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东北女作家。本论文认为迟子建小说的风格表现为一种纯粹、单纯的美,因而将其称为"纯美"风格,并主要从迟子建小说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景物与动物描写以及作家本人的精神气质三个面论述了其小说纯美风格的表现与成因。  相似文献   

2.
《夹边沟记事》以其纪实性和非虚构性特征成功实现了对历史真实的逼近,在文学观、美学观、价值观、历史观上表现出异质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世纪中国小说叙事范式的转型。本论文以《夹边沟记事》为研究支点,以"非虚构"作为切入点,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非虚构"性特征,辨析其与"纪实"之间的异同。且从文学生产体系、知识生产机制观察新世纪小说叙事立场与文学旨归的位移;从文学/历史、文学性/历史性、虚构/真实的处理方式上,发现文学历史叙事的新理念、新方法;从宏大叙事向日常生活叙事的转型中,探索背后的小历史观之于文学认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苏童笔下的"历史叙事"具有较为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种观念的演绎,苏童的"历史叙事"呈现了地域文化时创作的影响,主题构成的多义性,而从艺术表现上,则呈现出循环的结构及其象征意味.关于"历史"的叙事"漂移",最终使苏童的创作进入生存境遇与人性剖析的层面,而这不但是其小说给予读者的启示,同时,也是当代小说从1980年代到1...  相似文献   

4.
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既有其科学性的一面,也有其人文性或艺术性的特征,历史学家是在一种超越历史事件发生、历史人物的时空状态下完成历史叙事的,历史学研究与历史叙事始终具有"滞后性"特点。所以,后现代主义者质疑历史的客观性,认为历史解释是基于"知识——权利"话语的阐释,国家的历史被建构为一种"暴政话语"。但是,历史的客观性是无法否定的,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排斥史家的主观作用,在历史研究中把握好其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合理度。  相似文献   

5.
伤痕书写是作家通过书写人身心上的伤痛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文学书写方式,许多作家书写伤痕主要侧重于展示锥心的痛楚,而迟子建小说的伤痕书写不是血淋淋的,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她以新颖的伤痕视角、诗意温暖的伤痕叙事方式与平和超然的伤痕理解,给文坛带来一种别样的伤痕书写方式。其超越的精神内涵和轻灵诗意的审美风格在日趋世俗化、商业化的社会中别具一番魅力。迟子建这种独特的美学风格和精神气质与其童年经验、宗教情怀和她的文学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的革命历史叙事,可以分为三种不同又互相联系交叉着的类型."类史诗叙事"比较靠近主流政治,与西方的史诗写作传统和中国古代的小说诗学之间有多重的内在关系;"类传奇叙事"比较靠近市场和通俗文学,与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之间关系最近;"类成长叙事"基本来源于西方小说概念,是十七年中知识分子叙事的惟一合法形式.三种叙事类型各自产生了一批在叙事结构与美学方面具有共同或接近特征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五维度总体性理论"是一种特定的历史哲学框架与文学史哲学框架,这一理论框架是为了对人类社会文化史与文学史进行总体性分析与把握,立足于特定的"理想类型方法"而提出来的。"五维度总体性理论"的基本问题即是对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揭示与阐释,并通过相关的历史分期来把握人类社会文化的总体性特质及其流变。在"五维度总体性理论"中,原始时代、古典时代、近代、现代与后现代是依次相序的,但这并不是一种线性序列,于其中存有着复杂的相关社会文化形态、质素及其意向的斗争、更替、延留与创生。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中,理应确立20世纪中国文学总体性特质之混杂性、复杂性与阶段性的观念,通过"近代性历史叙事框架"、"现代性历史叙事框架"与"后现代性历史叙事框架"及其整合进而达成特定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8.
以编年体史书《左传》、《后汉纪》的历史叙事为纵向参照探讨《资治通鉴》,可以见出它在载人和记事两个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其载人之法主要是借鉴了《后汉纪》"连类同书"的叙事之法,创造性地运用了缩小类比人物密度、反衬、记述重大事件与表述主要人物相结合的方法,在扩大记史容量的同时,更好地使历史发展的大势得到了连贯的纵向延伸。其记事之法则主要是借鉴了《左传》的叙事手法,运用丰盈细腻的文字,通过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揭示大的时代主题。并以记言形式来丰富记事,从而使载人和记事同时成为牵动编年体史书叙事发展的两翼,进一步推动了编年体历史叙事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期众多的女作家中,迟子建以其独特的地域题材和细腻温婉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她的小说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题材的独特;对人间美好情怀的追求和赞美;与前者相吻合的诗意而不乏忧伤的个人风格以及女性叙事的细腻温婉.凡此种种,构成了她的小说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带给读者特殊的审美享受.但是,在对社会人生深度广度的开掘上,迟子建的小说也还存在一些缺撼,她的温情和诗意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人性的丑恶,使之时生活的表现缺少应有的深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之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使为数不少的唐人手抄"变文"展示在众人面前。《伍子胥变文》作为变文的一种,在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方面有着变文固有的特点,但作为改编于历史题材的变文又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点,尤其是在叙事艺术方面,在叙事形式、叙事视角、叙事顺序等方面都有其与众不同的个性之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史料学、考据学--史笔之要";"适度运用现代写作技巧";"北方方言的彰显";"三个少见的人物形象"四个方面分析了张峻的小说《历史在说》,从而得出:"冀军"不可小视;沉重的历史记忆;个性化的历史叙事特色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在格非的先锋小说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叙事结构:"迷舟"式叙述、纯虚拟的叙事游戏和罗生门式的多重角度叙述。在格非笔下,生活是无中心的,存在是一个巨大的迷宫。他小说中的时间是碎片化的,是孤立的一个个瞬间,他不提供对生活的整体性认识,也无意于总结历史的客观规律,他对历史的表现,往往成为某种"戏仿"。他的小说往往传达出这样一种认识:人生充满偶然,意外造就历史。  相似文献   

13.
在"才子佳人"式的中国古代爱情戏剧中,男主人公多为才华横溢但起点颇低的"灰公子"形象。本文以《西厢记》《倩女离魂》《牡丹亭》为例分析了中国古代爱情戏剧中的传统"灰公子"的叙事模式,并探究了这种叙事模式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运用神话宗教哲学理论对"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文本叙事进行阐释,以探求文本历史重构的意义、可能及限度,进而对文本的文学意义进行了尝试性估价。  相似文献   

15.
筱敏、陈染、迟子建是当代文坛知名的女性散文作家,她们的作品既蕴藉作为"女性"敏感、细腻的物理性,又超越了庸常女性散文作家的感性、琐屑和絮叨。她们的散文创作"思辨性"浓郁,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6.
《迟子建影记》是以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为引子,述说生活感悟和人生体验的散文集。那些老照片和散淡的文字,记录着女作家迟子建的成长岁月和文学人生,也让我们从一个侧面,读出了迟子建为人为文的温暖厚重的情怀。  相似文献   

17.
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作为中国传统叙事的两大重要分支,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谓是同异相参的,不能用分立的眼光去看待。二者在叙事体例、叙事内容以及叙事技法上有共通的地方。同时,叙事性质的不同和情感介入的差异又使二者泾渭分明。通过实际批评与理论批评相结合的研究可以发现,历史叙事是一棵树的根和干,文学叙事是吸取根和干提供的营养而繁荣生长的枝叶,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8.
黄维若话剧作品兼具生动与深刻,在"历史"阐释和人性开掘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在"历史"阐释方面,直面"宏大叙事",以"小人物"的"发现"和"大人物"的"还原"实现对"历史"的深度爆破。在人性开掘方面,以"技术挑衅"建构人性的"实验场域",在不同的情境中试炼人性,既展示了人性的多维面向,又揭示出人性的丰富层次。  相似文献   

19.
杨祝媛 《职大学报》2009,(2):2-4,14
女性新历史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创作潮流,女作家们纷纷重新解读历史,揭示被传统历史叙事遮蔽的女性生存状况.在新历史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影响下,既有从旧历史观念到新历史观念的嬗变,也包含着从男性历史书写到女性历史撰写的转移.女性作为历史的主角,在叙事立场、叙事方式上对传统的历史叙事都有较大突破;而其构筑的母系史家族史更是展现女性精神困境、心灵冲撞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女性新历史小说还深刻反思了男权文化缺失与女性自我救赎的艰难.  相似文献   

20.
族群“历史”叙事有三种“结构”,即“范式化情节”、“文类”和“历史心性”。“文本”(text)产生于特定“情境”(context)之中,而“情境”也因此文本而强化;在类似情境下,“文本”常依循既定之叙事模式以产生类似“文本”;叙事符号虽循特定模式构成文本,但不同社会情境与个别作者的情感、意图,皆造成叙事符号及其组合差异,以此反映或造成社会变迁。与一般族群或民族历史一样,作为族群“历史”的“弟兄祖先故事”,其内部蕴含血源、空间与时间等叙事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