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许琳 《新闻前哨》2013,(1):63-63
在“走转改”活动中,新闻记者如何真正沉下心来,用群众的视觉去观察问题,用群众的语言去描述生活,让自己的笔下多一些泥土的芬芳、多一些充满生命力的“活鱼”?  相似文献   

2.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也就是要把“新闻眼”锁定在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上。如何写好民生新闻关键是要沉下去,按照“三贴近”原则,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3.
吴宛凝 《视听纵横》2006,(4):120-120
怎样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党中央提出,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实际,是社会生活的实际,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群众,是社会实践中的群众,实际生活中的群众。实际是根基,生活是源泉,群众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三贴近”的对象就是火热生活中的人民,因此,坚持“三贴近”原则的要求,就是强化民本意识。新闻工作者要强化民本意识就要弄清民本思想的由来。民本思想历经殷周、春秋、战国三阶段,历时千余年,到先秦时期形成完整的体系。民本从字面讲“是以民为国…  相似文献   

4.
蹲点归来     
去年夏初到今年春节前,我作为新华社总社编辑人员,花了八个月时间,在湖北的一些工厂、城镇、农村参加蹲点调查研究,向实际工作学习,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到处呼吸到新鲜空气,感受到时代前进的脉搏,真是耳目为之一新。在鄂西北农村调查时,我们曾三进三出谷城县的石花街。在这个“通川陕之咽喉,聚山货之要地”的集镇上,  相似文献   

5.
向鑫 《新闻前哨》2005,(6):39-39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中央对新闻单位提出的要求。“三贴近”归根结底是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是贴近群众的实际,贴近生活是贴近群众的生活。广大农村聚集着最广大的农民群众,可以说广大农村是新闻工作者实践“三贴近”的最好试验田, 最好检验场所。  相似文献   

6.
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看似平凡,但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却是新闻之源。因为新闻的丰富素材蕴藏于群众之中,大量的信息来源于群众之中,典型的事例深埋于群众之中,生动的事实展示于群众之中。所以我们要从认识事实入手,在比较中鉴别,利用自身对政策的把握程度、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学识能力,从“一般”里找“特殊”,在“平凡”中抓“新奇”。  相似文献   

7.
前一阵子,“毒食品” 问题在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什么“毒狗肉”、“毒鱼”、“毒蜜枣”等等。对于这些关系群众生活的问题,一些媒体可谓不惜版面,连续多期整版“追踪”。一时间,群众“闻肉色变”。  相似文献   

8.
媒体在践行“三贴近”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既要注意解决“不够贴近”的问题.又要避免走人“盲目贴近”的误区。一些都市类报纸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占领市场,就走人了“盲目贴近”的误区.犯了导向性错误。这些报纸虽然不是主流报纸,但由于发行量较大.所以在读者中产生的不良影响不可忽视。更有甚者,在受到有关部门批评时。居然振振有辞地用“三贴近”为自己辩护,说他们在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且这种不良倾向在一些地方有向党报蔓延的趋势。其不良倾向表现在三个方面:把盲目地照搬实际当作贴近实际,即把盲目地复制生活当作贴近生活.把盲目地迎合群众当作贴近群众。此所谓“三个误区”。  相似文献   

9.
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为观众奉献接着基层“地气”、带着记者情感体温的新闻报道。这是电视记者“走基层”蹲点采访的使命和情怀。“走基层”蹲点采访作为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不仅代表着一个媒体的社会责任,更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坚持人民路线的生动诠释。本文对电视记者“走基层”蹲点采访报道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实际,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生活,是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群众,是社会实践中的群众,是实际生活中的群众。群众是实际生活的主体,是所有实际生活的参与者,是联系三者的核心和纽带。实际是我们工作的基础,生活是我们工作的源泉,而群众,则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群众而做的。所以,我们应该抓住群众这个联系三者的核心和纽带,从贴近群众做起,践行“三贴近”。  相似文献   

11.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有出息、有作为的采编人员,绝不是“跑会记者”、“电话记者”、“秘书记者”,而是能够“沉下去”的记者。他们迈开自己的两条腿,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去观察体验生活,在火热的生活中挖掘具有时代感的鲜活素材,从而写出生动感人的新闻佳作来。说一句行业的话,就是抓住了“活鱼”。道理浅显而明白,同文艺作品一样,生活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离开实践和现实生活本身,新闻写作同样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诚然,“跑会”、“打电话”采访不能笼统地说就写不出好新闻,但如果一味浮在上面,只能是流于肤浅,反映不出群众和实际生活,当然就抓不住“活鱼”了。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读者”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努力实践的方向和目标,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但是,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三贴近”呢?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之路,是实现“贴近”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又是工作在各条战线上进行改革实践的中坚力量,他们是新闻媒体报道的主要对象,同时,还是新闻媒体的最广大的受众。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要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  相似文献   

13.
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改进有关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等工作。会议提出要“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那么怎样做才能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呢?让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一些探讨。新闻媒介(WHO)作为传播者的新闻媒介自身(WHO)来说,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就要将自己的定位找准,不要将自己凌驾于群众和生活之上,要把自己深深地根植于群众和生活之中。正如穆青所说:“作为一个记者…  相似文献   

14.
1997年9月,河北邢台人民广播电台在早间新闻直播板块“黄金60分”节目中开辟了“行风热线”栏目,全市19个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和窗口行业的负责人,每月轮流到电台直播室与群众直接对话,汇报部门行风建设和为民服务情况,现场解答听众电话提出的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一些听众给电台打电话、写信、送锦旗,称电台是“真正的人民电台”,是“空中的政府”,是“让老百姓说话的地方”。1998年11月12日,中共邢台市委书记荀凤栖批示:“行风热线”确实是民主线、连心桥、服务处、监督岗,影响很好,形式很好,效果很好,要坚持,要提高。我听过几次,以后还要常听。多次反映得不到解决的、反映后不予解决的、一个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及其他重要敏感的问题,要整理材料报市委、市政府协调督促解决。”  相似文献   

15.
蒋中意 《传媒》2023,(S1):113-116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2021年4月起,永康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政府、社会层面的精神文化力量,利用自身宣传、策划优势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优势,推出“融媒零距离工程”,以“融”促“富”,推动共富美好生活建设,实现百姓“精神共富”,具有推广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郁 《新闻爱好者》2006,(1S):56-56
“三贴近”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贴近实际.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把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任务,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扎实、深入。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深入到社会政治经济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更好地融入生活、引导生活。贴近群众,就是常常扎根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为群众提供想看爱看、健康向上的精神化产品,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7.
用“三改进”落实“三贴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实“三贴近”应从改进内容、改进形式、改进作风三个方面入手。改进内容应当加大信息量,加大服务性、加大解惑释疑力度、加大舆论监督;改进形式,报道可以在多方面努力,如采用关注式、进行式、目击式、解读式、预测式、点评式等;改进作风是一种保证,要从群众生活里找题目,走近群众写群众关心的事,用群众的语言写给群众看。  相似文献   

18.
“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多宣传人民群众涌现的先进典型”,让媒体体现并反映人民群众的声音,展现人民群众的生活,讲述普通老百姓的故事,才能使新闻传播真正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才能让群众想看、愿看、爱看.  相似文献   

19.
在共和国开国将帅中,有一位被誉为“刀疤将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官,他就是原绥远省军区、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姚喆将军。 提起姚喆将军,内蒙古各族各界群众并不陌生,他曾经在内蒙古地区工作、生活、战斗了15个年头,为内蒙古的革命和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周末版”编辑须知近年来,我国报业发展很快,有相当数量的报纸出版了“周末版”、“星期刊”、“月末版”等(以下统称“周末版”)。大部分报纸的“周末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扩大信息量、增强教育和服务功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