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论废名与普鲁斯特小说之“断片的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名的长篇小说<桥>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非叙述性、空间化的结构方式,同时借鉴了中国画的册页形式,并使之与现代小说体式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断片化小说结构.而断片化的结构形态,正是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在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桥>与<追忆似水年华>尽管在艺术风格上不尽相同,但仅就结构而言,两部小说却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即都体现了一种"断片的美学".  相似文献   

2.
繁荣的唐代经济为文人创作以经济为素材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文主要以<太平广记>中的唐五代小说为文本,通过对唐人小说中士商、工商、农商关系的分析,展现文人对四民的认识--新"四民"思想,即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排序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人社会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在郭平的许多小说中都或隐或显地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对偶美学”韵致,包括言语层面的对偶、结构安排的对偶、形象设计的对偶;在文本之间以及文本内的各叙事要素之间呈现为一种对称、对立,却又相互映衬、相互补足的状态,通过对话的方式,共同建构着一个和谐完整的文本。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言小说<任社娘传>和韩国汉文小说<丁香传>、<芝峰传>、<钟玉传>、<乌有兰传>在情节结构上颇有相似之处,可称为"美人计"小说.作者从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立意主旨等方面论述了中、韩小说的文化渊源关系和各自不同的特点,并指出韩国这组汉文小说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小鲍庄>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是王安忆在"文化寻根"热潮中的独特书写.本文运用广义的修辞学理论,从小说的焦点人物"捞渣"的修辞命名切入,对文本的主题指向"仁义"展开了思考,讨论了小说解构传统"仁义"的修辞策略.  相似文献   

6.
子晓 《职业技术教育》2004,25(17):54-55
麦家,一年以前,在文坛上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角色,但随着长篇小说<解密>的问世,这个名字在媒体上的曝光率渐渐高了起来.其长篇小说<解密>已先后获得了金芙蓉奖、四川省文学奖、新加坡华语文学奖、2002年度中国长篇小说排行榜第名、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入围作品、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第二本小说<暗算>刚一出版,便被包裹在一片赞扬声中,小说刚一脱稿,北京亚迪星等影视公司就分别买走了其中两个人物的影视改编权,为麦家进账数十万元.因为短时间内的突出成就,在有全国108家媒体参与的"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评选活动中,麦家被评为"进步最大的作家".评委会送给他的评语非常奇特--"从2002年的长篇小说<解密>,再到2003年的<在刀尖上行走>、<暗算>,麦家在不断强化自己智性而灵异的写作,创造了一个异于常人的奇幻的小说世界.在他的小说中,人物奇特坚执,择善而生;故事诡秘好看,峰回路转;叙事智慧而真切,细节生动而富有诗性."麦家,1964年生于浙江.1981年入伍,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和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创作系.1997年转业,现居成都.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发表小说、散文、随笔等100多万字.其小说被称为"新智力小说"和"特情小说",不仅故事情节吸引人,可读性强,而且,以其高超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人性和世界的广阔、丰富.  相似文献   

7.
长篇巨制<白门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其以"节奏"艺术为结构指归,把文本情绪结构作为维系本体,追求一种文本情绪内在的完整性,从而超越以情节和故事完整性的僵化结构理念,进而提出"结构即节奏"的主张.<白门柳>的这些努力,对当下长篇小说结构艺术突围,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通过<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思想中唯理论利经验论两种对待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走向了比胡塞尔的先验意识更为本源的地方--此在"在-世界中-存在".此在之所以能以"在之中"的方式而存在,是因为此在是一种情绪性存在,情绪决定、敞开了此在的在"此"存在.但正是通过对<存在与时间>中情绪现象的分析,我们发现此时的海德格尔没有真正走出主体主义的藩篱,没有真正摆脱胡塞尔的影响,这种主体性甚至以比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更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过,正是这种极端表现实现了海德格尔对传统主体主义的彻底颠覆.  相似文献   

9.
<吉姆爷>是康拉德最受推崇的小说之一,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或有一条"暗流"--"孤独"在涌动.康拉德运用这股"暗流",从三个侧面--三种孤独:主人公道义上的孤独、文中不同人物的孤独、环境的孤独揭示了<吉姆爷>主题,在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的同时,还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增加了整部书阐释或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学中,"花"意象的出现串很高,本文从文本切入,选取<西厢记>、<牡丹丰>、<桃花扇>为例,探索"花"意象在戏曲中的情感内涵、情节结构和主题建构诸方面,考察"花"意象在戏曲中的审芙价值及文学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