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古书传至今日,存在多种讹误,所以校勘工作尤为重要。清代是校勘发展的鼎盛时期,俞樾是清末著名的校勘训诂学家,他将丰厚扎实的小学知识运用于校勘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所著《群经平议》、《诸子平议》以及《古书疑义举例》都以校勘取胜。本文以《古书疑义举例》为例,结合书中阐述的校勘条例,对古书讹误类型予以梳理总结。  相似文献   

2.
《诗品平议》是陈衍专论钟嵘《诗品》的作。陈衍对于《诗品》以批驳为主,眼光挑剔。究其原因,陈衍是在以“学人之诗”思想衡评“诗人之诗”之论。《诗品平议》是陈衍“学人之诗”诗学思想的一次评论实践,浸染了清末学术风气,也体现了陈衍自己的诗学追求。  相似文献   

3.
张舜徽是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也是20世纪《史通》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之一。他的专著《史通平议》,注疏与评议相结合,在内容上较前人著作更为丰富。他将《史通》置于中国古代史学演进的路径之中,高度评价其史学批判性质;并以褒举其精华,亦不护其短之态度,公允评价刘知几史学批评得失。  相似文献   

4.
《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易遵发、姜启成等家藏诉讼文书》第三部分重点收录了贵州文斗寨清末至民国时期家藏官文书。该书录文存在因不识俗字、异体字造成的部分误录、漏录现象。结合字书,并核对原契图版,考辨和校勘录文中误读和失读的文字,以期恢复文书的本来面貌,也为该书的再版和相关研究扫清语言文字障碍。  相似文献   

5.
清末学者王先谦著作等身,在《诗经》学方面也颇有建树,其代表作是《诗三家义集疏》。在此之前的三家《诗》著作往往仅限于辑佚和考证,而鲜有涉及《诗经》诠释方面的内容。王先谦则在辑佚的基础上,对《诗经》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诠释,具有较高的诠释学价值。这是他对于《诗经》学的独特贡献,值得论证与介绍。  相似文献   

6.
本文校勘对象为中华书局1988年版沈啸寰、王星贤所撰《荀子集解》点校本(简称点校本),兼及清光绪十七年王先谦《荀子集解》思贤讲舍刻本(简称光绪刻本)。校勘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一是荀子原文与杨惊注文的文字错讹、脱衍、误倒、失校、误删、误改;二是沈啸寰、王星贤所撰《荀子集解》点校本断句不当、标点符号的失误;三是对沈、王点校本校勘记的分类统计。全文共清理校勘失误300条。拟分为上中下三次刊出,此为第三部分,共清理《荀子集解》点校本正文部分《乐论篇》至《尧问篇》校勘失误90条。  相似文献   

7.
文章校勘了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三家注部分的标点讹误凡九条.  相似文献   

8.
孙星衍是清代著名经学家、校勘学家,他对《孙子十家注》精审的校勘工作使得其校定本成为近百年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敷实用的读本。孙星衍在校勘过程中,善于综合运用各种校勘方法,并能做到参互相证和启发。虽然其校勘结果尚存有一些问题,但终是瑕不掩瑜,他的校定本的价值和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郋园读书志》为晚清民初著名学者、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叶德辉的重要著作,文章结合叶德辉校勘家藏典籍所成《郋园读书志》,着重关注该书所收《天文本单经论语校勘记》一文,探讨叶德辉校勘思想、态度、方法及成就。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名士罗瘿公雅擅诗歌,有《瘿庵诗集》、《赤雅吟》等传世。他与诗人梁鼎芬、曾习经、黄节并称"岭南近代四家"。其诗风峭拔而又寄托遥深,反映了他穷困潦倒的人生境况,关心国运民生、愤世嫉俗、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和寄迹梨园的隐幽情怀,也为今人了解清末民初的士人心态打开了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11.
北宋国子监利用雕版印刷技术印行了大量的典籍,其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收取书籍的民间印板,二是馆阁校勘后付国子监雕造、印行或馆阁校勘、雕造后付国子监印行,三是国子监自己组织人力校勘、雕造。《文选》在北宋国子监的版刻历史,正恰好反映了这三种途径。毋昭裔刻本《文选》系五臣注本,印板后被收入国子监;景德四年诏校《文选》李善注本,是由馆阁校勘并刻板,但毁于荣王宫火灾,并未印行;天圣七年国子监刊本李善注《文选》,则是由国子监官员负责校勘并由国子监印行的。  相似文献   

12.
从整个清代庄学的发展过程来看,清人对《庄子》的整理与研究,主要经历了清初、清中、清末三个阶段,延续近三百年的研究历史,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学者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庄子》诠释文献。与前代相比,清人研究《庄子》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运用考据学的方法,以校勘文字、训诂文义、实证比较的方式对《庄子》进行义理诠释,改变了宋明时代儒学化义理阐释的倾向,而趋向于实证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督粤倡廉平议唐上意在清代,张之洞有“贤督抚”之称。他能够得到这种赞誉,除了为官能够迎合清朝最高统治者的旨意之外,还与他的操守、才能、政绩有关。在操守方面,为政清廉是他的风范,得到多方面的好评。《清史稿》本传评价他“任疆寄数十年,及率,家不增田一...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注》在小学领域久享盛名,被公认为乾嘉学派最优秀的学术著作之一,本文从版本、目录和校勘三个方面,对《说文解字注》一书涉及的文献学方法作一综述,以古人整理故籍的实例彰显了段玉裁在小学领域之外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15.
《嘉应学院学报》2019,(5):67-71
铃木虎雄是日本中国学研究的奠基人,家学渊源流长,学养深厚,著述既丰赡又独创,擅长清代实证考据学。他首次分别对《文心雕龙》最古本、最善本进行了校勘。贵重旧本、"他校法"和对校是他校勘的显著特色,而存真复原、辨讹谬是他校勘的具体内容。其中,对讹误的校订是他突出的成就。他对《文心雕龙》的校勘,务实守真,奠定了日本乃至世界"龙学"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校勘对象为中华书局1988年版沈啸寰、王星贤所撰《荀子集解》点校本(简称点校本),兼及清光绪十七年王先谦《荀子集解》思贤讲舍刻本(简称光绪刻本)。校勘的主要内容有3个方面:一是《荀子》原文与杨倞注文的文字错讹、脱衍、误倒、失校、误删、误改;二是沈啸寰、王星贤所撰《荀子集解》点校本断句不当、标点符号的失误;三是对沈、王点校本校勘记的分类统计。全文共清理校勘失误300条。分为上中下3次刊出,此为第2部分,共清理《荀子集解》点校本正文部分《王制篇》至《礼论篇》校勘失误111条。  相似文献   

17.
东汉班固作《汉书》,其中78篇沿用《史记》原有篇目,虽然在原有文句的基础上作了剪裁删削,但仍然保留了大量可用于比勘的异文材料。这些异文材料是研究《史记》版本、校勘、史实出入的较有价值的材料,并可由此上窥《史记》《汉书》古本之貌。《史记》《汉书》对校是《史记》校勘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运用他校与本校的方法对《史记》《汉书》九处异文进行校勘发现,《汉书》的确能对《史记》起到订正作用,同时也可以发现《汉书》的校勘问题。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引用了陶潜《挽歌》的末四句,对其中的“死去何所道”,吴海发同志作了新的校勘和释义。他根据《初学记》引《挽歌》,认为末二句应是“死去何所适,托体同山阿”,意思是“人死了,去的地方在何处?让身体埋在山野(托体),跟山陵作伴儿(同山阿)”。他觉得这样校释才连贯通顺,而部编教材第一册注解似是而非,应按《初学记》校勘。(见《关于“死去何所道”的释意与校勘》,载《天津师院学报》一九八○年第六期)。笔者对他的新的校勘  相似文献   

19.
钱泰吉是清代道光、咸丰时期浙江嘉兴地区较为著名的藏书家、校勘学家,他淡泊名利,认真治学,毕生致力于收藏、著述和博校群籍。他的藏书观较为开明,主张为学术研究而藏书,并倡导书籍应相互交流。他的著述涉及领域广泛,颇有研究价值。他一生校勘了大量典籍,如《史记》《汉书》《集韵》《晋书》《元文类》和《礼记集说》等,在校勘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法和观点,对于古籍传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井超 《文教资料》2013,(31):94-96
阮元《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堪称善本,自问世以来,嘉惠儒林。此本所附校勘记为卢宣旬摘录阮元《十三经校勘记》而成,他在摘录过程中对阮校作了增、删、节、改,所以问题较多。本文通过分析发现,卢宣旬在摘录时虽然删去了阮校中很多无谓的校勘记.但也存在不当删而删的情况。另外,在摘录刊刻时还存在校勘不精的问题,这导致部分文本出现了讹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