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以及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世称《史记》三家注。由于早期的《史记》注相继亡佚,《史记》三家注成了唐及唐代以前仅存的三部《史记》注作。《史记》三家注在集结前人《史记》注释成果的基础上,考释辨正,阐幽发微,从而将古代《史记》注释推向顶峰。在版本形式上,宋时出现了将《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及《史记正义》三家的注解一并散入《史记》正文下的刻本,这种以合注形态刊行于世的《史记》版本,即《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俗称《史记》三家注本。《史记》三家注本也是后世流传最广的《史记》本子。可以说,《史记》三家注在《史记》版本学和注释学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价值是多方面的,其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相似文献   

2.
《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整理训诂者代不乏人,但至今有疑处仍不在少数。本文广参“三家注”、梁玉绳、王念孙、泷川资言等诸家之说,选取《史记》中的几处疑点,于前人校勘诂说基础之上,加以研讨。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是对元刻《史记》彭寅翁本进行的专题研究。属于对《史记》进行版本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元刻《史记》彭寅翁本刊行于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是目前存世《史记》版本中仅次于南宋黄善夫本(1196年刊行)的已知的第二个三家注本。它也是从南宋黄善夫本到明代廖凯刻本(1517年刊行)三百多年间国内惟一的《史记》三  相似文献   

4.
裴骃《史记集解》保存了数目可观的汉魏古注,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它最早大规模引用了《左传》杜预注,因此,《史记集解》对于研究早期杜注的接受乃至杜注的校勘都有重要的意义.经过考校可知,裴骃所引杜预注既有《春秋经传集解》,又包括杜氏的《春秋释例》,这些内容对于校勘中古史书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王永吉 《图书馆杂志》2006,25(8):78-79,77
中华书局本《史记》以清同治五年金陵书局刊本为底本点校,自1959年初版、1982年再版以来,屡经翻印,影响实钜。然虽号为善本,亦不免疏漏之处,自出版以来已有学者渐次指出。今就十《表》部分,在对校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和中华书局本的基础上,参考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对诸本异文细加考证,择其可以补正中华本者,录之于下。不敢望有裨迁《史》,惟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6.
司马贞《史记索隐》有一家名为王师叔的旧注被征引5次,皆当是王叔师之讹。  相似文献   

7.
<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整理训诂者代不乏人,但至今有疑处仍不在少数.本文广参"三家注"、梁玉绳、泷川资言、王叔岷等诸家之说,选取<史记>中的几处疑点,于前人校勘诂说基础之上,加以研讨.  相似文献   

8.
《史记》,初名《太史公书》,亦称《太史公记》或《太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纪传文学名著。其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相似文献   

9.
黄善夫于南宋光宗末年首创《史记》三家注合刻体例,其后九十年,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安福彭寅翁再次刊行三家注合刻本。此本是继黄善夫本后的第一部《史记》三家注本,但与黄善夫本并不完全一致,最为明显的特点是所载三家注文不全,并因此为后人所讥,斥其删削三家注文,遂不为学界所重。今考此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当时社会相对稳定,为文化学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出现了文化繁荣的鼎盛局面。在这一时期,《史记》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流传更加广泛,研究《史记》的著作大量涌现,是自汉以来《史记》流传、研究的第一次高潮,也是写本最纷繁的时期。但当时的写本今多亡佚,仅有九卷传世:三卷原藏敦煌莫高窟,即《史记集解燕召公世家》残卷、《史记集解管蔡世家》残卷、《史记集解伯夷列传》残卷。此三卷皆被法国人伯希和盗去,现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另外六卷唐写本,皆藏于日本,即: 1.《史记集解夏本…  相似文献   

11.
文章提出,重庆抗战历史文献中心以罗斯福图书馆的保护利用和重庆图书馆及全市收藏的抗战文献的保护开发为基础,搭建共同体系,展现抗战历史文化的立体形态,传递和表达抗战遗址与抗战文献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信息,将它们融入现代社会发展进程和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以此加强社会民众对抗战遗址和抗战文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达到抗战历史文化的普及,抗战革命历史的传承,民族抗战精神的永续。  相似文献   

12.
汪培基  刘辉 《编辑学报》1990,2(3):125-127
编辑史是编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编辑形态与编辑观念发生与发展历史的专门学问。本文依据历史科学的原理,评述了目前编辑史研究中范围狭窄、方法单一、模式陈旧的现状,进而指出编辑史研究应注意(1)坚持唯物史观;(2)重视编辑史在编辑理论研究中的作用;(3)正确处理历史事实与理论把握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维护读者权利是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原则。百年来我国图书馆人对其认识历经四个阶段,每个历史阶段有其不同的认识表现。学习《图书馆服务宣言》,梳理读者权利理念的历史链条,对推动事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胡小丽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9):137-147
《十国春秋》是记录五代十国历史的重要史籍。但是对于其史料来源及特点,学界一直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十国春秋》南唐部分直接征引书目范围的考察及其与相关重要史籍之间关系的考析,初步推断该书在史学研究上有保存资料线索之功,但在史料原始性的保存与延续上价值不高,不宜作为第一手史料在学术研究中征引使用。  相似文献   

15.
钩稽相关史料,重建清末民政部于1907年建立的京师图书馆的相关史实,进而澄清图书馆界对该馆的错误认识及对相关文献的误读。  相似文献   

16.
口述史料资源建设作为图书馆建设特色资源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已得到国内图书馆的重视。目前,图书馆普遍关注结合地方文献工作开展口述史料的收藏,口述科技史料的收藏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图书馆开展口述科技史料的收藏,可以有效保存科技史料并用以指导当前的科技工作,同时有利于建设具有学科特色的馆藏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七录》分类表博采诸家公私目录分类的优点,根据学术发展和图书数量增减的需要,因时制宜,调整和创设了许多类目,对后世的图书分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对《七录》分类概况、分类渊源、分类成就和对后世图书分类之影响进行研究,论述《七录》在我国图书分类学史上的成就、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有着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新时期图书馆承担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文章结合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实际,指出地区图书馆在本地区非遗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强调地区图书馆与非遗保护的互动关系,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地区图书馆的非遗保护功能,为促进地域文化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徽州历史文献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开展历史文献资源研究,必将推动徽学研究、经济发展,在国内国际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价值,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郭伟玲 《兰台世界》2020,(4):141-144
唐代秘书省作为中央图籍机构,在前雕版印刷时代承担起部分国家出版职能,主要表现在图书发行、图书复制、出版管理等方面,本文通过梳理秘书省的出版史实,分析唐代国家出版管理观念的主要内容,以唐宋之际出版职能的转移、丰富、提升为落脚点,对比分析唐代秘书省出版职能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