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编选了李密的《陈情表》供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使用,但是教材中关于此文的注解有些不太确切,有些太简略,为更好地学习理解这篇"至情至性之文",特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参阅《古文观止》等工具书,对部分注解加以辨正明义,【原注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凶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两处注释商榷  相似文献   

2.
节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历来为中学语文的传统名篇。然有些词句的注解令人费解,笔者兹试析两处。  相似文献   

3.
正在我们学习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和古诗词篇目里的通假字和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样,都属于古汉语常识。在学习古诗文时,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些古汉语知识,对理解文言文和古诗词会有很大的帮助。通假字,一般都有明确的注音注解,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或是自己参照注释也容易理解掌握。然而,教材中对文言文和古诗词里的有些通假字并没有作出明确的注解,因此,学生在阅读古诗文时必须要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作为一个从事多年初中教学的语文教师,笔者现在将  相似文献   

4.
《论语》学是研究《论语》的专门学问。它在中国古代共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形成期,期间,《论语》一书的整理与定型及对《论语》的注解几乎同步进行,《论语》学作为一门学问诞生。第二个时期是发展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大增,出现了两本对后世《论语》研究有重大影响的专著《论语集解》和《论语义疏》,这两本书也代表了当时的两种新的注解体例。第三个时期是衰落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锐减。第四个时期是复盛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激增。产生了《论语》学史上两部有重要影响的著作《论语注疏》和《论语集注》,注解方式也趋向义理化。第五个时期是总结期,产生了不少以辑佚、考异、辨伪、注释为主的《论语》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5.
周月 《现代语文》2009,(9):141-141
高中语文苏教版新教材的编选中设置了《史记》选读,一些入选篇目中模棱两可、不太确定的注解给共同学习的师生带来了很多困惑。在此,笔者将自己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几处疑点写下,希望方家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6.
《教育革新》2005,(4):42-43
《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名篇。本文就课本中的某些注解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人教版长期以来将此文编入初中课本,当前其他很多版本也将此文编入初中教材.可是,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在解释和翻译第六段的时候,对"卑鄙"一词的解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人教版教材"初级中学教科书"的注解是"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人教版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注解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同一种版本对"卑鄙"一词的注解前后差距很大.  相似文献   

8.
钱钏书先生《宋诗选注》的注解向来为人称道,笔时常翻阅,获益良多,亦发现还有些地方可再作补正,现略陈管见,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9.
冯荆 《现代语文》2007,(7):92-92
粤教版教材第三册古典诗歌单元中选取李白《蜀道难》作为经典名诗供学生学习鉴赏,教材编者对诗中"危乎高哉"的"危"字注解为"高".笔者在此提出商榷,"危"虽有"高"意,但此诗中不应译为"高",而应取其"危险、险阻"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比较丰富的材料对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部分的几个词语作了补充注解,有些地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内使用面较广的朱振家本《古代汉语》教材在注释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有少数注解不合情理,与意相 格;二是教材内部有自相矛盾现象,使人无所适从。建议再作修订时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商洛学院学报》2016,(1):53-56
押司马迁《史记》自问世以来为之作注的有几十家之多,但最具学术价值的是《集解》《索隐》和《正义》三部,后经宋人刊刻合为一编,附于《史记》正文之后,史称《史记三家注》流传至今,是研究《史记》文本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但三家注注解《史记》成绩斐然的同时,释文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误,历代均有学者对之辨正。因此,结合前人读书札记,并结合自己阅读三家注时发现的几处疑误,用具体的例证阐述《史记三家注》注解《史记》过程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收有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在历次教材改革中,该文均得以保留并逐渐恢复原貌(多年前的课本中仅收录至“泯然众人矣”),可见其经典地位不可撼动。然而,现行教材及一些资料中对其注解疑义颇多,这里仅就个人思考所得浅析一二,以供大家勘正。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历史学习》第10期刊登了《〈导引图〉的用处何在?》一文,一些读者来信对此文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此文对《导引图》的解释不妥。由于教材中没有此图的注解,也为让老师在教学中有所参考,我们特邀了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郑署彬老师就《导引图》的内容进行了详解。以期补充教材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伶官传序》一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教材和教在翻译这个句子时,对句中"人事"的译注,采取"直接搬用"的办法;在教材相关注释中"人事"一词之后用括号注为"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笔者以为,这里对"人事"一词的注解不仅过于笼统、宽泛,让人不知所云;而且很不准确,容易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16.
杨军 《考试周刊》2013,(73):18-18
典故往往是诗歌中最精微含蓄的部分,给典故作注则是辅助阅读的必要准备。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牛山霑衣"典故的注解没有区别不同版本,截取出典原文前半,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不仅注解应有的功能丧失殆尽,而且不利于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理解诗意。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于2001年对《商标法》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这对我们学习和研究商标制度提出了新要求。但是现在有些专业的自考考生使用的是根据修改前的《商标法》编写的教材,有的考生使用的是根据新《商标法》修订的教材,所以我们将这次《商标法》修改的主要内容进行比较与对照,提醒考生在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对广大考生学习《商标法》提供帮助,提高对商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语文教材大都是有注、评、批和圈点的选注本,或注解字义、典故,或批注要点,圈点佳句。如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宋代谢枋得编的《文章轨范》、桐城派著名学者姚鼐编的《古文辞类纂》等文选类读本,大都如此。有学者就把这些评、批和圈点,看作是“教材提示语的雏形”。提示语是语文教科书导学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现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就提示语的功能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志目录,对后世的图书分类影响深远。姚明辉《汉书艺文志注解》与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是近代注解《汉书·艺文志》的代表性著作。两者对《汉书·艺文志》都采用标注存亡的方法,但对待章学诚"互著法"态度不同,古籍注解内容颇有殊异。对两家著作进行比较分析,是为深入研究两者学术价值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文言读本》上册《孙膑减灶》注解介绍孙膑说:“庞涓做了魏惠王将军,忌恨孙才能高于自己,便骗他至魏,处以膑刑(去掉膝盖骨),故名为‘膑’。”翻开《辞海》《上下五千年·孙膑庞涓斗智》《中国通史》(绘画本)以及历史教科书,都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