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匈奴西迁与丝绸之路之间的关系为主,通过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考证后发现:匈奴在从蒙古高原向欧洲推进(西迁)的过程中增添了丝绸之路的时空意涵:一是保证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持续性接触;二是拓展了丝绸之路的地域空间;三是推动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使世界历史进入了新时代;四是充分展示了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开放性特征。丝绸之路的以上四点价值意涵均是匈奴西迁所重新赋予的。  相似文献   

2.
以匈奴西迁与丝绸之路之间的关系为主,通过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考证后发现:匈奴在从蒙古高原向欧洲推进(西迁)的过程中增添了丝绸之路的时空意涵:一是保证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持续性接触;二是拓展了丝绸之路的地域空间;三是推动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使世界历史进入了新时代;四是充分展示了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开放性特征。丝绸之路的以上四点价值意涵均是匈奴西迁所重新赋予的。  相似文献   

3.
柯尔克孜族西迁过程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祖先最早活动在叶尼塞河上游一带,后来迫于战乱以及沙俄的侵略,他们逐渐从叶尼塞河上游西迁到了天山、中亚一带;以十七世纪为界限,把其迁徙过程划分为前后两阶段进行论述,再现了柯尔克孜族民西迁的历史全景。  相似文献   

4.
关于北匈奴西迁后的历程及其在欧洲的活动问题,近年来,我国学者曾先后发表文章进行了探讨。关于北匈奴西迁的原因,学者们多认为是北匈奴与汉“对立”或者“为敌”所致,有的学者还具体指出:“北匈奴中那股与汉敌对的力量,搞分裂,逆潮流而动”,最  相似文献   

5.
回鹘是我国古老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 840年鄂尔浑回鹘汗国灭亡 ,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西迁后由于地理、民族、宗教等诸因素的影响 ,对回鹘民族经济、文化及民族性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匈奴的后裔     
关于匈奴族的迁徙,中国史书除其内迁和滞留草原有较详记载外,对匈奴的西迁语焉不详,多为“向西方跑了”。公元前一世纪时汉武帝重创匈奴,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约五六十余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  相似文献   

7.
回鹘民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840年漠北回鹘汗国灭亡,回鹘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西迁后回鹘民族的生活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试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迁徙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生活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于受到自身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制约和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在历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迁徙,而每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都对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北匈奴的西迁,征服了欧洲大部,对于摇摇欲坠的罗马帝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于欧洲古代奴隶制的瓦解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开辟欧亚北方草原地带的交通要道做出贡献。南匈奴的内迁,促进了匈奴族与汉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及血胤等方面的融合,为缔造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做出贡献。因此,深入研究游牧民族迁徙的类…  相似文献   

9.
张晨霞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2):65-66,70
大月氏人是一支先秦时期居住在我国北部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公元前208年之后,在匈奴人策划的几次打击之下,他们不断向西迁徙。最终迁徙至中亚河中地区。大月氏人的迁徙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东汉对匈奴政策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匈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北方游牧民族 ,东汉时因自然灾害和争夺单于继承权的斗争 ,分裂为南、北两部。东汉政府对南、北匈奴采取了不同政策 :对南匈奴主动附汉的请求 ,予以接纳 ,政治上承认并确立其藩属地位 ,徙居塞内 ,因其故俗 ,以资安置 ;经济上给予大量赏赐资助。对北匈奴却采取了先羁縻后攻伐的政策。以夷制夷 ,加速了匈奴的分化瓦解 ,导致南、北匈奴各自朝不同方向发展。匈奴民族从此再未统一 ,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东汉政府采取上述政策的原因是为维护其政权统治。当时南、北匈奴之间的矛盾 ,及乌桓、鲜卑与匈奴的矛盾 ,为东汉以夷制夷政策的实行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彭谦 《神州学人》2001,(3):33-33
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全国共有 172847人(据 1990年统计),主要聚居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以及伊犁河流域的霍城、巩留两县、塔城地区,其余的散居在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等地。 “锡伯”为本民族自称,满文则有“犀毗”、“师比”、“鲜卑”、“矢比”“席百”、“席比”、“锡伯”等不同译名。清代将海拉尔迤南室韦山一带称为锡伯,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因此得名。关于锡伯族源,有认为居住在嫩江、松花江、绰尔河一带的鲜卑人是今天锡伯族的先民。也有认为是来源于匈奴或室韦,或女真。 清朝…  相似文献   

12.
公元4至6世纪,欧洲的历史进入空前剧烈动荡的时期。罗马帝国周边的“蛮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武装突入罗马帝国,与帝国境内风起云涌的奴隶和隶农起义相结合,摧毁了存在千余年的西罗马帝国。西欧古典奴隶制至此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代表封建生产关系的一系列蛮族国家的建立。在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匈奴人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欧洲一些历史学家囿于历史的偏见,极力诋毁匈奴在欧洲历史上的积极作用。他们说:“匈奴的入侵欧洲对于后者的历史命运的影响是否定的”,匈奴人“以自己的掠夺性的远征,阻碍了那些与奴隶制帝国作斗争的农业部落的发展,破坏了生产力,消灭了物质资料的生产者。”这些说法显然是违背历史真实的。  相似文献   

13.
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游牧民族,历经东汉时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陆,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政局,《史记》、《汉书》等留下了匈奴情况的一些记载。本文主要论述了东汉初期,东汉政府为了维护边境安定对北匈奴所采取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略谈匈奴族的发展、壮大及西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记载着秦汉建业的《史记》、《汉书》里,在记载着两汉时期的河西发展及敦煌开拓的史料中,都不能木涉及到匈奴族的发展、壮大以及这个强悍的民族由盛而衰并最终从中国的历史舞台上逐渐消失的历史事实。同时也不能漠视北匈奴在被迫西迁之后又在异地休养生息而再度发展壮大并重新史诗般地崛起于东欧的历史。而匈奴族历史的发展脉络问题和北匈奴的归宿问题,又时常成为人们关注的疑点。如今,在这世纪之交、在敦煌自西汉建郡已近二千一百年的时候,也应该再度关注这一问题了。因此,现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认识。一、匈奴族的兴起与其发展的脉…  相似文献   

15.
在东汉初年,匈奴最终分裂为南、北两部,南部匈奴逐渐与汉族融合到一起,北部的匈奴逐渐西迁。造成匈奴南北分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内在发展上的问题,又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匈奴贵族之间争夺单  相似文献   

16.
<正>张晖撰文《龙源探索与西域龙文化》比较集中地介绍了西域的龙文化遗迹与传说。他认为,欧洲的龙文化也极有可能是由中国经西域传入的。早期阶段是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国的龙文化通过先民的迁徙,经西域大地辗转传播到中亚甚至西亚,古希腊人通过与中亚及西亚民族的接触而吸纳了龙文化。再晚阶段是匈奴自西域西迁把龙文化带往欧陆。《史记》  相似文献   

17.
交通大学内迁西安形成的西迁精神,只能从西迁的历史中归纳与寻找,只能从交大人响应周恩来总理“对交大迁校问题的意见”中去认识。交通大学(西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西迁精神,主要可以归纳为三条:(1)服从国家全局利益,开发大西北的拓荒者精神;(2)自强不息,建设名校的艰苦创业精神;(3)敬业奉献,建设西部工业基地、向科学进军的攀登精神。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的教育西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日本侵华给中国教育资源造成了巨大破坏与损失,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极罕见、极野蛮的一幕。中国被迫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西迁,各级各类教育在艰难中维持并有所发展,表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顽强不息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历史上极为悲壮的一幕。  相似文献   

19.
西爨西迁至永昌,加速了永昌地区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西爨发达的农牧业在西爨迁至永昌地区后对其产生了影响,令其农牧业一度发达起来。一定规模的人口迁移一般都会给接收迁移人口的地区带来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而唐天宝年间西爨西迁至永昌地区给其带来的主要是民族融合与文化教育方面的影响,而经济和政治方面带来的影响则相较甚微。  相似文献   

20.
汉时敦煌、祁连间的游牧民族月氏,遭匈奴击败后西迁,先至伊犁河流域一带,再越费尔干纳,入阿姆河流域,后建立一地跨中亚,南亚次大陆的贵霜帝国,在古代世界历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月氏西迁过程,史书记载较为明确,至于时间,由于史无明文,长期以来,众说纷纭,1979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北方各族简史》认为,匈奴冒顿单于在汉文帝初年(公元前176年前后)第二次打败月氏,月氏即西逃至伊犁河上游一带。月氏从伊犁河上游再次西迁阿姆河则是公元前174年至161年之间的事。这是国内多数学者的主张。孙毓棠有不同说法,以为冒顿单于在公元前205—202年间第一次攻败月氏后,月氏即开始逐渐西迁;公元前177或176年月氏遭冒顿第二次攻击,到达准喀尔盆地;到老上单于统治时(前174—161年),月氏又大败,遂迁往伊犁河流域;月氏自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