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建锋 《云南教育》2005,(16):47-48
《从现在开始》(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是一篇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主要叙述了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他做“万兽之王”。第一个走马上任的猫头鹰下令:“从现在开始,所有的动物必须白天休息,夜里做事。动物们叫苦连天。”第二个就职的袋鼠颁布诏书:“从现在开始,动物们都要跳着走路!动物们怨声载道。”第三任最高行政长官猴子只说了一句话:“从现在开始,每个动物都照自己的习惯过日子。动物们欢呼雀跃。”狮子宣布,从现在开始,猴子就是“万兽之王”了!  相似文献   

2.
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二自然段时,设计实施了一个环节:第一步是让学生围绕“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中心内容自读思考,圈划批注,相互讨论;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词语盘点”教学的“三境界”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每个主题单元课文之后,《语文园地》之前都设了“词语盘点”。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三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是“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教学时应该弄清楚从哪些方面、采用什么方法去分析自然段,分析自然段的目的是什么。总起来说,可以紧扣重点词语,采用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方式,从自然段...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设置了“词语盘点”,目的是让学生及时复习本单元课文中学过的新词,自查自测,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丰富语言积累”的要求。但是,“词语盘点”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有的教师觉得它可有可无,或置之不理,或直接当成课外作业,让学生回家读一读了事,致使“词语盘点”形同虚设;有的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听写一下,多读、多抄几遍,机械操作,枯燥乏味,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益低下,“词语盘点”应有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6.
给自然段“分层”的几个问题韦树人“认识自然段,理解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是《大纲》对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总体要求。在《大纲》“各年级的具体教学要求”中,要求一年级“认识自然段”(14、21页),二年级“能初步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15、23页),三年级“...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诺贝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课第8至10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相似文献   

8.
朱瑛 《小学语文》2011,(9):22-24
一、结合课堂情境,理解词语含义 一般来说,通过查工具书理解词义或由教师直接说明词义的词语教学方式,调动不起来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不易使之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顺应教学过程,结合能体现词语含义的课堂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则是有趣高效的。比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的《从现在开始》一课时,结合着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议论纷纷、叫苦连天”两个词语:  相似文献   

9.
黄亦琴 《小学生》2011,(1):47-48
苏教版数学教材分别在二、三、四、六年级安排了有关可能性的知识,二年级上册教学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可能性的大小,教学用“经常”“偶尔”“差不多”等词语描述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四年级上册教学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让学生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第二学段词语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如何让词语教学充满灵性呢?一、借助表演,感悟词义教学《金子》时,我首先让学生从课文一、二自然段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让学生把这些词语写下来。结果学生自读课文后写出以下词语:“蜂拥而至、一无所获、扫兴离去。”通过朗读,在基本理解词语意思的基  相似文献   

11.
一、葫芦有什么用 在学生熟读课文《我要的是葫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自然段后,根据课文提供的词语,师生共同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幅五彩的画:栅栏,细长的葫芦藤,绿绿的叶子,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正当学生们陶醉在文画合一的意境中时,一个学生站起来发问了:“老师,葫芦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词语盘点"教学的"三境界"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每个主题单元课文之后《,语文园地》之前都设了"词语盘点"。教材谓之"词语盘点"。何谓"盘点",清点也。如果学生在盘点之后,大脑中仍旧模糊一片,难知其意,那显然就没有达到"盘点"之效。四年级下册的8个主题单元  相似文献   

13.
有一类基本上没什么文学气息的科普性说明文,如四年级上册的《飞向蓝天的恐龙》,五年级上册《鲸》等等,文本中出现新概念的密度比较大,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想一口气把文本中所包含的信息都掌握,对其来说是相当大的挑战.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通过“零敲碎打式”提问来实现“眉毛胡子一把抓”,殊不知这样既忽略了文体特征,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如何阅读知识性文本的方法.鉴于此,笔者在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二课时时,给学生设计了四道题.  相似文献   

14.
最近,看到这样一则教学故事:《从现在开始》(人教版《语文》第三册)是一篇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主要叙述了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他做“万兽之王”。第一个走马上任的猫头鹰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结果动物们叫苦连天。第二个就职的袋鼠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跳着走路!”动物们怨声载道。第三任最高行政长官猴子只说了一句话:“从现在开始,每个动物都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动物们欢呼雀跃,狮子宣布:从现在开始,猴子就是“万兽之王”了!一次听课时,老师引领学生熟读了课文之后,让他们说一说内心的感…  相似文献   

15.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最后两自然段各有一处省略号.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了细品挖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6.
《麻雀》(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在指导学生细读课文《麻雀》第4自然段时,首先,我要求学生划出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用心体会。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扑”“像一块石头似的”“扎煞”“尖叫”体会出老麻雀爱子心切、救子心切、毫不犹豫、落地有声、非常勇敢、顽强如石。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读到这里,你想对老麻雀说点什么?  相似文献   

17.
正在词语教学中,学生如果没有获得对于词语感性的个人体验、感悟,这个词语在今后的生活中是不可能被学生顺利调遣或正确运用的。所以,在引领学生理解字词时,要突现"感性化"这一解词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体验,使他们在感同身受中不知不觉地走进词语的意境之中。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九色鹿》《桂花雨》这两篇课文的时候,我从字词教学"感性化"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4课《少年王冕》第二自然段。母子二人的对话感人肺腑,但学生读时语气平淡,情味寡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再仔细读读这部分内容,想象母亲和王冕对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语气、语调等。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数与代数”领域里设计了“探索规律”的培养目标,并作为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安排“找规律”的单元,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的三次教学设计及反思探寻“探索规律”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语感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准确领会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和意。字、词、句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语感正是通过对字、词、句的正确理解,深入体会而形成的。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差异,抓住重点词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结合以下案例来说明。一、想象画面,丰富词语内涵【案例】《哪吒闹海》教学片段(三年级上册)片断1:教学第一自然段,理解词语"兴风作浪"和"称霸一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