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田婧 《地理教育》2011,(10):7-8
一、全面发展取向课程观与其它取向课程观的比较全面发展取向课程观的基本思想是:谋求学生智力、能力、人格的协调发展及追求个体、自然和社会的相互和谐,以“整体的人”的观念看待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传统三大课程观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课程即过程——关于过程课程观内涵的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程课程观的提出是有理论和现实依据的,那就是时代精神、知识的性质和人的自我认识的变化。所谓过程课程观,就是把课程看作是"过程"的系统课程理论。在过程课程理论视野中,过程性不仅仅是课程的一种属性,它对课程来说具有本体论上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说,过程是课程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课程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与传统的课程观相比,过程课程观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强调课程目标的发展性与生成性;追求课程结构的多样化与选择性;倡导课程资源的"生活化"与"事件化";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的"知识为本"的知识观有着诸多弊端,需要改革.借鉴西方的教育理论,我国教育界正在形成新的知识观,它强调知识的开放性、变革性、整合性及个体主观体验性.在此影响下,新课程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它强调课程的发展性、开放性、综合性、多元性,并以此指导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4.
课程观是教师的"课程哲学"。新时代,上好思政课要求思政课教师努力实现课程观的时代转向。课程价值观、课程知识观、课程发展观是教师教育理念不可或缺的三个构成维度。提升课程育人价值,增强教学生活获得感、幸福感,思政课教师须立足社会生活的时代变迁,确立起社会与个体和谐共生的课程价值观,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有机统一的课程知识观,"预成"和"生成"相互转化的课程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人的生命意义指向和追求的是尊重生命存在、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品质、实现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课程观是对课程价值及其发展的一种新释义。本首先阐释了生命意义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从知识、学生以及教师的角度对生命意义的课程观以及课程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知识是课程的基础性源流。课程知识观包含课程知识主体观、课程知识本质观、课程知识评价观,它们分属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选择与组织以及评价问题。基于课程知识观三方面的相互关系,依据课程知识主体类型可将西方课程知识观划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个人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和个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三种类型。在逐一梳理与批判三类知识观的基础上,借助中国文化的历史性向度,重建一种新的课程知识观,即个人—社会辩证伦理主体的课程知识主体观、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本质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评价观。  相似文献   

7.
知识与教化:课程知识观的重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时代的知识状况和现代哲学对传统知识论的超越,迫切要求课程领域建立一种以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知识观。“教化”是人的精神的转变,强调人既走出自身与知识和人类文化等客体精神交往、又回到自身的双向历程。在“教化”的视野里,知识从有待人去占有的对象物转变为人实现自我超越并与世界建立完整意义关系的手段,课程成为人与知识“相通”的可能情境。在这样的课程里,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变化,知识由规训人的强制力量转变为参与人的精神转变的促进者。构建这样的知识环境需处理好知识与精神自由、知识与智慧以及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黄忠敬 《早期教育》2004,(7):U004-U004
建立在后现代知识观基础上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再是确定性的产品,而是一个不断展开的课程。课程与其说是“跑道”,不如说是“在跑道上跑”的过程,也就是个人根据自己经验的结构在社会中对知识进行不断重组与建构,它强调的是跑的过程以及个体在课程实践中的体验,强调奔跑者通过理解和对话寻找意义和发现意义的活动。这样,课程被看作为一个动态的创造性过程,此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动态的而又开放的、灵活的、情境性的、时间性的并与现实相联的。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预先设定的目标或计划,不仅是由一系列材料所组成的静态文本,不仅是文…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办高校当前以市场定向的社会中心课程观既有其合理的一面,也存在许多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民办高校树立新型的课程观已迫在眉睫。新型课程观无论对于提高人才的质量,还是对于促进民校自身的发展,都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学科中心主义、儿童中心主义、社会中心主义等三种主流课程观的演进过程.启示我们要以辩证的、整合的眼光看待课程,形成适合当今时代发展需要的课程观。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呼唤课程视角的英语教育研究,从课程角度对我国英语课程加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国英语课程改革。随着人们对语言课程本质认识的深入,外语课程越来越呈现出综合性课程的特点,我国的英语课程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维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领域诸多现象的存在为课程思维的存在提供了基础。影响课程思维的基本要素是哲学观及其表现出来的哲学思维方式。目前的课程思维基本上存在两大类别,它体现的是从现代走向后现代的变革,关注了人的存在。思维方式的选择与应用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而论。  相似文献   

13.
批判课程观是非理性思维模式下的课程思想。尽管它能展现生活意义、理解与体验的价值等富有人性意味的主题,但其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发展局限。而理性主义课程观尽管因其工具性和极权性遭到猛烈的攻击和批判,但其难以替代的贡献和优越性也决定了它在历史舞台的一席之地。事实上,理性与非理性不管是在理论建设中,还是在实践中都有天然的张力,保持这种张力是课程理解和改革中重要的科学、辩证的认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4.
熊和平 《教育研究》2005,26(6):79-83
思想考古学作为方法论,在历史观上表现为非连续性,在主体观上表现为非中心化,在知识观上表现为实践性,在语言观上表现为不确定性。这些观点对于把握课程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理论视角。从思想考古学的角度去考察课程与生活的关系,意味着对教育史上学生生活状况的挖掘与揭示,这种研究视角对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即课程在生活之中,课程改革应在充分理解“生活已然”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让他们享受到课程中的生活之乐。  相似文献   

15.
将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是课程论独立的主要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学习心理学关于人类学习的各种学说深刻地左右着课程论的形成与发展。但是 ,有关人类学习的各种学说基本是以成人的学习为基础提出的 ,将这样的学说直接用来当作自己的理论依据 ,课程论便很容易产生脱离儿童的倾向。发展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 ,使课程论获得了比学习心理学更为精确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发展心理学认为 ,儿童的学习不是成人学习模式的简单化 ,儿童的认识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目前 ,课程论的理论基础正在逐渐从学习心理学转向发展心理学。这一转向 ,对于国内目前的课程改革和课程论自身的发展 ,以及各级师范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课程代价是从课程本体出发把握代价与课程发展的关系,为课程设置提供一种理性的新视野,促进课程可持续发展。课程代价具有复杂性、隐蔽性、滞后性和可控性,课程代价是以课程进步为前提的代价,评估课程代价应采用要素投入的二重性方法。课程代价的观点,对课程设置健康有序地发展有启示。  相似文献   

17.
游戏对幼儿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和教育价值。如何解决幼教领域理论上“重视”游戏,实践中“轻视”游戏“两张皮”的怪现象,仍然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基于大课程观背景下的幼儿园游戏课程化的提出与设想,为我们解决这一现象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课程研究的问题展示了不同历史阶段课程研究者所面临的紧张状态。在课程时空存在的历史中,课程从计划性维度走向非计划性维度。在计划的视野下,课程研制者将流淌的时间简化为空间的平面。随着课程参与者的不断争取,每一个课程参与者都在不同的时空里实现了课程研制,从而构造出一幅分形存在的计划。同时,这种努力将问题领域拉到非计划维度,研究者开始关注课程实施,关注超越时空的空白课程。课程评价领域也发生着同样的价值转向:从目标核准的评价到动态生成的评定。而所谓的课程存在的时间化历程正是人的优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与课程开发向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课程事实与课程价值是对应统一的关系,课程事实是课程价值指导下的事实,课程价值的实现依靠课程事实。当代教育在对“科技理性”、“功利主义”的批判基础上,指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并形成了提出健康、和谐发展的“新主体价值观”,“自然”,作为课程开发的独立向度受到课程理论界的普遍重视,从而出现“自然”、“社会”、“自我”、“知识”四维的课程开发向度。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以追求健全的职业人格为价值日标。  相似文献   

20.
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作为课程管理主体对课程的规划、编制、实施、评价及相关因素与条件的管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赋予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地位,以课程论审视,“课程论性意义”是其本体性基础,课程模式演进是其历史性渊源,当代主体课程观是其时代性依据,强化师生作用的课程政策趋向是其制度性要求。考察学校成为课程管理主体的课程论意蕴,对于全面理解新课程制度与自觉实践新课程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