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学校德育:从『强迫服从』走向『教会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的信息化使得学校德育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道德观的冲击下,学校德育面临许多困境。面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增多、违法犯罪现象上升的现实,传统的“强迫服从”式学校德育的缺点暴露无遗。只有变“强迫服从”为“教会选择”才能使学校德育摆脱困境,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德育是当代德育发展的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体性德育是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产物。它注重通过引导、启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德育要求,调动人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道德发展。培养主体性人格是当代德育发展的趋势,它将引发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等一系列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我校不断更新德育工作理念,引导教师逐步从“制约性德育”转向“主体性德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德育实效。在德育标准、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管理以及德育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与探索,逐步形成了学生自主性管理的德育新格局。[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教师的主要职责将从传统的教学生学什么、思考什么,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如何思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精神;培养目标由传统的“模仿型人才”转变为“创造型人才”;教师的角色也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指导”。  相似文献   

5.
落实《纲要》,学校德育工作也应当求发展、求创新。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肩负起神圣的使命:教会每一名学生——教会他们学习、教会他们做事、教会他们做人、教会他们审美。应该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他们美好的心灵、塑造他们崇高的道德情操,也就是要夯实他们“精神的底子”。  相似文献   

6.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讲,就是要从“学会”转向“会学”;而对教师来讲,是要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即教会学生研究学问的方法。因此.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为学生今后进一步进行更高层次或自主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面对青少年基础道德滑坡、问题行为增多、违法犯罪现象上升的事实,传统的“强迫服从”式学校德育的缺点暴露无遗。只有变“强迫服从”为“教会选择”才能使学校德育摆脱困境,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一、“强迫服从”的弊端培养服从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人,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这种服从应该是自觉的、主动的、发自内心的,是个体把外界的道德要求内化了的结果。“强迫服从”则是忽视了学生的道德需要,把成人的道德观强加给学生,让学生不情愿地“服从”。这种“服从”是不可靠、不真实的。当前的学校德育就是这种“强迫服从”式的教方圆栏…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的信息化使得学校德育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在各种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道德观的冲击下,学校德育面临许多困境。面对青少年基础道德滑坡、问题行为增多、违法犯罪现象上升的事实,传统的“强迫服从”式学校德育的缺点暴露无遗。只有变“强迫服从”为“教会选择”,才能使学校德育摆脱困境,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一、“强迫服从”的弊端培养服从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人,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这种服从应该是自觉的、主动的、发自内心的,是个体把外界的道德要求内代了的结果。“强迫服从”则是忽视了学生的道德需…  相似文献   

9.
对话式高校德育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高校德育中既有“对话”,也有“独白”,但更多的是“独白”,要求学生“遵守”,关心学生外在行为和习惯的养成,而不注重学生内心的感受。现代社会大学生自主性不断加强,他们渴望与老师交流。对话将有助于弥补传统德育的缺失,发展大学生的自主性。德育的“对话”决不是我们平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强调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强调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目的是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亲自操作与实践并学会利用计算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人的生态意识和道德素质的提高.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全新型的德育理念,它不仅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进行伦理道德的评价,从而有利于人们摆正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2.
德育实效性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一大难题。新时期如何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应该倡导通过建立现代德育制度来教育人 ,鼓舞人。文章在论述制度德育内涵的基础上 ,探索了通过建立道德的德育制度、营造制度环境来构建高校制度德育体系的问题 ,试图构建一种新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德育理论和实践具有社会本位的传统特征,即片面地以社会发展遮蔽人的发展,造成“人学空场”的弊端。德育与人的陌生与隔离,使其不仅实效低下,而且由于其与“人的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相悖,迫切需要改革。在对德育的社会本位这一传统反思的基础上,人本德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顺应我国新时期时代发展的需要,人本德育理念和模式有必要也有可能成为现代德育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的本体目的被遮蔽乃是道德教育陷入困境的根源。道德教育体现着人的自觉意志,也使人产生自觉意志。不能与人的精神相连,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源泉;不能直击人的心灵,道德教育也就失却其本意而不成其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是为限制人而教育,不是为伦理规范而教育。道德教育存在的根本目的不为别的,就是使人获得“人”的称义,即教人自觉为人。这是道德教育的使命,也是它的最终归属。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分析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德育现状基础上.探索德育的方式方法,通过审美化教学的方法在哲学中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本文就如何在新形势下正确认识网络的特点,有效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探索了网络环境下面向21世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从民办高校实际出发加强德育工作。必须弄清民办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地位。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努力实现德育工作观念创新、方法创新,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独立学院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尝试。独立学院如何开展德育工作是一个亟待探讨的新课题。独立学院的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需要德育工作者根据现实情况,选择好德育工作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转型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面临挑战。需要调整与革新。坚守学校道德教育使命的三个命题为: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完整的人;德育需要打好品德基础;学校教育要为实现人的道德潜能提供支持性环境和条件。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关注、尊重和鼓励学习者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重视培育和发展人的情感;重视双向沟通、对话、论理和代际交往。革新学校道德教育要抓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的机遇;激发教师成为有道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人;创造育人为本的学校制度和文化精神氛围。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21世纪中国道德教育的主导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超 《中国德育》2006,1(8):18-20,71
“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道德教育实践中出现“人学空场”的积极应对,是对道德教育价值和目的的重新定位,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诉求,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和价值,体现了现代道德教育的超越精神。这种道德教育形态具有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实践上的可贵探索,应该并且可能成为新世纪我国道德教育发展的主导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