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桂莲 《大观周刊》2010,(46):26-26
我校大门门口紧临道路主干道,来往车辆多且车速快,这条路又是学生上学放学必经之路,安全隐患很大。实际上在这条路上已经发生过好几起交通事故。交通部门应该在这个位置设立红绿灯或警示牌,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正好学校开展公民教育活动,大家共同提出了这个现实的问题.于是.我指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
去掉形容词会使新闻更具美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东 《记者摇篮》2005,(11):49-51
大家都知道,形容词是一种修饰语.可以起到美化的效果,那么在新闻写作中将形容词去掉,还谈何美感?谈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看新闻方面的专家学者怎么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出版物的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出版物的性质袁亮弄清出版物的性质,这是研究出版学的核心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才能弄清其他一切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搞错了,那就会使我们如坠烟海,找不到方向,抓不住要领,也无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原则与方法。一、认识出版物性质的意义要认识和做好任何事...  相似文献   

4.
要有交代新闻来源的意识张敬安《新闻战线》展开这个讨论是很有意义的。它至少可以让我们探讨一下交代新闻来源的作用和重要性。过去我们不怎么重视这个问题,就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我说的是真的,你就要相信,这不应该成为问题。但现在社会发展了,这个理由就更站不住脚。...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民俗?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其实不然。最初人们认为民俗就是古老的、落后的生活习俗,渐渐地发现这个内涵不足以涵盖民俗的全部内容,民俗这个概念才有了不断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传播研究中的定量分析问题云桂宾定量分析在人文学科研究中.一直是个聚讼纷坛的问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中国成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这种状况的最好概括。在传播研究中,这个问题更显突出。国内的许多读者对此知之甚少,尽管不时有人使用这个术语,但是否真正...  相似文献   

7.
纪录的边缘     
冷冶夫  李苒 《视听界》2002,(5):21-23
纪录片是什么?不知道是多少普通观众,即非业内人士能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言之有物的答案。纪录片是拍给谁看的?不知道有多少编导,或所谓业内人士能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言之有理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梁鸥  牛薇 《青年记者》2007,(1):78-79
你在工作中有好朋友吗?如果从来没人问过你这个问题,当它出现在公司的一份雇员调查中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个奇怪的问题。你或许会纳闷,为什么他们想知道这个?这关他们什么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蓝鸿文 《军事记者》2001,(2):28-29,15
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的社会主义新闻伦理学,在中国形成和创立是最近几年的事。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是怎样形成和创立的呢?弄清这个问题,是新闻研究工作者的责任。对一个普通读者来说,了解这个问题,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也有助于认识这门学科。  相似文献   

10.
郇丽 《中国新闻周刊》2006,(8):I0005-I0006
中国新闻周刊: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突出,您对这个问题怎样理解?  相似文献   

11.
胡金平 《新闻世界》2009,(3):133-134
2008年8月,本刊曾报道了我省南陵县弋江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概况,这个美丽富饶的江南名镇在该镇党委政府的坚持领导下成绩瞩目。而今,经过大半年的发展,弋江又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日前又走访了这个闻名江南的千年古镇。  相似文献   

12.
我今天想讲几个观点。第一,我想鸡和蛋的争论是不是可以休矣,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的一个观点,虽然我进入这个行业时间不长,但是我跟付费电视的研究也有很长的时间了,我感觉这个问题还是节目先行,这个其实没有太多的争论。  相似文献   

13.
潮涌 《军事记者》2005,(9):49-50
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有些多余。但在各新闻媒体,特别是报纸媒体,编辑记们就经常遇到这个问题,并且经常会就这个问题产生一些争论。当然,必须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美不美,仅仅是就新闻照片画面的形式感而言的。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画面漂亮、色彩鲜艳、形式美观,给人以视觉上的直观愉悦和审美享受。然而,新闻照片对于这种“形式美”的追求似乎并不是主要的。真正的新闻照片,首要的任务是运用可视的形象语言信息来传播新闻,以最快、最直观的视觉形象告诉大众发生了什么事,  相似文献   

14.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既是个理论问题,同时又是个实践问题。本文对这个问题作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民生新闻的界定与实践:民生新闻的界定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当下的新闻传播领域,民生新闻正变得炙手可热。但民生新闻的许多问题迄今为止并未达成共识。其中,民生新闻与传统新闻分类学上的社会新闻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似乎一直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笔以为,这个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民生新闻究竟能否构成一个‘严谨的科学命题'”这类核心问题,也直接影响到民生新闻实践的走向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赵屹 《科技档案》2004,(1):24-30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网络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极为重要,笔认为,这个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如何抓问题?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老生”是指沧桑老。人老牙掉,嘴又瘪了,絮絮叨叨,难免招人烦。本应该衔枚,免开尊口,可不仅要说话,还要“常谈”,没完没了。引用老生常谈这个成语比喻抓问题的重要性,只能说明这个话题对于新闻工作的分量。  相似文献   

18.
关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善祥 《图书馆》1992,(6):34-37
图书馆学研究对象是一个争论已久但又非明确不可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宜无休止地争论下去,一最好尽快取得共识,以便集中精力在图书馆学的概念,范畴、规律上多下功夫。我认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这个问题,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就基本解决了。刘国钧教授在《什么是图书馆学》一文里,曾明确指出:“图书馆学就是关于图书馆的科学。  相似文献   

19.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07,(13):61-61
我说要写一下《大众日报》的名专栏《小逢观星》,同事说意思不大,也就是写得活一点。其实我要说的不是“小逢”写得活不活的问题,而是这个栏目设置的更深层的意义。我想有的同事还未理解这个意义,许多热衷于阅读这个栏目的读者恐怕也未全然理解这个意义,我就觉得更有必要说一说。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们报业发展或者说媒体发展正处于最好的时期。首先现在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面对的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最好的时候。这种大环境也使得我们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这种趋势是越来越明显了。这也给媒体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所有的媒体都应该立足于30万亿人民币国内生产总值这么一个实力基础上来思考中国的问题,来报道中国的问题,同时也要思考世界的问题,也要报道世界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个心态的调整,恐怕我们是没有办法适应这个世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