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目标](1)知识: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突厥、回纥、吐蕃等民族悠久的历史,唐和突厥、回纥、棘羯、吐蕃、南诏的密切关系,唐对突厥、袜褐故地的管辖。(2)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历史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郭子仪(公元697年-公元781年),中唐名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他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收复洛阳长安两京、智退吐蕃回纥的战斗中有  相似文献   

3.
谢建伟 《教师》2011,(12):21-22
[教学目标](1)知识: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突厥、回纥、吐蕃等民族悠久的历史,唐和突厥、回纥、棘羯、吐蕃、南诏的密切关系,唐对突厥、袜褐故地的管辖。(2)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历史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民族关系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相似文献   

4.
郭子仪(697—781),汉族,祖籍山西汾阳,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联盟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郭子仪,唐朝大将,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765年,曾为唐朝节度使的仆固怀恩不满唐朝给他的待遇发动叛变。于是,他编造谎言,唆使回纥(今维吾尔族祖先)、吐蕃(今藏族祖先)两族首领与唐朝作对。仆固怀恩带着回纥、吐蕃联军共十几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唐朝首都长  相似文献   

6.
隋唐时期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居住在东北、北方、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的靺鞨、契丹、奚、西域地区各族、突厥各族及回纥、吐蕃、南诏等民族,迅速发展起来,先后摆脱了原始氏族社  相似文献   

7.
聚居于漠北草原的回纥民族一度兴起发展,与唐王朝的由盛转衰形成对比。在唐朝与回纥民族交往过程中,各自均经历了盛衰的发展过程,但彼此之间仍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唐朝与回纥之间的交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有具体表现。文章从以上几个方面看唐朝与回纥的交往,分析其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8.
邓玉红 《考试周刊》2010,(18):51-52
唐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民族间的联系,巩固国家的统一.十分重视用公主和亲的手段增进唐王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联系与信任。在唐代的289年间,唐曾与吐谷浑、吐蕃、突厥、奚、契丹、回纥、宁远、南诏等联姻,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作用。唐朝的和亲政策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进步性等特点.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七世纪初,松赞干布建立了吐蕃奴隶制政权,随后便向周围地区扩张势力。吐蕃势力进入云南洱海地区,威胁着唐朝的西南边疆。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洱河地区,成为唐朝遏制吐蕃势力的西南屏障。南诏的扩张与唐朝的利益发生冲突,导致战争爆发,南诏遂弃唐而投蕃。吐蕃对南诏实行的民族剥削和压迫政策,使南诏再次归附唐朝。唐朝与南诏结盟,共同抗击吐蕃。这一时期,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唐朝、吐蕃及南诏之间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  相似文献   

10.
古代沙陀部的兴衰演变与汉族李姓李万禄中国历史上北朝末期,临近改朝换代,时局动荡不安。这时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以及河西走廊,由北方民族铁勒、柔然、回纥、突厥、鞑靼、党项以及吐蕃和汉族等,交错驻牧,休养生息。由于农牧业经济的区别,民族之间因生产生活的拼搏,便...  相似文献   

11.
本节教材叙述了唐同突蹶、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等族的关系,分两课时讲授,重点是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的设置、唐同吐蕃的关系,难点是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本节教材叙述的历史内容,进一步说明了我国是一个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对祖国的开发都作出了贡献,祖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祖国历史上  相似文献   

12.
吐蕃王国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全面向外扩张的政策,其中与南诏的交往成了吐蕃西南方向经营的重点,在这一交往过程中,吐蕃与南诏之间主要形成了两条通道,一条是芒康-德庆-铁桥-羊苴咩城道;一条是从察隅过大雪山,沿高黎贡山西侧的梅开恩江至永昌。由于吐蕃军事扩张的需要,前一条道路的重要性显然要超过第二条道路,在多数时候,吐蕃不惜一切代价牢牢掌控着第一条道路,这使得吐蕃在其向东南的扩张显得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13.
一回鹘的部落联盟与回鹘政权的建立回鹘(音hú)原来称回纥(音hé).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四年),回纥首领蔼道曷里禄设弭施合昆迦可汗遣使诸求唐朝允许改为回鹘,取义为"回旋轻捷如鹘".回鹘是铁勒族的一支,是南北朝时期敕勒(即随唐时之铁勒)六氏之一的韦纥氏的后裔.唐初,漠北有九姓铁勒,即回纥、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拔悉密、葛逻禄;回鹘(回纥)即其中之一.回鹘部落联盟由九个部落组成,即药罗  相似文献   

14.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封建大帝国,处理好中央政权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是一个重大问题.唐朝与吐谷浑、突厥、契丹、回纥、吐蕃等族实行了“和亲”政策.据柏杨的统计,几乎有21人成为和亲公主(其中有几位只议未婚).唐代诗人对“和蕃”作了精彩的描述,抒发了种种浓烈的情怀.唐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是其统治政策的一部分.唐中宗在《金城公主降吐蕃制》中说“为国大计”,“遂割深慈”,达到“更敦和好,则边方宁晏,兵役休息”的目的.杜审言诗曰:“圣朝尚边策,诏谕兵戈偃.”韦元旦诗云:“柔远安夷俗,和亲重汉年.”张籍颂道:“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唐朝统治者和亲的目的在于同少数民族和平相处,避免他们对中国地区的掠  相似文献   

15.
张焕祥 《考试周刊》2012,(71):33-33
吐蕃是公元七世纪初兴起在今青藏高原地区的一个民族,吐蕃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尤其是其向唐朝西北地区的扩张,直接地影响了唐朝的民族政策,包括唐在西北地区的军事攻防体系。吐蕃建立了一种以军事民主制为特点的军事制度,使其在唐蕃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胜多败少。唐王朝因此也不断改变着在西北地区的攻防体系,同时,把和亲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策略,来弥补唐朝军事力量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回纥更名回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聚居在新疆的维吾尔族,其名称起源于唐代的回纥(公元八○九年改称回鹘)。维吾尔(Uyghur)这一名称的历史含义是什么?据中世纪波斯、阿剌伯文献的解释,包含有联合、同盟、归依者等意义。它反映在回纥可汗政权建立时,有许多的铁勒部族即所谓内九族(十姓回纥)与外九部(九姓乌古思)联合在回纥可汗药罗葛氏族周围,构成强盛的回纥民族。据汉文献记载,隋至唐初期,回纥在我国北部一带游牧,联合了铁勒其他部族,  相似文献   

17.
《重赋》这首诗是《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二首,韦(?)(hú胡)编的《才调集》里题作《无名税》,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诗人在长安所写。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连年混战,加之回纥,吐蕃不断侵挠,朝廷支出浩繁。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应付内忧外患,德宗建中元年废除租庸调法,实行两税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地方上一些大小官员,为了博取皇帝的欢心而擢升官位,在常赋正税之外,又巧立名目,以“羡余”的名义横征暴敛,任意搜刮民脂民膏,每月、每年向皇帝进奉,供其享乐挥霍。而唐德宗除国库之外,竟然在奉天(今陕西乾县)设置“琼林”“大盈”两个私库,  相似文献   

18.
唐末沙州(敦煌)张议潮的起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七节——回纥吐蕃和南诏——中,关於吐蕃部分,有一段说:“从八世纪末年起,吐蕃和唐朝之间经常有战争。安史之乱爆发以後,吐蕃的力量不断向北伸展,除占有西藏、青海等地以外,又攻入河西一带,截断唐朝和西域的交通;……驻在西域的孤立无援的唐军,坚持了几十年,到八世纪後期,终於被吐蕃消灭了。”“九世纪中期吐蕃发生了内乱,开始衰落,唐朝乘机出兵,收复了河西走廊的东部,接着河西走廊的西部人民以张义潮为首起兵打败了吐蕃的军队,於是河西走廊的全部和西域的一部分,又划入唐朝的版图。”关於张议潮光复河西走廊西部的一段史实,因为新旧两唐书没有张议潮传难於找到完整的参考资料。今姑试做一系统说明,或者对於初一教课能够略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一、藏族的地理分布与人口特征1.藏族的起源与形成藏族是由历史上的吐蕃直接发展来的 ,藏族与吐蕃是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两个名称 ,吐蕃是在青藏高原上土生土长起来的一个民族。 7世纪初 ,吐蕃王朝建立 ,标志着吐蕃民族的正式形成 ,在以后的发展中 ,吐蕃又先后融合和同化了许多部落和民族 ,壮大了自己的民族成分 ,“吐蕃”作为民族名称在历史上一直沿用 ,直到民国时期才正式统一命名为藏族。2 .藏族的地理分布藏族的分布地区 ,主要有青藏高原地区的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 5个省区 ,解放后 ,这些地区建立了西藏自治区及 10…  相似文献   

20.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历尽艰危,他也用诗笔真实地反映了战乱的过程,其中对参战“胡族”的记述十分突出。当时唐朝与西北、北方、东北的“胡族”通过战争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了一场大交流。胡汉文化的交汇在本来就是胡汉杂居的边地显得越发鲜明,而吐蕃、回纥等地则出现了“一半胡风似汉家”的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