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伴随着新课标大讨论的浪潮.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被广泛关注和认同。语文课堂上,我们呼唤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师生之间不仅是教与被教的关系.更是互相合作的关系。我们更期盼由此而形成的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教师的创作欲。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的的长进,离不开一个“疑”字:从呱呱坠地,一无所知,到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总是在无穷无尽的质疑中和释疑走过的。无怪陆九渊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语文教学要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就要摒弃那种“识记、保持、再现”和“塞进去、储藏住和倒出来”的落后的“填鸭式”的教学法,就要探讨旨在追求“打好基础、发展能力、开发智力、训练思维”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质疑,让学生在质疑的思索、释疑的领悟和进步的喜悦中,形成、保持和发展最佳的求学热情,我们每一  相似文献   

3.
作文是学好语文的重中之重,但学生总感慨作文难写,教师也感慨作文难教。新课标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求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这更让师生倍感窘迫,如何改变作文教学师生两难的窘境呢?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一味地硬加灌输,学生不辨滋味地机械吞咽,严重脱离了生活实践。新课标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所以,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先进的课程理念,与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相比,它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与“学”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将是师生共同开发的、丰富的动态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作过程.它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富有挑战性的新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要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主动质疑。这就需要老师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思路,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语文的学习能力。主线式问题的设计恰恰明晰了教学环节,更体现了一种“尊重学生”的创新教学关系,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从而带动整体性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7.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传承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笔者从多年实践教学中感到教语文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作为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语文,才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与学生一起质疑,教学相长.尊重学生,肯定学生.师生同乐,营造快乐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8.
孙鸿雁 《辽宁教育》2013,(11):64-64
“新课标”要求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模式,努力使语文教学过程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认知与情感、个体与群体等全面、和谐地发展,从而让语文课堂有和谐之美,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里欣赏、感受、领悟语文美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顺利达成新课标的基本目标,全面落实语文课程育人的根本任务,海南省中部地区一所乡村小学采取“大语文教育”这一重要举措,收到了理想的教育成果。文章从“大语文观”的基本内涵、根本追求和践行的主要路径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重点阐述了在“大语文观”引领下的师生互动、教师行动、学生行动之践行的主要路径。让“得语文者得天下”这句话落到实处,让乡村小学黎族、苗族等师生在行动中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实现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实施3年来,作为初中语文教学导向标的中考试卷一直为广大师生所关注。各地命题者一直以来也都在不懈地努力着,竭力出新。目前,正处于一个总结新课标实施成果、指导新教材使用的继往开来的关键时刻,2004年南通市中考语文命题组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份很有分量的试卷。下面是笔者评卷归来反复揣摩之后的几点粗浅认识。一、努力体现新课标1.关注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说法有别于过去的“语文能力”,内涵更丰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考试评价也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2004年的南通卷在考…  相似文献   

11.
袁向军 《江西教育》2023,(18):71-72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要努力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但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师想达到的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统一的情况。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而教,使语文教学更有温度、深度、高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久矣!高中语文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启用。无疑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清风和蓬勃生机。这是教师之幸.学子之福。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还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探究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从而培养批判、质疑精神,进而有所创造。为此.我们应该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  相似文献   

13.
蒋伟 《文学教育(上)》2008,(12):145-145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让语文教学呼唤学生主动,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灵性,真正做到“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叶老曾在一九八0年说过这样句意味深长的话:“语文教学殊难乐观。上海北京为人才荟萃之区,亦复各分派别,各自以为道在干我,而不甚顾及学生之实益,则彼此正同,至干他地,更难言矣。”语文教了廿年,纵观教坛,除了命题有了较大变化,似乎在教法上与自己读书时的老师所用变化不大(不是一点没有变化,这里指的是“大面积”上,教改先驱者除外),至少在教学应“顾及学生之实益”上点子还不多,教学思路还不宽,怎样让学生学得方便一些,获得的“实益”多一些(尤其在教法上),这是我近年教学中经常思索的课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可见,“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的核心,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的境界,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格调。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心境,促使学生真情自发、思想自由、方式自主;营造开放的语文意境,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构建互动的课堂情境,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本”互动:创设自觉的发展环境,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会学生用语文的眼光看待生活,鼓励学生用语文的方式表达生活。  相似文献   

17.
一、角色转变,气氛和谐,是语文新课堂产生的先决条件。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为新课堂的产生提供良好环境。师生摆正各自的位置和角色,就能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想方设法地去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触类旁通,潜移默化。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上自由放牧,语文课堂才会富于情趣,学生才会对语文有兴趣,才有可能培育创造力。新课堂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必须具备学生主体观…  相似文献   

18.
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母语教学的固有特点,比如孔子和他的学生周游历国,就是一边生活,一边实践,一边学习,这是典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即明显是针对单纯地为学语文而学语文,单纯地教教材,单纯地学知识。“语文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语文教学就应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巨大空间,应该以“在活动中学习”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书写生活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开展了“六个一”活动教学尝试,注重情境设计和活动设计,组织小组讨论与班…  相似文献   

19.
丁晓 《现代语文》2008,(7):146-147
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标引进“对话”原则,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目前课堂上“被训听”、“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而这同时也提出了新课标下应该有着怎样的师生关系的命题。  相似文献   

20.
就美术而言,画蛇之后再添足,纯属多余,且有失真之虞;就语文教学而言,要培养学生灵活、广阔而深刻的思维,增强学生机智、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与人生体验,让学生积极地学文做人,那么,“画蛇添足”正相宜,值得提倡。语文教学中的“画蛇添足”,是指在完成必要的语文基本训练、达成相应的课堂教学目标之后,师生再对教材有所联想、有所质疑、有所发掘,对教材再作一番有所深化与迁移的琢磨,或者学了教材之后予以实践与检验,予以丰富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