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郑炳凯 《天中学刊》2011,26(1):95-97
辛亥革命是中国走出传统社会的一种方式,它促使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转型: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从"人治"到"法治",从"地域型"和"依附型"到"参与型",从"集权专制"到"民主共和"。  相似文献   

2.
沿袭两千年的中国臣民文化,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它是以封建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专制王权为核心的专制统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这种环境下产生的中国沿袭两千年的臣民文化,表现为参与意识几乎为零,政治取向完全是被动的、依附的。  相似文献   

3.
权力与权利是一对孪生兄弟,也永远是政治的核心,更是政治学研究的关键.秦汉社会在专制王权的笼罩之下,士人努力在政治场中寻求与君王的"对话",以话语权来获得支配权.对此,通过士人在王权政治舞台上的表现来尝试对士权与君权的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王权政治社会,作为思想文化主体的知识分子必须依附王权,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而作为王权政治主体的统治者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又必须培养和选拔大批知识分子为己所用。然而思想文化和王权政治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二者经常发生冲突甚至尖锐对立,由此决定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儒家思想作为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其理论框架是由孔子搭建的,孔子非常强调和谐,并充 分反映在孔子学说的三个子系统“礼”、“仁”、“天”中。儒家思想是和王权政治联系在一起的,王权政治是其实 质,因此,维护和谐是传统社会的直接目的,维护君主独断专制才是根本目的。传统社会也能保持和谐,但从 今天的视角看,它是政治力量外控型和谐,是贫困型、封闭型和谐,是重结果、轻过程的和谐,要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必须对传统型和谐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厘清。  相似文献   

6.
士绅集团在传统社会中具有鲜明的特性、独特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作为君权政治体系支持者、官僚系统输入者、地方政务协助者和基层稳定维护者,是专制王权体系的中坚力量。然而,面对晚清"几千年未有之变局",士绅集团走向分化。他们由"旧绅"变为"新绅",由士绅变为权绅,由缙绅变为绅商,由乡绅变为城绅,由"明绅"变为"劣绅",最终蜕变为反对专制王权的强大力量,挖空了王权政治的统治根基。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是从个体人格与专制王权的对立中思考美学问题的。在司马迁,美是个体人格超越专制王权的压抑,实现个体社会历史价值的必然归宿。美与历史同构,有悲剧和喜剧两种形态。艺术美是个体感性的思与社会历史的史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8.
中山国王权是战国王权专制的一个缩影.中山国王的权力在政治、经济、军事、祭祀诸方面均有所体现,中山王权的专制集权性丝毫不逊于同时期的中原各强国.  相似文献   

9.
公民社会理论发生并成长于西方社会,公民政治文化是中国公民社会构建不可缺少的心理文化背景,传统专制的政治文化,如王权思想、人治思想、臣民意识等,则压抑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培育。因此,要实现这种传统政治文化的转化,由臣民转化为公民、由王权转化为民主、由人治转化为法治,为中国在公民社会的构建塑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因此,关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转化的研究,对于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封建时代的王权更迭大多数以禅让为形式,禅让政治成为我国封建王权专制时代显性的政治现象。禅让与继承、篡逆、让国这三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禅让的内部还可以分为内禅与外禅。只有对禅让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了正确划分,方能正确理解禅让政治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古典时代中国希腊政治制度演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古典时代中国希腊文明有异有同,而其政治制度的对比更引人注目。王权的强弱在起点上有差别;不同的对外扩张方式导致不同的结果;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这样的经济基础(官府手工业亦建立),古代中国的专制王权适应历史要求而在军事扩张中产生;而在希腊古典时代曲折的历史行程中诞生的则是民主政治,如梭伦改革、僭主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雅典的民主政治经受了希波战争的严峻考验。在封建领主经济的基础上,只可能保留着某些军事民主主义的残余,不可能产生民主政治;在地主经济和小农个体经济的基础上,只可能出现专制王权和大一统皇权专制,也不可能产生民主政治;只有在商品经济相当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2.
西方英、法两国在15世纪都先后进入了专制王权的统治时期。在三百多年的王权统治时期,正是中国明清两代专制王权统治时期。由于中国专制王权在完备性,典型性和经济基础方面都与西方专制王权截然不同,因而其工商业发展大相径庭:明清两朝因长期沿用历代专制王权的“重本抑末”政策,从而扼杀了这一时期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使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成长为推翻封建制度的强大力量;西方专制王权由于顺应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采取了“重商主义”政策,结果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向前发展,使之成为摧毁封建统治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3.
公元5—15世纪是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这一千年是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时期。中世纪西欧的王权和教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也是中世纪西欧历史重要的内容。这一时期,西欧世俗王权与教会是并存的两大政治力量,二者时而勾结合作,时而冲突。封建社会确立初期,教会依附并支持世俗政权。自10世纪开始,教会实力不断增强,教皇开始与世俗君主争夺西欧最高统治权的斗争。13世纪教权达到顶峰。中世纪后期,教权在与强大起来的英法王权斗争中失败,教权最终从属于王权。  相似文献   

14.
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不但没有形成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和城邦民主制,反而支持和巩固了王权专制,向着中央集权的君主国家迈进了一大步,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学术界 ,一般认为古代西方的王权是不发达的 ,因此西方民主政治极易形成和发展。其实不然。王权与国家是同时产生的 ,在生产力落后低下 ,生产和生活都需要强权保护的情况下 ,君主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古代西方不仅存在君主制 ,而且从人们对“君权神授”观念普遍接受的情况看 ,当时王权并不弱小 ,至少在理论上 ,与古代东方各国专制君主一样 ,都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王权主义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核心。在中国几千年的专制历史中,王权主义作为统治阶级的政治价值体系,不断地禁锢着中国人民追求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思想观念。随着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处在旧秩序中的人们,不得不为改变自身的处境,在王权主义观念的阴霾下艰难地走上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道路。同时也艰难地走上追求自由的道路。为摆脱王权主义的阴影,中国人民在反复地实践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追寻自由的道路上,中国人民正一步步实现百余年来全民族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中古盛、晚期的英国王权,时间约为十一世纪中期——十六世纪末期。英国封建王权具有一个最显著最典型的特征:既强大又有限。这种特征不仅与中国封建专制王权截然不同,而且也区别于产生在同一封建基础之上的西欧大陆请王权。以往对这方面的探讨较少,且多把王权特征的产生和演进简单地归结为某个原因。  相似文献   

18.
试析都铎时期英国贵族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都铎时期是英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在经济和政治、王权和社会、主观和客观诸多因素的联合作用下,都铎王权与贵族的关系转变成为近代早期国家和贵族的关系,都铎贵族转变成为近代国家的“新贵族”。这一时期,贵族仍然行使着传统的军事和政治统治的功能,但贵族的权力性质不同于以前。他们代表的是国家的权威,行使的是君主赋予或者许可的权力。在都铎和贵族的关系上,都铎时期的英国贵族首先是都铎君主的臣民。其次,都铎贵族是都铎政治集团的重要成员,是都铎专制君主权力基础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华夏由具有明确个人政治权利色彩的首邦社会进入国家,形成王权专制的金字塔结构,导致专制政治模式。古希腊由实行军事民主制的部落联盟进入国家,其最高权利不属于个人,具有两个或三个权利中心,从中发展出民主政治模式。华夏的专制秘密政治往往导致阴谋政治,但有一定的稳定性。古希腊的民主公开政治往往导致党争政治,具有相当的不稳定性。华夏是一中心,家天下,实行人治。古希腊是多中心,公天下,实行法治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罗马的理性精神和法治传统,教会势力,传统贵族势力与新兴阶级是影响西方近代政治分权的三大力量。这三种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专制王权,限制了集权统治,是西方政治分权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