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学生管理现代化主要包括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其主旨是树立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的管理观念.建立学生工作运行机制。端正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树立“质量第一”意识.重视管理队伍建设,主动创新学生管理思想,建构科学的学生管理评价体系.制定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建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生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独立院校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但由于轻农思想,导致办学理念错位;师资不足,实验和实践基地紧缺等原因,导致培养目标照搬母体学校,实践教学过少等问题。本研究认为要强调独立学院教学模式的优势,增强学生树立就业信心;增加实践的比例,实现教学实践四年不断线;增设创新教育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技巧,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训练,挖掘其创新潜能以实现独立院校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3.
原始创新是最具创造性的自主创新形式,对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已经成为我国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抓手。原始创新是具有首创性、超前性、突破性、连锁性和正外部性等特点的创新实践活动,且兼具探索性、动态性、间断性和高风险不确定性等特点。基于已有研究文献的整理分析,结合原始创新人才的特点,整理了原始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继而提出了原始创新人才培养载体建设、环境建设和机制创新三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创新意识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创新意识包括创造的意图、动机、欲望和激情,重点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精神,它是创新活动的推动力。在创新意识引导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能。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不可能产生创新思维并作出发  相似文献   

5.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决策过程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以当代科学文化能提供的方法论为基础的。文中阐述了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同时分析了我国当务之急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要性,研究提出了培养知本家、企业家、策划家、风险投资家四大类型的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近远期目标,为保证创造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创造学和心理学的视角,以物理学领域的194位诺贝尔获奖者、375位中科院院士和291位工程院院士为研究对象,探讨原始性创新驱动因素与创新绩效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良好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原创人才的创新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法的形成,从而有效提高原始性创新的绩效。创新人格对创造性思维具有显著影响,而创新思维对创新技法具有显著影响。创造性思维在创新人格和原始性创新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创新技法在创造性思维和原始性创新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而创新人格、创造性思维、创新技法在成长环境和原始性创新绩效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政策制度环境正向调节创新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法对原始性创新绩效的影响等。与我国两院院士相比,诺贝尔获奖者在创造性思维、创新技法等方面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7.
深化课外科技活动丰富创新教育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沙铁道学院创新教育1984年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已成为该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富有鲜明特色的组成部分,在学风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先后被评为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在本科教学计划中专列“创新教育系列课程模块”,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而开展蓬勃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促使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将创新教育融入第二课堂,是常规教学之外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补充。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建章定制,健全科技活动的…  相似文献   

8.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素质、创造性”是21世纪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如何实现创新教育,为我国快速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创新人格等素质特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为:转变观念,营造氛围;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强化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结合;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创新性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9.
地方专科院校要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确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学校发展研究和区域经济社会研究的基本科研定位,坚持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原则,形成科研工作的特色和优势。为此,加强科研管理创新,加大科研推动,建设学术型师资队伍,创造科研工作条件,营造学术氛围,调动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科研发展的良性机制,是科研管理的核心任务,也是全面实现科研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现代高等学校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又是知识创新的源头。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产生出优秀人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产生出创新成果。高校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互动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英才教育转为大众教育等新形势的出现,如何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创造环境、促进人才成长,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本文通过对高校科技对人才培养的作用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高校科技工作对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陆太宁 《现代情报》2013,33(8):136-139
分析了创新实践活动对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提出高校图书馆应以项目的选题立项和成果总结两个环节为切入点和着力点,主动开展信息服务和信息能力培训工作,并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的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素质教育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为高校图书馆进一步主动融入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马立军 《大众科技》2013,(4):220-222
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剖析,分析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市场岗位对学生能力需求现状,提出研讨式教学、暑期学校和学生导师制等三种创新教学模式,为高职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黎雪梅 《大众科技》2014,(7):178-179
信息素养是信息化社会中应具备的品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必备的素质,是职业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关键能力。通过分析当前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问题及中职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不足,对中职学校图书馆加强信息素养教育进行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4.
安建伟 《科教文汇》2020,(7):151-152
高中英语教育是我国中学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高中生经过小学阶段的英语培养和初中英语的继续学习应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英语的技巧和能力。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听说能力,高中英语教师不仅要对高中生进行基础的英语教学,培养高中生的朗读理解能力,更加注重培养高中生听与说的能力。高中英语教师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英语听力课堂和口语课堂,进一步培养高中生的交际能力,在“听与说”的渗透式课堂教学中,提高高中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英语素养。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变革,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国内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学信息技术研究性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陈东海 《科教文汇》2014,(12):152-153
由于我国受历史等多方面条件影响一直采取应试教育的制度,所以大部分学生缺少求异思想、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现在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由于数学具备抽象性、空间性、逻辑性,在学习数学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更要合理引导学生有效、简单、有质量地学习,本文就如何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进行简单剖析。  相似文献   

17.
论当代大学图书馆为地方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服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大学图书馆开展为地方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服务,既有内在的有利条件支持,又有外在的动力驱动,大学图书馆通过一定途径,可开展馆藏、网络信息、个性化、科研合作与教育培训等服务。大学图书馆实施战略选择,明确学校政策导向、建立图书馆为地方服务理念以及正确认识图书馆校内外服务关系,促进大学图书馆服务地方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丁超 《大众科技》2013,(2):82-83
中小学已经普遍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尤其是近年来教育投入的加大,为这门课程的全面开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了让高中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创新意识,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文章针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李云萍 《科教文汇》2011,(36):33-34
本文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初步探讨了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对中小学生的广泛影响和各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姬发升 《科教文汇》2011,(35):78-79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初中语文教改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引导、激励质疑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