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道德评价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但道德评价语言的运用不当经常导致道德评价失效。教师道德评价语言的千篇一律,缺少对具体情境的描述,是其主要表现之一。这种作法忽视了道德评价语言的特征,即道德语言是一种规定语言.它的描述性涵义与规定性涵义相互依赖:教师道德评价中的价值判断依赖于事实描述;道德评价语言具有一定的情感性意义。因此,教师在运用评价语言应该做到:使用具体的描述性语言:使用描述性强的评价词进行价值判断;表达出教师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司法话语分析是法律语言研究的重要分支,其理论源于话语语言学。它在传统法律语言词句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法学语言的视角,剖析与民事和刑事案件有关的语言现象。它采取种种措施,识别和鉴定警察、公私公诉人、法官、语言鉴定专家等在司法调查取证过程中对各方当事人在不同语境下涉法言语的表层与深层含义,并对是非定夺或定罪量刑的最终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司法语音鉴定和模糊语言的司法分析是司法话语分析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方法是以各种实证材料为基础,利用话语分析手段,分析探讨语言证据收集、话语标记识别、语言环境、控辩双方对同一语言证据材料不同理解所导致的不同审判结果等问题,旨在说明司法话语分析方法对司法实践部门准确定性法律案件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许波 《华章》2013,(23)
新闻报道主要依靠语言,语言作为新闻报道的承载,担负着传递新闻内容的重要使命。因而,新闻报道的准确与否主要就看新闻语言是否准确客观,因而,在新闻报道中,必须注意在语言表达过程中的逻辑问题,而所谓逻辑主要包括内涵的确定、准确的判断以及客观合理的逻辑推理。本文主要分析新闻报道的这些逻辑问题,以期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传媒是语言变革的急先锋和语言变化的风向标,但同时传媒更应该是语言规范化的前沿阵地。其中报刊语言是传媒语言的“中坚”,理应肩负起规范新闻用语的重任。对存在的少数分歧和混乱现象进行研究,从而选择出规范的标准,促进新闻语言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在多民地区显得尤为重要,以乌鲁木齐地区市民都市报的新闻语言为例,通过分析典型的差错现象和比例,希望引起相关从业人员的重视,突出多民族地区新闻语言规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法律语言在中国乡村的运行样态是考察和衡量现代法治与乡村司法之间关系的一种指标。乡村法律语言具有不同的面相,其主要使用者有掌握一定涉法语言的一般村民、掌握乡村司法语言的乡村干部和从事乡村司法工作的乡村法律人。语言混乱是乡村法律语言的一种生存样态,语境整合是乡村法律语言的生存法则。基于乡村法律语言的乱象,需要对其进行规范。乡村语言的规范以法律语言与普通语言之间的衔接、制约和转化以及司法语言在立法语言与普通语言之间如何协调为基调展开。  相似文献   

6.
正一、新闻语言是由新闻报道的特点决定的新闻语言是新闻传播的载体。如果把新闻报道比作一座建筑,那么新闻语言也就是这座建筑最为重要的构件之一。有了好的新闻事实,还不能构成好的新闻报道;只有通过好的新闻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才能使新闻报道更加精美,这就是"红花要有绿叶扶"的道理。新闻语言有些什么要求呢?我觉得就是10字:准确、简洁、具体、通俗、生动。这10个字的要求,是由新闻报道的特点决定  相似文献   

7.
张卉 《海外英语》2013,(9X):275-276
功能语言学认为"选择即意义",语言只是话语的形式,思想意识才是话语的内容。运用评价理论对新闻语篇进行分析,其主要目的就是分析语篇中所蕴含的思想意识。在新闻报道中,报道者的态度必然通过语篇中的各种词汇语法选择形式体现出来。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将美国华盛顿邮报和英国卫报对德班气候大会的报道态度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便可以把握其流露出的意识形态,从而了解其各自的立场和态度。  相似文献   

8.
在大众传媒走向市场、接受市场经济规律约束、直面受众选择的今天,新闻语言的易读性问题应该越来越引起传媒的重视,如此,才能适应信息爆炸时代受众轻松快捷的阅读心理。遵循易读性原则的新闻语言首先应该是生活化的语言。遵循易读性的新闻语言同时是讲究艺术美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雀冯  雀寿 《文学教育(上)》2009,(19):122-123
在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的区别上,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观点是:非文学语言的特点是“真实、准确、规范、凝练”,文学语言的特点是“形象性、凝练性、情感性、音乐性”,另一种观点认为文学语言的特点是“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本色化”。也有研究者认为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是两套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新闻语言与诗艺语言最基本的差异在于它们属于不同的话语范畴。在各自的范畴领域内,各自既有自身不可僭越的游戏规则、表达方式,又承担各自不同的来自于受众的阅读期待的独特品质……前者的话语系统要求其语言以真实、准确、规范、凝练为特点;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从理论和新闻实践两个方面论述新闻报道中恰当使用模糊语言的必要性,并指出新闻报道中不宜滥用模糊语言。只有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遵循新闻写作规律,才能为新闻报道增色。  相似文献   

11.
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闻语言的一种存在形式和表达方式,模糊语言在新闻实践中发挥着精确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闻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模糊语言的存在价值,正确掌握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方法和原则,走出新闻报道的"模糊"误区.  相似文献   

12.
戴梦岚 《海外英语》2011,(7):281+283
新闻具有及时性、准确性和简明性的特点,但是在新闻报道中却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言,这些模糊语言是否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准确性,该文通过分析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现象的存在原因,对新闻模糊语的语用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法律本身所具有的权力使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处处小心,他们必须从语用学指别的角度对司法语言中人称指别的角色定位,语篇指别的自指话语中的指称,以及社会指别的头衔等角度,充分体现司法语言的权力意志,还必须顾及英汉法律文化的差异,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减少权力缺失。  相似文献   

14.
信息参考     
略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力丹在《新闻传播》(2002年第2期)撰文认为:如何处理好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我们应注意,司法追求的是法律公正,而传媒体现的则是自身或受众观念上的、道德意义上的公正。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也确实出现过由媒介不大正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不仅有认识论维度的意义,更有存在论及伦理学维度的意义。道德语言与德性之间相依相存,德性是道德语言的内在源泉,道德语言的长久使用很可能转化为德性的内在本质构成。因此,道德语言可作为道德思考的切入点之一。批判继承规定主义和情感主义的观点,可以得出应然的道德语言表现为描述性、规范性与情感性的统一。提升道德语言的品质,寻求其失却的生命活力及动人魅力,不仅是教师追寻美德的重要路径,而且关涉到校园人文内涵的增益。  相似文献   

16.
矜恤思想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特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古代家族主义和泛道德化的产物。矜恤思想对传统法制的影响体现在立法中,同时也贯穿于法律制度设计与司法实践领域。其在法律原则方面体现为追求立法简省、对特殊群体刑罚的减省和区分犯意、奖励自首;在律典中体现为赦宥、录囚、恤囚和存留养亲等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还有案件的上诉与复审以及对死刑的复核复奏。矜恤思想的现代化意义主要在于其揭示的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体现的刑法谦抑底蕴和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5,(60):14-15
新闻以简明、准确、及时为主要特点,但是模糊语言却在新闻报道中被大量使用。本文通过对模糊语言的定义、特点及存在原因的分析,并结合新闻报道的特点,旨在说明模糊语言在新闻中应用的必要性,并以具体新闻为例,旨在探索模糊语言在新闻中的语用功能,并对新闻中使用模糊语言度的把握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要求忠实事实原貌,不带有报道者的主观意图和偏见。然而,主观态度往往隐藏于新闻文本的字里行间。本文从评价理论的角度,分析了CNBC和The Economist关于塞浦路斯银行危机的新闻报道语篇中的态度资源。通过对情感判断和鉴赏三种资源的统计和分析,解读语言使用者是如何表明立场和观点的,并且验证了评价性资源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法学家法"和法律语言的大众化站在不同立场阐述了对法律语言的理解和要求,我们应选择哪一种标准作为立法语言的方向?如果为了使法律语言通俗化而牺牲其专业特性,等于是将法学的围墙强行拆掉;那么法学将不再是法学,法律也不能被称作法律。立法活动首先应考虑法律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权威性,以确保实现其应有的理性目的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新闻语言道德困境,是指媒体从业人员在语言运用过程中,面临冲突需要进行选择时所陷入的困难境地.它同样是两善或多善之间难以做出选择的矛盾状态,是在大善和小善、先善和后善、为我之善和为他之善、局部之善与全局之善间的冲突.新闻语言道德困境是目前新闻语言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对新闻语言困境的产生及出路进行了分析,力求对构建和谐新闻语言运用环境进行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