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昌显 《凯里学院学报》2007,25(2):101-103,111
阿多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对于人类精神现实和未来种种可能的关注均基于他的音乐思想,可以说阿多诺是通过音乐来聆听人类精神的心灵趋向的。文章想通过对阿多诺新音乐思想的分析来揭示阿多诺哲学论述中的原旨和多向性内涵。他对艺术与社会、精神关系的独特理解,为我们这个狂躁的后现代提供一个冷遇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阿多诺深耕音乐领域,他的音乐思想是先锋、批判、否定的。阿多诺关注现代音乐的不协和特质,认为新维也纳乐派的十二音体系作品能够批判社会矛盾并呼唤变革力量;他强烈地批判流行音乐,指出流行音乐在技术发展、资本逻辑与极权统治之下沦为仅供消遣娱乐的商品,造成人的异化,使大众丧失对不合理社会的批判和反抗。阿多诺音乐思想和他的文化工业批判密切相关,在和本雅明的论争当中,阿多诺对大众流行文化呈现出否定性的态度,其背后是深刻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3.
《滁州学院学报》2016,(4):88-90
荀子的音乐哲学观是在继承先秦音乐思想、孔子音乐思想、道家音乐思想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并发展的,其音乐哲学观具有十分完整、严密的体系。荀子在他的《乐论》中详细论述了音乐哲学观多方面内容,在《乐论》中他道出了前任所没有道出的音乐哲学思想及音乐美学特征。《乐论》在整个古代音乐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音乐思想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音乐艺术作为人们生活交际的一种时尚潮流,特别是西方人对古典音乐的痴迷,将音乐教育中的哲学思想发挥的淋淋尽致并得以张扬。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孕育着不同的音乐传统,音乐作为文化的一种延伸,是在学习文化中孕育而来的结晶和精华,而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和角度,站在哲学思想和人文的高度与角度,思考西方音乐的声音和哲学教育论,随着现代化精神文明世界的不断提升,使得西方音乐带来新的精神与活力。本文将通过西方音乐的哲学思想、音乐教育以及音乐心理学这三个领域进行阐述,分析当前西方音乐教育学的发展现状,并从哲学高度看西方音乐教育的重大意蕴,深化和研究现代西方音乐教育哲学论对我国音乐教育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阿多诺和斯特拉文斯基之间的重要分歧主要体现在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上以及对艺术的社会功能的看法上.  相似文献   

6.
艺术为什么能够兴学,主要基于人们对艺术教育的本质和价值的认识,而人们对艺术教育的本质和价值的认识以及所发生的艺术教育行为,却总是受一定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据此,文章从哲学层面,对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兴学的不同内涵,进行了研究与思考;从音乐教育方法论和音乐教育观的角度,阐述了艺术兴学实践活动需要高扬人文主义精神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是一部杰出的哲学著作,其中更是蕴涵了作者对符号的意义,人的本质,以及文化与教育的思考。卡西尔哲学观的三要素:人、符号、文化三者之间紧密联系。本文具体分析了卡西尔的文化哲学观,并且提出了这样的哲学思想对于教育有何启示。  相似文献   

8.
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散见于我国古典的音乐史料和各种文艺作品中。白居易的《琵琶行》表达了对音乐本质问题的思考,表达了对音乐欣赏主客体的思考;表达了对音乐表演形式和内容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晚明杰出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在《童心说》中提出:"性情自然说"的哲学思想。据此他在多篇作品中表述其对音乐的本质与创作及音乐的审美等多方面的音乐认识论。他在《琴赋》、《读律肤说》、《杂说》等诸篇散文中的音乐理论多是对儒学以《乐记》为代表的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悖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李贽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的音乐认识论对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阿多诺将非同一性哲学思想贯穿于其批判物化现实的美学理论中。在突破观念论美学、考察艺术作品的真理性内容时,他着重阐释了真理性内容与哲学、抽象同一性与具体非同一性的关系问题,并表明艺术作品的真理性内容不同于哲学认识论所追求的形而上学真理。在批判介入艺术直接性的同时,阿多诺认为艺术能够通过模仿相对独立地介入社会,这是艺术获得真理性内容的前提。借助审美形式这一中介,阿多诺思考了艺术作品克服物化现实的可能性,并基于艺术与社会的非同一性关系,赋予艺术作品一种解放意图。  相似文献   

11.
尼采将音乐视为艺术的最高形式,视为一切艺术的母胎。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完整地勾勒了音乐形态和音乐精神的演变历程。以音乐形态为着眼点,结合不同时期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关系的变化,可以将《悲剧的诞生》中音乐形态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民歌与抒情诗、酒神合唱歌队与悲剧,以及现代歌剧三个阶段,各个阶段音乐形态的演变反映了音乐精神兴盛衰微的变迁;而从尼采对瓦格纳音乐戏剧前后期态度的转变中,又可以见出尼采对重振音乐精神的不断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12.
青主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史上一位重要的、有影响的音乐家、作曲家,也是现代中国第一位音乐美学家。他撰写的《乐话》、《音乐通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具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的音乐美学专。他系统地论述了音乐的本质,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及音乐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一生致力于人的解放 ,为求得人与世界关系的复归 ,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周密的考察。法和法律是马克思观照人的自由生活的重要方面 ,从深受黑格尔法哲学观的影响到确立科学的历史唯物的法哲学观 ,马克思实现了其法哲学思想的升华。了解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演变 ,对我们考察人的法的生活样式和生活价值 ,以及落实依法治国方略都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论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音乐化的发展历史中,音乐化基于其传承和发展的需要赋予音乐教育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存在价值,而音乐教育则给音乐化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因此,探讨音乐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认识音乐教育在民族精神培养、音乐化传统保持、音乐化的创新与发展及其在音乐化传承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学习和借鉴其它音乐化传统和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成功经验,对于繁荣我国民族音乐化以及发展我国的现代教育具有现实意义,章从三个方面对音乐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给予论述。  相似文献   

15.
小学音乐课堂作为一扇打开学生对音乐认知与了解的大门,在小学的素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它到底有着怎样的功能性与可行性呢?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就提出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以及育人之道。柏拉图在他的哲学思想里透出的这些音乐美学思想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传达的情感、情绪与思想,有鲜明的儒家教育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的痕迹,这启示我们:现代音乐教育应该强调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注重哲学思想下音乐思维方式的培养;重视音乐教育的文化性等。这些观点对于解决现代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建立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培养中国传统特色的音乐思维方式、审美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的理解产生了严重的偏差,表现为:只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而忽视音乐课程的内在和本质价值———审美价值;只注重非审美的体验(知识、技术等),而忽视审美体验(联想、想像、创造、情感);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只习惯于把其他课程的教育目标简单地移植为音乐课程的目标,而忽视音乐教育自身的审美育人目标等等,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的严重丧失。因而,国家教育部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让音乐课程正本清…  相似文献   

18.
杜威是美国当代的哲学家,也是一位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的许多关于教育的举世闻名的论说都源于其实用主义哲学观。廓清杜威实用主义哲学观的概念、本质和内涵后,认识到他关于知与行关系、注重实效观点、有别于传统认识论的经验论等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和分析了杜威实用主义哲学观中所隐藏的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教育无目的论、"从做中学"和儿童中心论等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已经对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接受、传播、研究等传统内容进行了深度改变.它增加了音乐的开放性、广泛性、、及时性、共享性与可欣赏等新特征,因其低成本实现音乐传播的平等互动与大众化.但是,“互联网+音乐”的商业性和大众化特征极大地冲击了音乐文化,也带来了“文化种族主义”.“互联网+音乐”的发展必须坚持其音乐本质,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音乐人必须坚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这个最可坚守的音乐内核,坚持音乐的美学本质和文化价值,并掌握“互联网+音乐”的话语权,才能重建音乐世界的精神,建构“互联网+音乐”自己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20.
同一性思维的解构:阿多诺批判理论的初始地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多诺的整个社会批判理论是由批判同一性思维导引出来的,阿多诺认为,假定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同一的同一性思维是主观唯心主义,本质上,它是对现实加以认同的实证主义,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都是同一性思维的受害,阿多诺对同一性思维的批判实质与马克思对青年黑格派唯心主义的清理是一致的,哲学要反对同一性思维,。恢复其对社会历史现实的科学分析功能及其瓣批判性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