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俞良早教授关于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仍然主张“共同胜利”论的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实际上,列宁在该文中明确无误地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列宁当时提出的“一国胜利”论,主要是指无产阶级政治革命,但是也包含开始社会革命之意;联共(布)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是一场披着理论争论外衣的权力斗争,斯大林借此将反对派清除出党并作为敌特分子加以肉体消灭,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2.
宋紫 《怀化师专学报》1996,15(4):344-348
“几国同时胜利”理论是马恩提出来,用于指导19世纪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国首先胜利”理论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有关思想创造性的发展。“一国说”产生的是一般形态的社会主义。“同时说”产生的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3.
王美玲 《天中学刊》2013,28(4):40-42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胜利"论到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社会主义模式经历了从经典的社会主义模式到革命的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再到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演变。社会主义模式的演变启示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更广泛的中国化,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一国胜利论"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列宁“一国胜利”学说指引下,许多经济落后国家相继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但随着走向社会主义的过程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普列汉诺夫所警示的各种政治经济后果在这些国家的很长一段时期中一再重复此出现。对此加以深刻反思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作出必要的战略调整,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的观点,其哲学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的观点,共产党必须坚持“三个代表”、坚持“三为”、坚持“三个有利于”、坚持“三问”。  相似文献   

7.
“胜利行动”是冷战初期美国对危地马拉阿本斯政府开展的一项隐蔽行动。,美国打着“反对共产主义”的旗号对危地马拉进行干涉并最终颠覆了拉丁美洲民主政权。行动从策划筹备到具体实施都是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内幕鲜为人知。近年来,随着美国历史档案的不断解密,整个行动的来龙去脉才慢慢呈现在世人面前。“胜利行动”不仅严重阻碍了危地马拉的民主改革进程及社会进步,还为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拉丁美洲开展隐蔽行动树立了一个模式。  相似文献   

8.
郑异凡指出,由于“同时发生论”是马恩早期的片言只语,以及相关文章发表时间等原因,“一国胜利论”不是对“同时发生论”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就郑异凡的《一个流行说法与误读马恩》的文章谈了自己的看法:马恩的“同时发生论”包含“一国胜利论”的思想;“一国胜利论”是对“同时发生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几国同时胜利”理论是马恩提出来,用于指导19世纪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国首先胜利”理论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有关思想创造性的发展。“一国说”产生的是一般形态的社会主义.“同时说”产生的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0.
抗战胜利后初期(1945—1949),新闻界举办各种庆典和仪式活动,纪念“国定记者节”,表彰报界先烈,提升职业形象,保卫新闻自由,新闻职业化水准明显提升。借助记者节及其年度盛会,民营报刊和政党报刊表达了政治意味浓厚的职业规划,彰显职业节日和媒介的政治化倾向:《大公报》《申报》和《中央日报》等运用“社会责任理论”,设计职业前途;中共报刊则提出“人民新闻事业”,主张“彻底改造新闻事业”。新中国成立前夕,全面改造新闻事业和新闻记者成为中共报刊在记者节的主要职业言说,这预示着新闻政策的彻底转型,新闻界被完全纳入政治轨道,新闻事业社会主义改造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1.
许三观和阿Q在内涵意义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形象地反映了人类通过种种虚设的理由以获得心理平衡和精神胜利的原始心理和精神机制。许三观这一形象的塑造,是余华对精神胜利法延伸与扩张的产物。在余华看来,精神胜利法似乎具有消解一切苦难的赎救作用,支起人类的生存欲望。但是,“精神胜利”并没有改变人在失败中的屈辱和在苦难中的痛苦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困境是无法摆脱的。  相似文献   

12.
精神胜利法不等于“劣根性”姚崇实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阿Q这个具有巨大深远影响的艺术形象,他的主要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对精神胜利法,70年来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但都把它归结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民’创劣根性。尽管80年代以来,有人发表了更...  相似文献   

13.
《孙子兵法》是一部专门研究制胜艺术的兵书.从胜利取得方式来看,孙子把胜利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百战百胜,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从胜利取得效应来看,孙子则把胜利的效应分为胜利的正效应和胜利的负效应.以史为证,胜利的负效应具体表现为四种情形:一是胜利后“骄傲自大”;二是胜利后“国力疲弱”;三是胜利后“争权夺利”;四是胜利后“内忧外患”.《孙子兵法》主张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规避胜利的负效应:一是孙子通过强调“非战”“非攻”和“非久”的作战理念来努力规避胜利的负效应;二是孙子通过“优待俘虏”“夺取战利品”和“巩固战果”三大举措来积极规避胜利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自其诞生之日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八十四年的战斗历程。在八十四年的历史时空中,我们党靠自身的先进性,影响、组织、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时轮进入新的千年、新的世纪、新的时期,我们党如何保持先进性,从而保持党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战斗力?历史和现实的回答是:关键是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毕其一生探索中华民族的振兴之路,关切国民性的改造问题。《阿Q正传》集中表现了国民性的重要一点─—“精神胜利法”。本文从“精神胜利法”的三种表现形态去探析其产生的内在心理机制,从而把握鲁迅“立人”思想的精神实质及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复杂的阿Q性格系统中,表现最突出最具魅惑力的要数“精神胜利法”了。因此,如何对其定性阐释,历来成为说不尽的阿Q研究中争论的深层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李水波 《考试周刊》2009,(13):15-16
叶维廉先生作为一位诗人,其诗歌中的意象成为诗歌的一大特色,“窗”和“雨”就是其中鲜明的两大意象。他的许多诗中都有这两个意象的呈现,它们倾注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现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叶维廉的诗中,它们是“郁结”与“突围”这两个主题的集中体现,诗人的特殊在于他透过“窗”观察了“雨”景,又在“雨”中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19.
日内瓦宗教改革取得的胜利主要归功于宗教改革领袖加尔发展、创造了“预定论”、“信仰得救”等新教理论和他创建“政教合作、民主共和”政体的伟大改革实践。此外,16世纪欧洲风起云涌的改革浪潮和日内瓦所具备的成熟的改革条件都促成了宗教改革的成功。日内瓦宗教改革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计“化身阿Q的你如何赢取真正胜利”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精神胜利”的表现、原因和后果,在理解精神胜利法内涵的基础上对比明确真正胜利的表现和前提。让学生在“真正胜利”和“精神胜利”的比较中,更清楚地意识到鲁迅思想启蒙的意义所在,并进一步认识到阿Q要想取得真正胜利不能局限于思想启蒙,归根结底要实现经济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