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1. homeless homeless是形容词,意为“无家可归的”,常用作定语,也可作表语。例如: There were many homeless people after the war.战后有许多无家可归的人。The child became homeless because he lost his parents in the earthquake.因为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这小孩无家可归了。  相似文献   

2.
熊英 《襄樊学院学报》2014,35(10):48-50
通过语义场-词族-词三级词义比较,土家语“人”语义场内各词族:lo^55“人”、ma^55lo5^5“民”,与汉语、缅彝语、藏-缅语存在语音对应关系,即同源。从亲源关系来看,土家语“人”与缅彝语最接近。其语义演变类型与汉语、藏语等藏-缅语语言一致。  相似文献   

3.
开心物语     
司机开车回到总站时,兴冲冲地对其他人说:“今天车上死了一个人!”第二个司机说:“我的车上还有四个呢!少见多怪!”第三个司机说:“我不争气,车上只有三个人头。”第四个马上答:“我的车上刚好有三个没头的,也许就是他们,不过连双手也没了。”第五个说:“我车上有六只手……”第四个司机打断说:“终于凑齐了!”第五个司机慢慢地说:“可六只都是右手啊!”  相似文献   

4.
一、什么是正反译法 所谓的正反译法是指原文中从正面表达的词或句子,而译文中从反面表达的一种常用的翻译技巧。判断正面表达和反面表达,主要是看在英语里是否用了no,not,never等否定词,或者de-, dis-, in-, im-, il- ,un-,-less等表不否定的词缀的词;在汉语里是否用了“不”,“无”,“勿”,“别”,“未”,“没(有)”,“否”,“非”,“免”等否定字眼。这里应该指出,英语连词中的unless,until, less than, still less,等都属于正面表达,因为…  相似文献   

5.
本对现代汉语中的“-A-B”结构进行了分析,分为五个部分:一、A和B的意义关系;二、A和B的语义组合关系。三、“一”的意义;四“A、B的词法,五、“-A-B”的句法功能,这样探讨,意在揭示语流中“-A-B”的语义语法规律,便于人们掌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6.
bal-po考     
bal-po考陈践践bal-po一词在现代藏语中只有作“尼泊尔国名及其境内的一个民族”解的一个义项,别无他意。但在敦煌古藏文中却有三个以上的义项。如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 ̄①中,bal-po一词出现了18次之多,但它们并不是同一个意思,...  相似文献   

7.
    
徐灿 《中学生百科》2010,(12):23-24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挤”这个字列出了三个主要义项。 第一种也就是最本义的解释是:“(人、物)紧紧靠拢在一起;(事情)集中在同一时间。”我想,在当今社会,对这个解释最典型的例词就是“挤公车”。中国人不说乘公交车是“乘公车”或“搭公车”,那是因为搭乘公车的人实在太多了,车外面挤着上车,到了车上就仿佛进了沙丁鱼罐头,满满一车的“沙丁鱼”,让你除了“挤”这个动作外无计可施。  相似文献   

8.
    
徐灿 《语文天地》2010,(10):34-34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挤”这个字列出了3个主要义项。 第一种也就是最本义的解释是:“(人、物)紧紧靠拢在一起;(事情)集中在同一时间”。我想,在当今社会中,对这个解释最典型的例词就是“挤公车”。中国人不说乘公交车是“乘公车”或“搭公车”.那是因为搭乘公车的人实在太多了.车外面挤着上车,到了车上就仿佛进了沙丁鱼罐头,满满一车的“沙丁鱼”.让你除了“挤”这个动作外无计可施。  相似文献   

9.
作为“彼岸性”之表达的中国语言字-表意-词符字,有独特的训导机制、特性和技巧,及其所达到的效能。  相似文献   

10.
漫话及其构词法兰州市回民中学崔耕在英语里,前缀re-和其他词结合可以重新组成一个词,新组成的词改变了原有词的意思,但与原词在意思上有联系。现举例如下:一、如果re读〔ri:〕音时,其重新组成的词有“再”“重”的意思。unite〔ju:nait〕v...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一生创作词115阂,绝大部分作品是1905-1909年之间写成的。它们出版的情况是:《观堂集杯》眷24*长短句”23阂,《观堂集杯》的《营体词》且卷92闯(其末尾《闽是1910-1920年创作的)。这115闽除去后4阂,被冠以《人间词》名之,广为流传。“人间”释义王国维的诗词创作境界高绝,非常人所及。其词创作以《人间词》名之,仅这“人间”的称谓,就足见王国维的用心。当代学者陈鸿祥先生在其专著《王国维与文学护中指出在《人间调》111闽中,直用“人间”者33例。王国维惯用“人间”,实在与其词作的“往复幽咽,动摇人心”的基调相适…  相似文献   

12.
一、对比记忆法:就是把两个或多个相似的单词放在一块加以比较区别。例如记忆interesting与inter-estly两词时,因为inter-esting和interestly都是在词根“interest”上演变过来的,所以在区分了inter-esting是形容词、“感兴趣的”的意思、可以作表语,in-terestly是副词、“有兴趣地”的意思、只能做状语的基础上,记住了词根interest就记住了这两个词。二、分类归纳法:就是将所学过的单词分成自己最适于掌握的若干类加以记忆。比如可以按“词性”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也可按“种类”分成食品、用具、季节、天气等等。三、…  相似文献   

13.
    
徐灿 《新读写》2010,(12):17-17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挤”这个字列出了5个主要义项,我想说说其中3个义项。第一种也就是最本义的解释:“(人、物)紧紧靠拢在一起;(事情)集中在同一时间内。”我想,在当今社会中,对这个解释最典型的例词就是“挤公车”。中国人不说乘公交车是“乘公车”或“搭公车”,那是因为搭乘公车的人实在太多了,车外面挤着上车,到了车上就仿佛进了沙丁鱼罐头,满满一车的“沙丁鱼”,让你除了“挤”这个动作外无计可施。  相似文献   

14.
最早出世的“+”号,是从拉丁文“et”演变而来的,原字就是“and”,即增加的意思。“-”号也是从拉丁文“minus”变化过来的,原意是减去。人们先把这个词缩写成“m”,后来又省去了字母“m”,变成了“-”号。公元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迈在他所著的数学书上第一次  相似文献   

15.
试论《诗经》“兴”法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学森 《池州师专学报》2000,14(1):47-49,52
《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有引用“他物”开头慢慢引入正题的委婉交谈的风习。《诗经》的创作目的不是艺术性的,而是功利性的,是为了讽谏美刺表情达意。为适应委婉表达了习惯和达到委婉讽谏的目的,人们作诗时就常常先言“他物”来引起“所咏之词”,之所以会由“所咏之”联想到“他物”,是因为在人们的心理上,“他物”与“所咏之词”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这样,人们在功利性的自觉创作中,诗歌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兴”法就不自觉地形成了。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阐明英语后缀“-ist”的来源与演变;同时说明哪些词可以加此后缀,哪些词不可以加此后缀,以及加此后缀引起词义和词类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陈红 《教师》2008,(17):32-35
在英文中,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一词为Classroom teaching time management。人们将以下四个单词的开头字母拼写成时间管理的“TRAF”法则:“T”-throw(away)丢弃:对所有没有意义的事情采用有意忽略的技巧,删除掉罗列的事情中没有任何意义的部分。“R”-remove转移:即时间管理要具有灵活性。  相似文献   

18.
《长恨歌》的开篇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中“倾国”一词被视为具双关义的开宗明义之词-“思倾国,果倾国矣!”但是,从本所表现的“思”与“倾国”、“尤物”说与“风情”说、杨妃之美与“倾国”、帝王爱情与帝王政权、玄宗与“汉皇”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作对李杨爱情的鲜明倾向看,“倾国”一词在《长恨歌》中不具“国家倾覆”义,只涵“倾国之色”义。这一涵义的确立使《长恨歌》“爱情主题”说的逻辑支点更加坚实可靠。  相似文献   

19.
试论“缀本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义友 《韶关大学学报》1992,13(1):0040-0045
根据现代汉语的词、短词和饺子三级语法单位内部存在一套基本一致的结构关系这一特点,本文指出了除“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五种基本结构关系之外,还有另一种句法结构类型--“缀本结构”的客观存在性。本文初步探讨了“缀本结构”在短语和单句中的各种表现,从语法形式、语义关系和句法结构分析等不同角度钗勒出“缀本结构”的基本轮廓,旨在寻求一种对那些被认为是特殊的而又普遍存在的语言结构体的新认识和新的解释途径。  相似文献   

20.
①去年8月,他携同年迈的父母再次到中国旅游时,不幸突发心脏病在北京去逝。(林叔猛《日本右翼人性何在》) 上例中,将“去世”(离开世界)与“逝世”(去世)两词合二而一,造成语意重复,宜用“去世”。②这种光辉掩没了周围的一切:掩没了陌生人的脸,掩没了车上拥挤的人们。(易海舟《风铃》) “掩没”属生造词语。就单个“掩”来看,有“遮盖、掩蔽”之义,然“一切”是难以“掩”住的。句中“掩没”均应用为“淹没”,取其比喻义“漫过;盖过”才恰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