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初中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较强的道德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远程教育专业教学科研机构担负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任,发挥着重要和独特的作用。研究这支特种部队的发展和运行规律,对远程教育事业、专业和产业的协调发展,科学研究、实践探索和人才培养的相互促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本文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采用文献法和案例研究等方法,选择华南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作为个案,分析了这一有代表性的科研机构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轨迹;概括了它在远程教育四大体系,即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国际参考系和历史参考系构建和创新方面的贡献和标志性成果;从课题、论文、著述、实践、人才培养、教学成果等方面,探讨和剖析了支撑这些成绩和成功背后的指导思想、核心任务、组织特点和研究范式。力图探究和揭示远程教育科研机构发展的特征、作用和规律,以期实现学术研究指导和推动远程教育科学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初中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较强的道德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4.
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初中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较强的道德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5.
傅松涛 《比较教育研究》2005,26(3):45-50,60
把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新形象科学地确定为教育形态类型学,是时代发展、教育科学分工和学科基本性质与历史使命的必然反映和要求.它用最具通用性和科学性的写生叙事、综合推演和科学类比有机结合的教育生态学话语、文本和思维方法,集中展示、准确描述、具体抽象和完整反映各种生态样式差异多样性和实质共性有机统一的教育形态和类型,深刻揭示和合理建构各种层面的教育形态和类型的生态结构、成因、运行和功能,为比较教育学学科共同体提供一个真实可靠的生产生活专业园地和平台,启示和支撑共同体内部及其与外部社会成员之间更好地进行教育对话、交流、共处、共识、借鉴、共享、互动和共建.  相似文献   

6.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通过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推理和判断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和几何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方式,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发展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表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策略是多种多样的,经验的回忆、观察与操作、想象与推理、表达与交流等都是学生感知和体验空间与图形的现实意义,体验数和形的联系,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6月30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天津落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出席闭幕式,并向荻奖单位和个人代表颁发奖杯和证书。本次大赛由教育部、天津市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华职教社等11家单位共同主办。  相似文献   

8.
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鉴定、储存、互认和兑换学习成果的学习和教育管理制度,对于个体和社会均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在认知和思想、体制和制度、法律和法规、实施和操作等方面遭遇诸多困境。为此,必须通过理论创新、政策落地、法制建设和技术创新等手段,奠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法制保障和技术屏障,构筑其组织机构、信息系统、法律制度、标准体系和学分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9.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学校师生共同前进的动力。我校以"和育"文化引领发展,将"以和致育,奠基人生"作为学校不懈奋斗的目标。"和育"就是以"和"致"育",五"和"而"育",即以和谐、和美、和实、和悦为特征,追求身心、教学、课程、师生、家校的和谐统一,创造执中守正、和谐有序、相容共生的"和育"文化,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为学生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中西文化和融、教师多元文化和融、学校人际关系和融,很多学校将不同区域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个性差异内化在学校自身的特色建设之中,走内涵发展的可持续之路,提出“和融教育”校本的实践研究课题,如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该校构建独具特色的“和融教育”体系,在更高层面上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学校教育品牌。“和融教育”包括和融生活、和融教学、和融管理三个层面。本文从和融管理层面中的学校对教职工的情感管理角度出发,探讨情感管理在干部与群众、理念与行动、教学与研究、责任与能力、工作与生活等各种关系有机和融,进而完善和优化学校的人道、人心、人缘、人谋、人才“五行”管理体系,实现以人为本、和融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1.
英语阅读教学是各大专院校最主要的课程,人们早已认识到阅读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性、阅读能够提供最有效的,也是最重要的语言输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本介绍图式理论及其对外语阅读教学的启发性价值。阅读的图式决定了他能否理解,理解的内容以及理解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们用来解释人的理解过程的一种理论,最近20年时间,这一理论倍受重视,并且,在外语阅读领域也产生了一批阐释该理论的论作。但是,如何把该理论用于外语阅读教学的实践,这样的论文还不多见。本文拟在进一步系统阐释该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这一理论在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中的作用,论述了如何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期改进和指导我们的对外汉语阅读课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3.
从ESL和EFL的区别反证"听说领先"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原则似乎成了我国英语教学的指导性原则。笔认为这一教学原则既不客观,也不科学。如果再不予以纠正,会对我国的英语教学产生误导性影响。本从ESL和EFL的区别驳斥了“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原则在中国,并从我国实情出发,根据外语教学的客观规律和英语专家们的经验之谈进一步论证了我国的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  相似文献   

14.
Yoon  Hyung-Jo 《Reading and writing》2021,34(3):705-725
Reading and Writing - This study examined how students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with different first language (L1) backgrounds use interactional metadiscourse markers in argumentative...  相似文献   

15.
外语教学研究一直桎梏于方法的视角中。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其局限性愈显突出。后方法以其具体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特征以及宏观策略原则成为审视外语教学的宏观视角,对我国当前的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多媒体与网络环境下的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和特性,阐述将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于公共英语教学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公共英语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高校英语教师应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高校英语教师的能力水平不能仅仅局限于"双语"的层面上,更要延伸至"双文化"的高度.本文拟就高校英语教师加强"双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做一些探讨,以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研究,并对英语教师的发展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8.
公共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现状和改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公共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公共英语教学是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基础,专业英语可以促进双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也会促进学生对公共英语的学习。应理顺三者教学间的关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老一代外语教师的学习经历和教学经历是我国外语教育传统的宝贵财富。老一代优秀外语教师的素质包括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实的英语基础和广博的知识、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完美的教师人格。这些素质对当代外语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具有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flect on my experience of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in an inland Chinese university when I returned from Australia: I re-entered the space of EFL teaching, and experimented with a new model of teaching. In my experiment, I applied the concepts of third space and hybrid identity a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eaching EFL. A personal narrative form is chosen to report and reflect on the experiment, as this is the form that directly expresses experience, allows for reflection on it, and is appropriate for studies of identity. Using anecdotes and reflection, I relate the observed responses of a cohort of Chinese EFL learners to this new EFL teaching model. From this account, reflections are drawn on the challenges that reform of traditional teacher-centred EFL methods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brings to the learners, and by implication, the teac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 insider (teacher) returning home from an outsider’s third space as a learner in another 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