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十年前,我曾读过唐代诗人王维的脍炙人口的诗作《山居秋暝》,感到这首诗赏心悦目,在艺术方面,具有多种美感。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匠心独运的结构美,以动衬静的手法美,流畅自然的音乐美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拜读它时,感到这首诗耐人寻味,在诗意方面蕴含着多种美感: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纯洁美好的社会美,心志高洁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2.
《北方》是艾青一首风格独特的抒情诗。诗中善于用色泽、光彩的渲染以及构图、线条的安排增加形象的鲜明度,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描景述事,使诗既充满激情,又有画的意境。本文运用一定的美学理论,从经营构图之美、光彩映衬之美、虚实相生之美、音声之美、动静之美几个方面论述了这首诗的绘画之美,概括了诗中抒发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孔雀东南飞》是一场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样很好看的戏。当然,它最初是一首杰出的叙事长诗。但为什么偏偏它在广大老百姓中流传很广呢?读过这首诗后,笔者开始领悟到,不仅仅因为它有比较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更主要的是因为这首诗融入了诗意美与悲剧美,  相似文献   

4.
王国友 《现代语文》2006,(9):112-112
《再别康桥》是现代名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诗也使诗人获得了巨人的声誉。纵观这首诗的思想,并无特别之处,它只是表达了诗人一种极平常义极普通的离别之情。但这首诗之所以蜚声坛,经久不衰,却在于它把这种离别之情表现得至深、至爱、至美,体现了极强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的一首较为平常的七言绝句 ,但它却集中体现了王维“诗中有歌 ,歌中有诗”的特色。无论从内容上 ,还是诗的韵律上均能体现“诗歌美” ,因而才能谱成《阳关三叠》的送行乐曲 ,传唱至今 ,历久不衰。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细品其味,全部诗篇都透着一股或淡或浓的悲伤,既有思人思乡之悲凄又有建功立业之悲慨,既有早衰速老之悲怆又有人情世态之悲凉。更为特别的是,它将"悲"与"美"高度和谐地统一,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审美"激动",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以悲为美"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用外语翻译唐诗,要做到“保存着它的丰姿”是极不易的。英译本《唐诗一百首》(100TANG POEMS)中,关于王翰《凉州词》一诗的翻译,就由于译没有弄清本诗的意蕴,因此译作既未体现出“唐人气魄”,还有损于唐代守边将士的形象;关于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的翻译,虽然译本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意思,译笔也严谨、畅达,但唐代格律诗的音乐美却荡然无存。另外,《英译唐人绝句百首》一书,对上述两诗的翻译可谓语言生动、形象,也具备英诗特色,但对王翰《凉州词》一诗中意思的理解上也存在错误,而对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的翻译,在意旨和情调上都与原诗有了些出入。  相似文献   

8.
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每每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股温馨浪漫的气息总是扑面而来。《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本文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发现它的美,真切地感受到它的美呢。  相似文献   

9.
史蒂文斯的《彼得·昆士弹琴》一诗与罗伯特·勃朗宁的戏剧独白诗诗体特征相近,可被视作一首典型的戏剧独白诗;且此诗以"戏中戏"结构不仅精心塑造了"彼得·昆士"这一鲜明角色,还通过角色的独白重构了一个关于宗教神话中苏珊娜和长者的戏剧场景;诗中穿"蓝色绸衣"的女人与经过改编的贞洁的苏珊娜是兼具肉体美及自然美的化身,诗人对不朽之美的本质以及获取这种美的意识的经验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0.
英国浪漫主义运动杰出诗人济慈,(JohnKeats)因对英国现实不满,终生追求一个“永恒美的世界”,用诗来表达自己孤独与痛苦的情感。他的一首著名诗《无情的美人》正是这种情感的写照。在诗中,诗人通过梦境追求美,他找到了美,然而在现实中却永远找不到美,现实的冷酷无情通过美梦对比之下更显无情。诗人的梦将现实与想象两个世界相连接,梦是架在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间的桥梁。通过梦中寻美的历程与现实的对照,表现着寻美者的痛苦挣扎与追求。  相似文献   

11.
《白鹭》是著名作家和诗人郭沫若的一篇散文,文章介绍了白鹭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说它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文章短小精练,语言优美、生动,是一篇适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文质兼美的散文。教学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课堂成为学生与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情境亲密接触的阵地,让学生成为美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相似文献   

12.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诗人将春、江、花、月夜这几种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集中在一起,勾勒出一幅优美迷人的壮丽画面,同时融入思妇游子的深情,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情景美。  相似文献   

13.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该诗别出心裁地用“梦游”这一奇特方式来构思全诗;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被夸大了,展现出的是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通过外在的形象美去探寻内在的情感美,这些有助于我们自身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新编高中语第三册选了李商隐的《绵瑟》,诗题是取诗篇首二字而成,是一首无题诗,也可以说是一首古代的朦胧诗。这首诗的多义性令人无所适从,但她的美令人迷惑,却又不能割舍。  相似文献   

15.
《暮江吟》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的一首古诗,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南下杭州赴任途中见暮江美一丽景色而吟咏的一首风景诗。诗中意境优美,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教学这一首诗,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运用古诗学习方法,从扶到入,入境悟情。  相似文献   

16.
现在通行的《李白集》中,一般在集后《诗文拾遗》或《集外诗文》中皆以宋代黄伯思《东观馀论》所记为据,录有《上清宝鼎诗》一首,作为李白之佚诗,对于此诗为真伪,除了王琦曾疑为“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外,后世皆未作深入讨论,而往往只是因袭王说,实际上,不仅《东观馀论》所记是错误的,王琦所疑也是没有根据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有名可考的-在苏轼诗集中,它以《李白谪仙诗》为题,完整地保留着,考察这首诗在苏集中的著录及流传情况,可以确认其作者为苏轼。  相似文献   

17.
《纸船》是冰心的一首文质兼美的小诗。它构思新颖,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借纸船寄托了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深切的情感加上奇特的想象,使这首诗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戴望舒因写出了《雨巷》一诗曾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这首名诗是中国现代诗史上不可多得的好诗之一,因其具有丰富的审美内蕴而让人读之回味无穷。《雨巷》的诗美魅力与作者独特的写作艺术有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9.
司空图著的《二十四诗品)所体现的哲思美是《诗品》在整体内容上对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贡献。(二十四诗品》的哲思美主要体现在它对“体”和“用”、“形”和“神”,“真”与“素”等几对关系的探讨上。司空图现实生活中儒家诗美理想的无法实现是他转向追求玄虚诗美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0.
赵京立 《现代语文》2007,(5):103-104
诗是语言的精华。创作者愿意用有限的语言去引导读者进行无限的审美创造。《蒹葭》这首诗含蓄蕴藉,言尽旨远,带给人无尽的审美感受。本文从音乐美、含蓄美、朦胧美三个方面阐述该诗的艺术特色,展示诗歌语言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