"、"裡"、"哩"之别。元明以降,字形固定为"哩",在一些方言中沿用至今。明清以后,语气助词"呢"兴起并逐渐取代"哩"。"哩"在近代汉语中可以用作结构助词,主要是由于"里"与"底"在方位词上相通,"里"受"底"结构助词用法的影响所致,"哩"又顺承了"里"的这一用法。到了现代,"哩"的这一功能又被结构助词"的"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