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夏日的清晨     
夏日的清晨,经历了夜的洗礼,接受着初升朝阳的沐浴,格外宜人,蔚蓝的天空,那样的远,那样的深,淡淡的织云,映衬出天空的玉洁水清,澄澈清纯。轻风中,晨光下,鸟儿,脆生生地唱着;花儿,轻盈盈地笑着;叶儿,亮晶晶地绿着,阳光中萌动着喜悦的生命,仿佛在孕育着一个个关于  相似文献   

2.
《同学少年》2012,(10):23
火车,飞机,轮船,快艇,走过很多地方,洒下无数汗水,而我心里的文字,只想留给地图上那隅小小的尖尖角。鼓浪涛声白浪扬起千帆,激流交替婉转,阳光照耀沙滩,人儿笑眼弯弯。鼓浪屿的白天,人声繁扰,我静静独坐海滩。鼓浪屿的浪没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震撼激烈,倒像是水墨画中的兰,辗转含羞,如有所语,浪涛的轻声细语压低了盘踞海岸的树根,却激起了我万千思绪。北风寒,寒;细雨软,软。曾想起我到过的黄河,犹如勇武的双臂拥山抱岭,在我眼里却是凛冽的激昂,不似这般沉稳安然。地图上的涛声是家的旋律,我被心中的柔情晕染。  相似文献   

3.
山的注视     
正阳光下,它很大,它的石壁,它的褶皱,它的沟壑,它的覆盖着易碎的泥土的缓坡,它的雪崩似的滚滚尘埃。它在光的中心,它像盐像玻璃一样闪亮,它岿然不动,独立于高空之中。它身上一切都是那么坚硬,那么真实。人们可以谈论它,讲述它的故事,探索它的起源,说说住在它上面的人。人们可以计算它的体积,研究它的构成,它的演变。然而这一切又能如何呢?它还是它,不动,不听,不应。人们可以在它身上取一小块石头,带往很远的地方,几千公里吧,或者扔进大海。之后,山依然如故。山是持久的,强大的,它的基石扎根在大地深处,随着人的远离,它始终赫然立于地平线上,继而变得越来越  相似文献   

4.
蚌中落寞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许多:好的、坏的,温馨的、痛苦的,情愿的、逃避的,结伴的、孤单的……这一切之中,属于后者的,却往往更容易让人成长。当生命慢慢地被大大小小的经历填满,质量日益增加,没有了缝隙,才终于明白,这份满当,就是生命的价值……沙粒入蚌,变成珍珠,就好像丑小鸭变天鹅一样。只可惜,我们体会不到沙粒的感受,如果一定要猜想,那便是孤单、黑暗、疼痛。殊不知,与这些痛苦"齐头并进"的,是珍珠的形状、光泽,尤其是价值。粗糙暗淡,因为经受黑暗,所以才富有光泽;一文不值,因为承受孤单,所以才价值不菲;铺于地面,因为忍受疼痛,所以才被捧于手心。  相似文献   

5.
成都的春天     
成都天气,热的时候不过热,冷的时候不过冷.水分很多,阴晴不定,宜于养花木,不宜于养人.因此,住在成都的人,气色没有好的,而花木无一不好.在北平江南一带看不见的好梅花,成都有,在外面看不见的四五丈高的玉兰,二三丈高的夹竹桃,成都也有.据外国人说,成都的兰花,在三百种以上.  相似文献   

6.
唐诗中的雪,千年不化,万古长存.文人们借助它,演绎人生世相,折射社会风情,亦实亦虚,亦古亦今,幻化出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今天,时过千年,地变万里,我们依然可以倾听它的心灵脉动,体察它的热火冰肠,读它的洁白,读它的冷峻,读它的孤傲,读它的阴郁……凡此种种,遐想无限,感慨万分.我感觉,冰雪精灵,弥漫时空,千古有约,今天依然轻舞飞扬,飘洒在我们眼前,回荡在我们耳畔,萦绕在我们心间.……  相似文献   

7.
正青石的街道,向晚,紧掩的窗扉,粗粝的灰墙内,寂寞的女子放下半成的刺绣,听车轮辚辚,听马蹄达达,忍不住轻叹口气,今夕何夕,他乡故乡,是何处的过客,是哪方的归人,心念抵不住疲倦,苔痕也渐然暗去……能入诗的生活,倚赖这乖巧的景致,红颜刹那衰老,只这夕照滞重炊烟轻腾,千年传承,依旧鲜活。日升月落,岁月倏忽,这碎石青瓦的长街里巷,仿佛流动着旧时的呼吸,让人生出几许温婉的感动。鼓楼的坊巷是旧日福州城的中心,我与三坊七巷并没有多少可称道的渊源,我童年寄居在三保的外婆家,从小生活在台江码头的附近,做过许多年无拘无束的  相似文献   

8.
正1在偏远的乡下,随便的一块地里,拔起一根葱,或者挖出一棵荠菜,不用洗,简单收拾一下,就可放在嘴里吃。是的,上面什么也没有,除了一些干透的雨渍,一些风的印痕,一些阳光的温度,最多,有一只不合时宜的虫子。但,都是香的。雨渍是香的,风是香的,阳光是香的,虫子的不合时宜也是香的。那是一种干净的香。偏远的乡村,靠天吃饭,坏的东西是进不来的。  相似文献   

9.
风过无痕     
风来自无名的幽幽空谷,它吹向遥远的浩淼天空,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吹走的是人们的质疑,留下的是对信念的忠实,对信念的执著,对信念的坚持,对信念的不舍,即使大风刮过,依然了无伤痕。  相似文献   

10.
女作家池莉笔下的男性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人都认为池莉的创作有女权化倾向,其实,池莉对男性的解构也是极为深刻的,她以女性独特的艺术视角,轻轻地走进喧嚣热闹的男性世界,穿行历史,思考人生,把一个个平凡但并不单纯的故事讲给我们听,从中体察人物的艰辛,透视他们内心的变化,在放逐心灵的同时,绵密细致地解读着男性的烦恼,挖掘男性世界的底蕴,诠释着主流文化下男性的悲哀.  相似文献   

11.
10世纪60—90年代,是中国人认识美国的重要时期,中国政府通过遣使驻美和派员赴美学习、考察、游历等,使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变成了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本文论述了这一时期中美之间的外交交往及时对美国外交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在保守主义哲学指导下,20世纪20年代历届共和党政府执行了亲工商界的、自由放任的社会经济政策。这种政策虽然有利于工商业发展,但也导致了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使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聚集了过多的泡沫,进而引发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与萧条。  相似文献   

13.
针对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地方性排华运动,美国华人与其作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华人在联邦法庭上反击排华运动取得胜利,给美国华人以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documents the decline of 1960s-style student protest, but argues that activism is far from dead on American campuses in the 1970s. The authors find that there is a new mood in America that is reflected in current student political activity and from which have emerged new forms of student activism. Th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as student character and mood change, so do the forms of activism students employ.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conclusion are significant in terms of evaluating past research and setting a future agenda for research on student activism.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20年代,传统的伦理框架逐渐坍塌。广告作为经济与化的结合体,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引导美国大众建立新的伦理框架,对美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浅谈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对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指出了美国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使全体美国学生都得到进步和提高,探讨了此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策略:调整课程结构,制订课程标准,建立统考制度。并进而指出,美国此次课程改革起源于强烈的教育危机意识,这种危机意识是与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定位理论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美国二十世纪的经济背景、营销学和传播学的理论环境,具体阐述了美国七十年代定位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定位理论的贡献及其存在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8.
教材是教育内容的体现,是教学的重要依据。美国20世纪90年代小学英语阅读教材的变革经历了从取代到整合的发展过程,这次变革充分体现了阅读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阅读教学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美越战争所引发的以学生、妇女、宗教界人士为主的声势浩大的和平反战运动,由最初局部微弱的抗议,逐渐发展到混乱无序失控的局面,最后终于走上正轨,到达高潮,成功促使了越南战争的提前结束,反映了人们强烈的和平愿望,昭示了和平反战运动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20.
美国对大学教师后终身制评估的理论研究历经30年,本文将对这一研究历程进行梳理。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后终身制评估的研究是零星的、非系统性的。进入90年代,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团体协会也有组织地加入进来,使理论研究更加活跃,并导致了大规模的论争,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大阵营。新世纪以来,后终身制评估的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出现了以学位论文为代表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