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罗贯中之籍贯,以山西太原说与山东东平说之争论最为激烈。主山西太原说者,依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认为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主山东东平说者,依据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庸愚子序"东原罗贯中",认为罗贯中是山东东平人。又有学者提出"东太原说",致使罗贯中籍贯的争论更加复杂化。罗贯中籍贯山西太原说的合理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证:"山西太原说"有直接而明确的文献记载,"山东东平说"则至今未发现有直接而明确的文献记载;庸愚子序"东原罗贯中"之"东原",不仅指山东东平,也指山西太原,"东原罗贯中"应是山西太原罗贯中之意;古今只有一个位于山西的太原,所谓山东之"东太原郡",是个侨置而虚设在山东的地名,有郡名而无实地,其实质指的还是山西太原。  相似文献   

2.
王开文 《学语文》2012,(6):70-71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欧阳修《醉翁亭记》,文中有:"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对于"伛偻提携",课本注释:"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腰背弯曲。"这里解释模糊,"伛偻"是"老年人"、"弯腰走"还是"老年人弯着腰走"?"提携"亦然。其实,"伛偻、提携"应分别解释为"老人、小孩",以突出游人之盛。  相似文献   

3.
《教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数与代数"中,无论是第一学段,还是第二学段都有探索规律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教学中,"探索规律"应该有哪些具体内容?本文试图予以阐述。小学教学教育中,"探索规律"就是要寻找数、式、形的变化。《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具体目标是:教学中,"探索规律"的主要内容是:探索数、式、形以及数形结合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令国人惊醒且倍感困惑。为何我国的学生考试成绩很高,却缺乏创造力呢?其实,过度注重"知识"评价制度是主要原因。方柏林在2012年第15期《读者》撰文《知识不是力量》认为,当我们提到"知识",有时候是指"知道",  相似文献   

5.
周芳 《现代语文》2014,(7):31-33
这是省坛滕世群老师教学《诲人不倦》中的一个片断:师:"如切如磋"这个意思要苦读,像什么?像加工牛角玉石一样反复切磋,"之谓"这个结构译得很好,应该翻译成什么?"大概"是相对于哪个词,是"其",不是代词,而是表示猜测的语气词,相当于"大概"。"斯"是这,"之谓"呢,就要译成"说""就是说""说的就是",这个含有固定的翻译的格式。我们换一个内容译一下,"滕老师之谓也"怎么讲?生齐声:就是说的滕老师或说的就是滕老师。师:语文课代表之谓也。  相似文献   

6.
李致忠先生《三目类序释评》释《四库总目·集部》总序之"冷斋曲附乎豫章","冷斋"为鲁訔,"豫章"为罗从彦。我们认为"冷斋"宜指惠洪,"豫章"当为黄庭坚。  相似文献   

7.
元妃省亲时,点了出戏是《一捧雪》中的《豪宴》,脂砚斋因此批道,"《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一捧雪》是如何伏"贾家之败"的?《一捧雪》讲述的是件冤案故事,莫非贾家的败落也有冤情?《红楼梦》中的贾家又是如何影射江宁织造曹家的?本文想就此问题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享誉文坛的广西籍小说家何诹,其作品《碎琴楼》曾被誉为古典写情小说的绝唱,"挽近文言长篇之眉目"。《碎琴楼》的艺术眼光多聚焦于《红楼梦》,无论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还是叙述方式和艺术风格,《碎琴楼》对《红楼梦》的参照都不言而喻。可以这样说,《碎琴楼》就是民初的一支《红楼梦》短曲。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的战争理论主要集中于《兵略训》篇,该篇较为完整地对冲突的根源、战争的合法性、影响战争成败的因素以及用兵的战略战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三个问题为切入点,"冲突的根源是人的本性还是利益驱使"、"争霸战争还是正义战争"、"软实力还是硬实力",提出《淮南子》战争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冲突的根源是利益驱使,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正义的战争是止暴讨乱的人民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国内政治。  相似文献   

10.
李清照词《一剪梅》是脍炙人口的抒情佳作,但其中"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句颇多疑义,令人费解,历来研究者的评注也各执一词。"兰舟"是"船"还是"床"?"轻解罗裳"与"独上兰舟"间是何关联?读者应该怎样面对和理解诗词中这样的问题?该文试图从古诗词的阅读方法、文本意象等多个角度对此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李国平 《生活教育》2012,(21):29-29
"认真"这个词,《现代汉语》解释有两个意义,一是"信以为真,当真",一是"严肃对待,不马虎"。联系现实种种情况想来,"认真"的意义,还应该有第三个解释,那就是"确认是真,真指的是符合科学规律的道理、客观存在的事物"。  相似文献   

12.
在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孔子大量地以德说诗,如"诚"德,"反己"之德,"孝"德,"中庸"之德,"专一"之德等。对《诗》的理解和解释,贯穿了道德、仁义的立场和观点,显示了儒家"德治诗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一做到底     
贺梅 《今日中学生》2014,(10):24-24
1.西方的万圣节,人们会用什么植物做成一盏灯? 2.依云水来自哪个国家? 3.网络论坛中,"沙发"是代表第几个回帖的人? 4.五脏六腑的五脏是指哪五脏?  相似文献   

14.
刘浏 《天中学刊》2011,26(4):48-50
西汉辞赋大家扬雄关于"赋"的评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影响深远。但是"诗人之赋"涵义隐晦,引发了后人的诸多揣测。通过分析《史记》、《汉书》和扬雄本人作品中的"诗人"一词及《左传》中"赋"的用法,可知扬雄所谓"诗人"指《诗经》作者,"诗人之赋"即为《诗经》中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2期载何解定老师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几个问题》,是针对卫兴华老师文章中的一些观点而提出的质疑。何老师文章首段有“请教卫老”之语,又以“恳请卫老批评指正”作结。笔者估计卫老难得见到此文,见到此文也未必动笔作答。笔者不揣冒昧,试代答如下。一、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问题*何老师首先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还是指“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何老师回答得十分明确:“我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市场经济的明确定…  相似文献   

16.
古诗文教学中,时常出现关于作者对人生态度积极或消极的争论。陶渊明参透生死,"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陈子昂感伤不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勃怅惘追思,"阁中帝子今何在?  相似文献   

17.
《论语·雍也》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此章在古今解读中认为"井有仁焉"是"井里掉下一个仁人",因此,诸家都围绕仁人是否"随之于井而救之"展开解读。显然,无论是否"仁人",见死不救都与儒家思想不符,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其实,"井"应为他国,"井有仁焉"是"某国有仁德",如此解读,文意、理义都通。《雍也》篇还有其他误读章,有必要辨正。  相似文献   

18.
张健松 《现代语文》2014,(7):153-154
新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文中第2节和第5节中出现的共计6处"是"字,怎样翻译才是最合适的?"是"字在具体语境中到底是判断动词,还是指示代词?以下尝试对这6处"是"字进行分类辨析。先录两节原文:第2节: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詈、骂"这组同义词进行了描写,对其先秦两汉时期的使用情况做了比较:战国以前,表"恶语相加"义主要用"詈",但从西汉的《史记》开始,"骂"无论从用法还是词频都已占绝对优势,"骂"取代"詈"的过程在《汉书》时代已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20.
本文辨析了《西游记》中"销猪"一词的含义,"销猪"应指"阉猪",也作"健猪";同时讨论了与之相关的一些词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