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以往在“以诗为词”的探讨中虽然涉及到了苏词和唐诗的关系,但局限于其豪放词与盛唐诗的联系,关未就此展开苏词与唐诗关系的全面考察。苏轼词和唐诗的关系可以由中晚唐诗追寻到盛唐诗。就其与中晚唐诗的关系而言,集中在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能提供字面采择,更因其寄托了身世之感;就其与盛唐诗的联系而言,集中在李、杜诗歌,其中李白的读对苏轼豪放影响很大,杜甫的诗在很多方面影响了苏轼婉约词。此外,苏词还以唐诗为中介接受了陶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琵琶艺术的巅峰在唐朝,唐诗之于琵琶,在诗歌与音乐的关系上突出体现了姊妹艺术的特点。了解唐诗与琵琶二者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强调当代琵琶乐手研习唐诗是一门必修之课,在灵魂深处熏染唐诗博大的艺术魅力,从而使演奏技艺与演奏内涵相辅而进,达到更趋完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唐诗与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诗歌与音乐的盛世,唐诗与音乐的完善结合成为唐代化艺术一大特色。本从唐诗与歌词、唐诗与民歌、唐诗中的音乐艺术题材三个方面探讨了唐诗与音乐的关系,从中可以窥见诗与音乐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4.
诗与乐、舞有密切的关系,唐诗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笔者认为,歌诗传唱的形式使唐诗有着极大的社会基础,为唐诗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唐诗美的主要表现之一是物象选择的典型性。本文主要探讨物象选择与唐诗美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认识诗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6.
格调论唐诗学走向深化的主要标志,是对唐诗体格的精微辨析,以及对唐诗演变进程的清晰勾画。与此同时,唐诗范型全面细化和接受视野走向开放;在处理诗人才情与唐诗格调的关系时,对才情重视的程度和理解的深度,远超此前的格调论者。整个过程不断趋于精微、不断走向完善,但也标志着格调论唐诗学逐步走向蜕变。  相似文献   

7.
唐诗与和歌作为中日文化的精髓,表现出了较高的艺术创作水准与较高的审美价值。从其发展来看,和歌受到唐诗的影响,在创作手法与意境构造上与唐诗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和歌绝不仅仅是对唐诗的模仿,其在修辞手法、创作理念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因而,我们在研究和歌时,要辩证地看待其与唐诗的传承关系,关注其自身发展的脉络与情感表达,注重其审美取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是一部以唐诗为主而旁及散文、传奇和词的文体研究的专著。该书把握核心命题,从共时性与历时性两方面展开唐诗与其他文体关系的研究,实现了通识与专精的很好融合,表现出独特的学术眼光,同时对唐诗与其他文体之间复杂的文学现象充分具备了解之同情,是唐代文学本位研究的一大推进,对于今后唐代文学研究的方向和缺陷,将会起到一定的引导和扭转之效。  相似文献   

9.
对唐诗翻译中的语用学作了进一步分析。通过选取部分翻译家的译文,从意境、指称关系、言外之意三个语用角度概述了唐诗英译的得失。认为虽然唐诗英译难免有语用损失,但这并不意味着唐诗不可译;相反,只要努力去寻找语用最佳关联,译文同样可以达到与原文相媲美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探讨唐诗作为整体在抒情达意、写景状物上所采取的特殊句法修辞策略。重点考察了唐诗在抒情达意、写景状物与部分特殊虚词、特殊句式的运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唐诗抒情的句法修辞模式。  相似文献   

11.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他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奠定了唐诗史上大师的地位。历来对王维诗歌的研究多倾向于对其山水田园诗的阐释,文章从王维诗歌整体创作上探寻其对"诗骚"传统的接受,阐述王维诗歌创作"雅"出于《诗》,"丽"出于《骚》,即对"诗骚"传统的接受。  相似文献   

12.
《三五七言》诗是李白的一首杂言诗,体式风格接近汉魏古乐府,过去一些人把此诗断为隋代诗人郑世翼之作,是因文献传抄过程中带来的作者归属的错误。它是一篇言情之作,主要内容是闺中望远,辞意和体制都脱胎于晋无名氏乐府《休洗红》,音律繁复,情辞哀怨,为乐府精品。由于其内容形式上的开创性,此诗在唐宋元明清引来众多的拟作,在清代还被当成词调对待,视为唐人创制的词之一体,可见其典范性。  相似文献   

13.
用典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辛弃疾词中大量用典,前人对此褒贬不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歧?古人爱用典故的原因何在?怎样评判诗词中典故应用的优劣?文章对此进行了浅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诗歌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是善于运用典故,体现了宋诗“以才学为诗”的特色,肇江西诗派的先路。文章对王安石诗歌的典源进行了考察,并探析了其用典的阶段性特征和用典心态,进而对“荆公体”及其用典在宋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有了更确切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
唐代孟棨的《本事诗》和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均是以有本事的唐代诗歌为主要记载对象的诗文评著作.《本事诗》中记载的本事及诗歌大多在《唐诗纪事》中可以找到.但是由于二书成书年代不同,对同一本事的记载在叙事详略、叙事方式和叙事类型上存在一些差异.相较之下,在叙事内容上,《本事诗》记载的内容更详细、语言更生动、更注重细节描写;在叙事方式上,《唐诗纪事》的叙事方式更丰富,除了本事故事,还用诗题和诗序进行叙事;在叙事类型上,《本事诗》中带有传奇色彩和志怪色彩的本事,在《唐诗纪事》中被略去了.  相似文献   

16.
纳兰词与唐诗有着密切的联系,直观的表现形式是:纳兰词借鉴和化用了大量的唐诗语句,在它所借鉴的前代诗歌中比例是最高的。纳兰词对唐诗的借鉴有三种方式:直接引用、改动个别词句、演绎诗歌原意。从作家个人来说,纳兰词借鉴诗句最多的唐诗作家有三位:杜甫、李商隐和温庭筠。对这些作家作品的借鉴吸收,纳兰词分别多了几分苍凉悲壮的美感、绮艳华美的品格、深隐婉曲的风致。这些异样风格的存在,大大增添了纳兰词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应制诗通常被认为是无甚可观的诗歌类型。但考察一下从南朝至盛唐诗歌艺术逐步走向鼎盛的发展史,会发现凡是应制诗写作集中出现的时期,基本上也是整个诗坛创作彬彬大盛、诗歌创作技巧有明显进步的时期。初唐应制诗就是这一情形的典型代表。初唐太宗朝、武后朝和中宗朝应制诗因宫廷应制集会的形式和具体创作背景不同而各不相同,主要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具体面貌。  相似文献   

18.
今日的杏花村文化现象都与托名杜牧的《清明》诗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实,杏花村意象是杏花意象在唐宋文学中的诗意延伸。据考察,"杏花村"词组在今存唐诗中出现过3次,在宋诗中出现过17次,在宋词中出现过4次;"杏村"在宋诗中出现过3次。这27个杏花村除了南宋方回诗中一个"杏村"是实指外,其余全是虚称,则《清明》之中的"杏花村"也当是虚指。学者从目录学、诗韵学、诗歌风格学等角度曾经怀疑过杜牧对《清明》诗的著作权,此外,若从诗意传承的角度去看,《清明》诗也不可能为杜牧所作,它只能产生于两宋之间。南宋以来的个别词选中录有一首署名北宋宋祁的已经化用了《清明》诗意的词《锦缠道·春游》,但至少有四点理由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以讹传讹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李贺是中唐后期的一位天才诗人,其诗歌创作不但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诗风的开山,而且在题材、风格、语言、情调等方面影响了温庭筠词的风貌。从诗词嬗变的角度来说,长吉诗和飞卿词可谓其两极。  相似文献   

20.
陈铎作为明代著名散曲作家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然而其词集《草堂余意》却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草堂余意》乃陈铎追和《草堂诗余》之作,陈铎所和很有可能是离他生活时代较近的成化十六年刻本。词论家对陈铎和作褒贬不一,陈霆讥其为村妇斗美毛施,况周颐则称其词全明不能有二。陈铎追和之作可分为和意与不和意两类:和意之作虽然佳句不少,但在布局、用典、句法等方面与原作差距较明显;不和意之作词风超澹疏宕,凸显出陈铎风流潇洒、淡泊名利的才子形象,堪称明词中的佳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