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董美英同志刊登在2001年第32期《山东教育》上的《书袋学者》一文,不觉耳热心跳。虽自己只是一位中学教师,称不上什么“学者”,但回忆自己三年教学的历史过程,也可谓是一位“书袋学匠”,是一本“有声教参”了。由于自己的初始学历是中师,水平有限,再加之“教学中要教规范答案,以便考试之需”这种“经验”的耳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往往是“惟教参是亲,惟教参为上”,有的时候常常是不加思索地把教参上的东西从“袋子”中倒给学生。而未仔细钻研让其成为自己的东西,也未加以重整,寻找一条让学生宜于理解的途径。想来自己每日…  相似文献   

2.
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经典作品《项链》,一直是高中语文的讲读篇目,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气候的影响,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认识也就被打上了政治的烙印,涂上了阶级的色彩,直到今天新版"教参"的三种看  相似文献   

3.
与同事谈对教参的看法时,通常会听到这样 的议论:“教参没看头”。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教师没能从教参中找到他们想找的东西。事实上,教参编写者在编写教参时总是不自觉地将立足点放在“我们要告诉教师些什么”上,很少考虑“教师想从教参里得到些什么”。尽管教材换了一茬  相似文献   

4.
对贾谊的《过秦论》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该作何种理解?新教材第四册的课后练习提供了三种看法供选择。教参对“攻势和守势都是指秦而言”的分析是正确的,但对“攻守之势异也”与"仁义不施"的因果关系的分析却偏颇了,这两者之间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5.
读了高孟平同志《“散文重要”有矛盾》一文(《语文教学与研究》八七年第三期)受到了很大启发。原先,我照“教参”观点讲述,也觉得有矛盾,但未加深究。读罢高文,细读课文,对《散文重要》中矛盾的症结有点新的认识。下面谈谈我的粗浅看法。我认为《散文重要》中的“散文”一词,只要避开“教参”上的观点及习惯的看法,给它从新下个定义,一切矛盾都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6.
与同事谈对教参的看法时,通常会听到这样的议论:“教参没看头”。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教师没能从教参中找到他们想找的东西。事实上,教参编写者在编写教参时总是不自觉地将立足点放在“我们要告诉教师些什么”上,很少考虑“教师想从教参里得到些什么”。尽管教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教参几十年来还是一副老面孔,它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新的课程标准推出了大批新教材,而要用好这些教材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参考书。理想的教学参考书应包含“教材编写意图”、“可选教学活动”、“可选教学流程”、“教学活动开发指向”、“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7.
读了《中学历史教学》2001年第11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该换个角度了》一文,颇受启发,下面也谈谈我对中学历史《教参》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人教社《教参》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译作“不施行仁义的政策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并且认为在课后“思考和练习”的三种理解中“第一种理解正确”。对此,余祥生同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认为“‘仁义不施’与‘攻守之势异也’,不是因果关系,而是转折关系,即攻守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可是秦始皇却不施行仁义。练习题的第二种理解是正确的。这句的译  相似文献   

9.
“豆腐西施”过着屈辱的生活吗?教了十多次《故乡》,使用了新旧几种教参,总觉得对“先前”杨二嫂的形象分析欠妥,不妨把自己的看法提出来,以便与同行们商议,正确与否,敬请斧正。旧教参(1987年版)这样分析:“年轻时,她曾被称作“豆腐西施”充当招或生意的广...  相似文献   

10.
“教参”顾名思意,是教学的参考资料,是对教课书起辅助作用的。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参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和学生起到了束缚作用,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本文对语文教参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一些看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句话: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其中“为之泣”一语,教材和教参均译作“为她哭泣”。粗略一看似乎较为通达,但其中尚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2.
荀子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名好的教师不是不用教学参考资料,而是能善于利用好这个“物”。此“物”不用,“物”就是死的;用之不当,“物”不但无益,还会起反作用;活用了,“物”也就用活了,当然人也就受益多多。怎么来解读好“教参”这个“物”呢?不妨从如下方面进行思考。教参不能等同于参考书。即是教学参考,教师就不能拘束于参考书,应该将触角伸向更多的“他山之石”。一本参考书即便是再详尽,也难免会有错漏之处。而且光用一本参考书,难免会让师生产生统一的认识,统一的答案,这样就限制了思维的拓展,也不利于“百花齐放”。此外,教参本身也应该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如学科资料之间的交叉使用。像语文教学,就不单纯是教学生认几个字,学几点语法,欣赏几篇文章了事。在语文知识里头就涉及到政治、历史、数理化、美学等。如果教师在上课前能多掌握点这些方面的教参,那上课自然是如鱼得水。再如学生也可以作为教参之一。教师该教什么,其实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但实际上,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学生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调查研究,教师可从中得知该教什么、学生该怎么学,这不也是教学中的参考吗?教参不能等同于教案本。教师写教案,自然是要去查阅...  相似文献   

13.
请看一份试卷部分内容的批改。“爱不择手”的“释”字,教参原解“放”,学生答“放开”,一分不给; “自作自受”的“受”字,教参原解“承受”,学生答“负担”,一分不给; 一篇文章层次的分析,答案是几段,学生也应该是几段,否则,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扣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束缚,有些教师总是视教参为金科玉律。他们不许学生答案与它不一,否则,便认为考分没有客现标准,学生会“投机”。有的教师却坚决反对这样做。所以,改到试卷时,对此持不同看法的教师,往往各持己见,争执不下,弄得十分紧张。  相似文献   

14.
一线索《威尼斯》是一篇游记,而游记在写景状物时,总有一个线索问题。那么,《威尼斯》的线索是什么呢?课文前的“预习提示”和新版《教参》对比避而未提,而1982年版和1985年版的老《教参》则认为是“游人漫游路线”。反复、仔细地阅读课文,便会发现这种分析不合文章的实际,因为我们从头至尾,找来找去,也不见作者(游人)的行踪,看不出他先到哪里,次到哪里,接着到哪里,最后到哪里。  相似文献   

15.
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参考书,是小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三件法宝,离开这三件宝去进行教学简直寸步难行。特别是“教参”,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学进度、授课方法、重点难点的处理和安排,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教参”的作用贵在一个“参”字,即“参考”之意。若偏离了这个准则,则“教参”未必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小学教师中级职务培训实践跟踪考核中,我们深入到学员任职校听课,发现了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全盘搬用“教参”上的教例,简直一字不差。试想这样照搬“教参”能给教学带来多少益处呢?虽然这是个别现…  相似文献   

16.
最近关于教参教案的争议评说不少。我是一位教了二十多年中学语文的教师,对教参教案也禁不住想说几句。首先,我是伴着教参教案逐渐成长起来的。刚参加工作的几年,几乎是寸步不离教参教案。随着自己教学知识的逐步增长,教学经验的逐步增加,教参教案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远。现在,我已经能做到不需要教参教案而独立备课了。但如果由此认为就可以丢弃教参教案而仅凭一本语文书打天下,我是做不到的。并且,我还可以斗胆地说一句,绝大多数老师是离不开教参教案的。有人说:“教辅是被污染的河”、“教参也是条被污染的河”,事实真是这样吗?未必竟然。我想,教参教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被污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因此对全部教参教案的质量一口否定,对于教参教案给予教师的帮助也不应该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17.
题目中的两个判断见于太史公《报任安书》。“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两个判断,一引据《礼记》称“刑不上大夫”——《教参》的解释是。“对大夫不能用刑”;一针对事实.称“施刑于大夫”——《教参》的解释是。“对大夫施刑”。一曰“不能用刑”,一曰“施用刑罚”,两种说法.似乎自相矛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爱莲说》主旨探南通市三中陆精康理学开山周敦颐的《爱莲说》向为选家所看重。其主旨,“教参”之说颇具代表性:作者借赞美莲花,表现了一种高洁志趣。至于这种“高洁志趣”的具体内涵,“教参”及诸多赏析文章却讳莫如深。笔者认为,《爱莲说》寄寓的内在思想,是值得...  相似文献   

19.
“厚古薄今”何错之有山东无棣县埕口二中马殿荣,张玉新《师说》一文,是作者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坏风气,借古论今,针砭时弊,激浊扬清。这本来无可非议。但是,《教参》却在“局限性”的名下批评这篇文章“厚古薄今”。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韩愈生活的年代...  相似文献   

20.
王先林 《阅读与鉴赏》2007,(12):55-55,76
赏读《触龙说赵太后》,很容易为赵太后的“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一语所惊诧。“惊”的是赵太后怎说出这等市井话语,“诧”的是她身在其位,不谋其政。教参也就此界定她是一个顽固、专横的国君。教参归教参,试问一句,赵太后为什么要“唾”那些为国强谏的大臣,为自己招来骂名?走进文本,深入到赵太后的背后,会是怎样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