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写的一篇游记散文。全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因此 ,此文被誉为古代游记散文的奇葩之一。每每读来 ,感叹不已 ,仔细品味 ,其味无穷。而研究其写作妙点 ,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一个“乐”字串文文章中的一个“乐”字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围绕这一主线 ,首先破题道出全文主旨 ;即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接着补叙一笔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突出文章主题 ;然后 ,作者又将“山水之乐”稍稍展开 ,描写山中…  相似文献   

2.
一、一个“乐”字串文文章中的一个“乐”字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围绕这一主线,首先破题道出意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接着补叙一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然后,作者又将“山水之乐”稍稍展开,描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而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文章  相似文献   

3.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诗情画意,格调清新秀丽,是山水游记中的精品之一。尤其是贯穿全文的"乐"字,蕴含在文中各幅图画中。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一个“乐”字贯穿全文.但是作者究竟为什么而“乐”,人们却有不同的解说.有人说他乐在“治滁有方”,有人说他乐在“与民同乐”.其实,正如欧阳修自己所说的那样,他的乐是在“山水之间”.对于瑯玡山水,作者有一段专门的描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  相似文献   

5.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诗情画意,格调清新秀丽,是山水游记中的精品之一。尤其是贯穿全文的"乐"字,蕴含在文中各幅图画中。紧扣主旨,层层绘"乐"。文章开头写"山行六七里"而闻  相似文献   

6.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当时作者欧阳修被贬官于安徽滁州. <醉翁亭记>名为记醉翁亭,可是处处记山水,而读者读来似乎句句在记亭,也感到作者似乎在抒发他的情感胸怀,由此可见作者构思的巧妙. 从行文上看,文章以"乐"起笔,以"乐"收笔,似散非散,可以说是欧阳修散文中的一篇格调独特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醉翁亭记》是一篇具有一定政治内容的山水游记,我们不能把它理解为游山玩水的风月文章。欧阳修贬官滁州时,政绩较为显著,又时值丰年,因此作者寄情于山水,沉湎于醉、乐之中,借此来解除内心的愁绪。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体现出一个“乐”字,通过围绕醉翁亭活动的人物。体现出一个“醉”字,但醉和乐又不能截然分开.而是融合成一个整体。以酒取乐,这是人们生活中至今未变的风尚。醉和乐的紧密结合,不但构成了这篇散文的描写主旨。  相似文献   

8.
《与朱元思书》虽名为“书”,从内容上看则是一篇典型的山水记。全文144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美景,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全文三段。首段总说富阳至桐庐间的山水之美。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概写天气的明洁、舟行的飘逸,从而点出游兴之浓烈。其所见者,一为“奇山”,一为“异水”,为下文的分别着墨提示了一个总纲。“风烟”二句,从大处着墨,写大自然之美景。风息烟散,天蓝山青,融为一体。这是从远景着笔,作静态描写。“净”、“共”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景色的明快…  相似文献   

9.
马江元 《成才之路》2012,(26):18-I0013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有10处连用"乐"字。可以说,这篇全文是由"乐"字统领全篇思想的。作者要表达的政治思想,全部包含在"乐"的深处。文章中"乐"的程度,从无到有,由浅入深,步步深化,形成一个"乐"的极致,吸引着读者循"乐"而进。细品其乐,表现在乐观进取的处世态度,奠定了太守"乐"在其中的思想基础;滁州极富乐趣的胜境,提供了太守"乐"此不疲的自然条件;滁州百姓丰衣足食,是太守安"乐"陶醉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一、结构分析全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亭的地点和命名之由,第二段写序外之景,第三段写山中游人和亭中饮宴,第四段写离亭醉归和作记.跳动于全文的思想感情的脉搏是“乐”:首段总点“乐”字,下面分层写山水之乐,与滁人同游及与众宾宴饮之乐,最后点出太守之乐.由首段层进到下面各段,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而”各词,以承接上文,领起下文.全文以“乐”为中心,以适当的词语作过渡,紧密地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1.
散文艺术兼有诗歌、小说、戏剧和政论的特点,是介于诸种文体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说它是诸种文体某些艺术的综合应用也不为过分。写景抒情,它类似诗歌;写人记事,它类似小说;常有较强的戏剧性对话,它与戏剧有密切关系;散文中的议论,又往往富有强烈的政论色采。但是,同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特点一样,散文也有它自己的特点。散文的特点,许多人都把它归结为一个字:“散”。散文形式自由,不拘成法,从表面看来的确有些散,而它的艺术却正表现在这个“散”字之中。一篇散文千把两千字,或数千字,时而现实,时而历史,时而天文,时而地理,“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只要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见闻,有所感触,就可以随手拈来,生发开去,灵活地运用文学的一切表现手法,把它写出来。秦牧  相似文献   

12.
贵刊今年第一期发表的《从山西洪洞明应王殿壁画浅析元杂剧的演出形式》一文(作者李歆),在谈到著名的明应王殿壁画时说:“画的上方横额书有‘尧都见爱’,太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文中着重号为笔者所加)按:太行散乐,误。作者引文转引自《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查此书插图说明作“大行散乐”。笔者始以为这是作者一时笔误或排印之误,后阅全文,复知文中另三处均作“太行散乐”。  相似文献   

13.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美学理想的体现,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在于一个"真"字。这里的"真",包含有三层意义:首先是指生活原型之真,亦指作者的生活经验之真;其次,是人物形象之真与艺术效果之真;复次,表现为作者主观的情真意切,而并不以摹写的酷似逼真为至高的境界与终极目的。正是"真"字文章,打破了18世纪普遍存在于西方文艺界机械反映论的框框,也造成了《红楼梦》对以往中国古典小说的超越,从而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与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诗人动情、画家倾心的著名游记,是传诵千古、脍炙人口的优秀散文。今日重读,另有感受,试就其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所谓“三美”作浅说。一、结构美一是金线串珠之美。古人曰:“一字穷理,定全篇主脑;片言居要,连通体经络。”首段末句中的“乐”字,实属“文眼”,犹如金线串珠,主宰文脉,统绾全篇。朝幕变幻,四时异景是写山水之乐;扶老携幼,熙来攘往是写游人之乐;投壶对弈,起坐喧哗是写宾客之乐;鸣声巧啭,飞跃林间是写禽鸟之乐;山肴野味,酒酣人  相似文献   

15.
钟道莲  王玮 《学语文》2003,(6):15-15
《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写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它以高超的笔法 ,把一个小石潭的特点及其周围环境表现得妙趣横生 ,令人玩味。一般认为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要借小石潭表现自己被贬永州寄情山水的乐趣 ,同时通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寄托作者忧伤凄苦的心情。而我们认为 ,后者表现得更为突出 ,即表面上写乐 ,实际上写悲 ,写乐是为了更好地写悲。文章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 ,以反衬的方法 ,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作者的悲伤之情。首先通过一些具体的物象表现自己的“乐”。文章一开头便从听觉角度写出自己发现小石潭的惊喜 ,“从…  相似文献   

16.
说明:“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泉香鸟语还依旧,太守何人似醉翁。”《醉翁亭记》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此文之所以传诵千古,得益于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丰厚的涵蕴。文章写景重在一个“美”字: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对比之美。文章写情全在一个“乐”字:众宾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  相似文献   

17.
黄昀 《语文知识》2015,(1):74-75
关于《醉翁亭记》中"也"字的作用,一般认为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1)陈述(用于描写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其实,对于该文中"也"字的作用,无须条分缕析地区别归类,而应根据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整体上去把握其意蕴和妙处。一、欧阳修的"真"情"乐"意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被贬滁州知州,真是一落千丈,是厄运,是逆境。然而《醉翁亭记》流露一点逆境心情吗?丝毫没有。欧阳修到底是欧阳修,他是乐天派,一个“乐”字贯穿全文,洋溢在醉翁亭所在的一片山水之间。  相似文献   

19.
"乐"字形体,从甲骨文到简化字,演变信息清晰。自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我们知道"乐"成形先于"礼"。"乐"之初义关系到对音乐观念的理解,因此,对于"乐"字初义,不断有学者进行探讨。但大多数学者都没有摆脱"音乐"本位说,也有一些学者引入了新的视角进行阐述。但"乐"字与远古文明的祭祀息息相关,在卜辞中皆作地名解,其本义应为栎树,此树被远古人们崇拜为社树。  相似文献   

20.
《醉翁亭记》虽是作者谪居滁州所作,但全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乐”贯全篇,假“亭”抒怀,借“乐”言志,既创造了优美的意境,又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句式骈散相间,错落有致,语言圆润流畅,和谐优美,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真可谓无处不“乐”,“乐”不可支,读来无不“乐其乐”也。阅读时抓住“乐”之主线,透过“醉”之表象,领会“乐”之含义,便能熟读成诵。具体说来可作如下点拨: 一乐景美 为突出“醉翁亭”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