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丁瑞 《语文天地》2015,(4):72-73
语文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多维解读文本,既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认知、感悟、鉴赏、体味文本的多元美学特质,又能够引导学生在求变、求异、求新的文本鉴赏过程中激发阅读文本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鉴赏视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能力。一、科学性阅读1.教师教学手段的科学性教师是学生多维阅读文本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启发并授予学生多维阅读、多维鉴赏文本的方法与技能。而要达成目标,教师必须完全摒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是十分重要的。阅读要在文本的精妙语言处、在文本的深厚情感处、在文本的中心主题处进行拓展,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丰富语感、丰富体验、发展思维,最终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比较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思维规律。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需要找准切入点。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文题、比较词句、比较语体、比较原文等,使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语言的精妙,迁移运用语言,获得鉴赏能力和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主阅读十分重要,通过自主阅读,他们的语文素养将得到有效提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过程的引导,让他们踏上自主阅读之路。通过文本设疑、文本体验、阅读延伸等途径展开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陈奎 《语文天地》2016,(5):9-10
文学鉴赏是通过阅读作品文本,对作品的语言特色、艺术形象、写作技巧、蕴含情感乃至作者个性、写作背景等,进行感悟、品味、赏析、剖析的过程。文学鉴赏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语文教学各环节。近几年来语文教学中更加强调文学鉴赏,以期通过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之美,让学生在美的意境、美的感受和美的体验中不断提升自身文学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运用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教材编入了为数不少的小说,且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这些作品的文学价值是在学生的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鉴赏品味这些名家名著意在逐步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欣赏水平。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非走过文本。我们不能热衷于花哨的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在缤纷一片中只留下热闹一场,更不能让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游离于文本之外。我们应该利用阅读的契机深入文本阅读。  相似文献   

7.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以此提高小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小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呢?一、尊重个性化理解,深化语言对话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个性化理解,并以此为教学切入点深化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例如,在教学《绝句》这一首古诗时,笔者是这样组织学生对"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进行品读的。课堂上,  相似文献   

8.
创造性阅读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泳、体味、思考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进行创造性阅读首先要超越文本,即在鉴赏阅读中超越文本,在动态阅读中超越文本,在批判阅读中超越文本,在发展阅读中超越文本。其次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即指导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质疑,指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争鸣。  相似文献   

9.
传统教学中,教师囿于教参,机械地解读文本,使学生失去自我思考、自我感悟的机会。因此,教师要以文本为中心,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文本表层、品咂文本深层、体味背后深意,提高理解、感悟、鉴赏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体验文本蕴含的深厚情感,生成属于自己的内心的独特感受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内在的认识,也制约着语文教学的效率。笔者以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牵住文本阅读的"牛鼻子",把握文本阅读的关键,引导学生细读、品味,这样,文本阅读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体验文本蕴含的深厚情感,生成属于自己的内心的独特感受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内在的认识,也制约着语文教学的效率.笔者以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牵住文本阅读的"牛鼻子",把握文本阅读的关键,引导学生细读、品味,这样,文本阅读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普遍存在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在对文本进行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往往忽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学习活动显得较为"单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就会大大降低。引导学生从局部切入,对文本展开整体性突破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局部文字挖掘,完成文本感知;局部句子鉴赏,突破文本语言;局部段落剖析,切准文本逻辑;局部结构梳理,深化文本主旨。教师要做好指导点拨工作,让学生从细微处着手,顺利完成阅读鉴赏。  相似文献   

13.
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意识,丰富学生的文本阅读体验,选取合适的文本切入点帮助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状态。教师可通过线索梳理、主旨挖掘、分析提炼、语言鉴赏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构建多视角文本阅读认知,以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完善,非连续文本教学理念在许多小学中已经开始实施,非连续文本在现代生活社会中随处可见,被广泛应用,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它是有区别于大篇幅以句子和段落构成的连续性文本,主要以图表、数据、说明等形式呈现出来,较为直观、简明、清晰。在语文教学中,非连续文本阅读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文本阅读体验,促进小学生综合阅读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便利。语文教师应该重视非连续文本教学,要发掘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中的非连续文本内容,并有效地结合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的非连续文本资源,在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学会在非连续文本阅读中提取有用信息,掌握语文实践中的非连续文本阅读的方法,因此,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特点,提出非连续文本中的语文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关系,语文阅读对话教学方兴未艾。在教学实践中就语文对话教学的主体、教学的过程、文本鉴赏的“一元性”与“多元性”以及语文对话教学评价等4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进一步完善语文对话教学。  相似文献   

16.
王建 《黄山学院学报》2009,11(3):139-140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关系,语文阅读对话教学方兴未艾.在教学实践中就语文对话教学的主体、教学的过程、文本鉴赏的"一元性"与"多元性"以及语文对话教学评价等4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进一步完善语文对话教学.  相似文献   

17.
“体验”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感同身受的体味和体悟。体验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内容一拍即合的呼应,是学生与文本心心相印的认同,是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知识的融合、情感的共鸣。《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阅读的体验过程,搭建生本对话的桥梁,为提高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理解、鉴赏和创造能力,培养可持续的阅读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从积极的阅读中学会感悟文字的意境、语言的精妙和语言的活力,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使学生语文素养获得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语文美育主要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教学当中。但是,我们在此过程中,往往只片面追求阅读理解的效果,笼统而急功近利地让学生感知文本的美。即便关注了审美过程,也往往脱离学生生活与审美实际,不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体验、领会文章  相似文献   

20.
高考语文试题不仅考查思维过程,还通过题干的引导,要求考生呈现思维的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本文结合高考语文相关试题类型与学生答题情况,从文体阅读思维、知识迁移思维、严密连贯的逻辑思维、文本鉴赏思维和语言组织思维四个方面阐述高中语文答题思维与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