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宏智正觉对禅宗美学方法论的重要贡献体现于他所倡导的“默照禅”之中。他将静坐默究视为参禅悟道的根本手段,于静坐中观照、体验宇宙人生真谛,从而体悟和把握真实的生命与存在,最终达于事事无碍的生命圆融的澄明之境这一人生与审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庄子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音乐,在音乐审美中特别注重音乐的结构形式和内在意蕴与闻乐者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和审美境界的关系,追求"无言而心悦"的"无怠之声"。《天运》中北门成听乐时所产生"惧—怠—惑"逐渐变化的心理过程和审美境界与"人乐"、"和乐"、"天乐"三种不同结构形式和表现特征的音乐之间形成了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庄子对"天乐"的象征性、隐喻性描述,直接从具体的艺术审美体验中走向形上境界和超越性的生命体悟,其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对我国当代音乐美学研究与体系建构仍具有巨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在故乡的河流中发现了整个人类,在河流中映见了整个人生。他对人类、对生命、对宇宙的体验通过《边城》在湘西的群山中那一脉静谧的水边达到了上下通融、与万物契合的崇高境界。作品阐释了人生之美,诠释了人生之纯,呈现了人生之憾,更渗透了理想化的生活构建。他希望通过作品重建理想王国,希望从道德视角出发,重造我们民族的品德,为湘西世界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洛夫为台湾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独特的人生经历形成了他"孤绝"的心路历程,而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文人气质使其一生的创作都关注于人类的生存,执著于对悲剧生命体验的阐释。纵观洛夫的作品,他的诗风由前期对悲剧生命体验的"抗争"转向后期对悲剧生命体验的"释",并创立了"天涯美学"的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5.
禅宗美学是生命美学和美的集中体现。因为禅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体验,同样禅宗美学始终所关注的也是人的生命活动。在审美理想的追求上,禅宗以圆为美,认为"大圆境界"是最高、极致的境界。而圆又是"禅"、"心"、"悟"的核心范畴,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展示出蕴含冲突因素的宇宙、人生原在、终极和谐之美。所以禅实质上就是一种圆满之美,"禅"就是"圆","心"本自"圆","心"、"物"相"圆",因而禅宗所标举的参禅与审美体验是以"圆"求"圆",即强调从圆满的自足自性、本心出发,经历万物万象,再复归为圆满具足的自性和本心的圆融之美。  相似文献   

6.
倪红梅 《文教资料》2011,(5):13-15,33
本文通过"创造底宇宙"去触及梁宗岱的宇宙意识之源,从而丰富梁宗岱研究的角度和意义。纵观古往今来文人创作中的宇宙意识,或者像哲学家那样去探究宇宙的本源,或者与生命意识相伴而生,与人生体验相观照而诱发生成生命意识。梁宗岱的宇宙意识却另辟蹊径,为了超越时空和生死的局限和孤独,独具匠心地创造一个"创造底宇宙",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对个体生命的和谐和超越。象征的"契合"最终指归"宇宙意识",而宇宙意识又指归到"创造底宇宙"。  相似文献   

7.
《生死场》写于1934年,翌年十二月由鲁迅作序在上海出版。在这部作品中,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抒写了人类生命的悲剧和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以自然、生命、道德相关范畴为中心,比较明显地表现出自然境界、生命境界、道德境界三种文学以及人生的美学存在形态。自然境界体验人文山水、地域风光的纯真,大美无言;生命境界感悟命运人生的无常、庄严、感伤;道德境界追问人性、神性,探寻理想信仰,为民族人类远景凝眸。三种境界的有机协调,水乳交融更让沈从文的艺术世界散发出丰美、感人的持久魅力。  相似文献   

9.
人的个体生命通过"人生"而被"演绎出来",这种"演绎"又显现和凝聚为种种"人生境界"。这里,生命的诞生与毁灭,获得与放弃都从不同视域的维度和向度中诠释着生命本身的意义与价值。生命的诞生与毁灭,获得与放弃又通过具体的途径而呈现出来,升华为人的某种"情怀"。这正是每个人所必然持有和显现的"生命的样式"。它构成"生命的容颜"。我们每个人都走在人生的边缘,既有人生的渴望,也有人生的困惑,更有在人生与命运的纠缠中难以回避与言说的有关"人之为何"的反思与追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山水诗在审美方式上用"以物观物"、万物同情的方式观照自然山水;在表现内容上注重生命意识的表达,以个体生命、生机盎然的事物为主要审美对象,以宁静、自由、和谐、永恒之美为主要审美特征;在审美理想上则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冥合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诗学智慧建构了诗学境界论,又循着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则,调动了积淀着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神,并熔铸自己对人生痛苦的体验和对文化命运的悲情,建构了“古今之成大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之境界”.而王氏的这个“三境界”之所以冠绝古今,是因为在它的建构中除了契合典型的中国式诗学智慧之外,还饱含着厚重的忧患意识,并已成为后嗣学人踽踽前行的生命坐标.  相似文献   

12.
川端康成曾经说:贯穿小说《雪国》全书的是对人类生命的憧憬。空灵虚幻美的叶子承载着人类对于永恒精神境界的向往,对生活充满热情、具有生命活力的驹子则是人类对现实生活价值追求的化身。岛村在这两种境界之间徘徊。本文将结合小说文本,从拉康的"凝视"理论分析岛村在"暮色之镜"和"晨光之镜"的凝视中,对于自我生命价值的探索,并进一步追问川端康成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境界说的本质特征是真实、自然、深刻和空灵;主体内容是情与景、意与境的自然浑成;针对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表述称之为"意境";在社会人生的统一观照中则称之为"境界"。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的境界之“真”不仅指“真情实感”,而是要深入到欲望的本真,在“欲望本真”的基础上,通过审美直观并且由“理念”而感发出的“势力之悟”,才是王国维境界之“真”的真正内涵,是生命之“真”,这种“势力之悟”悟的是人生最深之意义,标示着对人生要义的体认、对超验人生的自觉体验。  相似文献   

15.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深切关注了人类的存在状态。书中的托马斯和萨比娜原是相似的人,但"非如此不可"的选择使托马斯的人生重新充满了意义,一如既往的"别样亦可"的选择则使萨比娜的人生成为一片虚空。"非如此不可"的选择对人类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雪域山水"作为特定文化圈的一种艺术形式语言,不仅潜藏着山水画家深层心理的文化原型,同时也在不断置换、发展着山水艺术现实形态。以"雪域意象"为论点,将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与绘画语境作为对"自然之美"展开的一种艺术观照,不仅是对"地域性"美学评判的分析与探究,更是借自然山水来折射画家生命境界的皈依和对山水艺术精神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老庄独到地发现了人类个体生命的精神宇宙,是对人类个体生命自由精神的极度张扬.老庄之"道"以虚己无待、特立独行的精神自由之路指向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独立人格境界;以赤子婴孩、法天贵真的圣人本真之状展示人类生命的无穷意蕴;以"涤除玄鉴""心斋""坐忘"的修养体认功夫切入一种玄虚空灵的人生本质;最后在一种天人合一的根源境域中为人类个体生命飘泊的灵魂建构了一个精神家园,为人类个体生命建造了一个恬静、自然、逍遥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18.
庄子告诉我们人生的修养是"物化"和"具见"的结果。他的"物化"和"具见"指的是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只要具有"道"、"息"的修养,生命之息就不会停止运动,其心胸就会博大升华以达到更高的境界,只有懂得解脱才可能会有逍遥的人生之游。"具见"见地具备,具备解脱之见,人生才不会被物质世界所利诱,不被现实环境所困扰。  相似文献   

19.
"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学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渲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和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20.
《教师博览》2009,(1):F0002-F0002
如同她所坚持的一清如水的人生境界一样,她理想中的语文课应当“循真悟美”。这是她对儿童真实生命状态和认知水平的深切理解与体恤,对语文教材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的观照与开掘。正是这样的“真”,使得她的课堂朴实而灵动、大气而平和,无处不彰显出语言之美、文化之美、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