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人物对"母亲"及母系传统的特殊崇拜之情,指出"母亲"或母系传统是维系黑人民族的脊梁。人物对"母亲"或母系传统的传承与爱慕是对黑人文化的崇拜,是对民族历史的恒久记忆。  相似文献   

2.
艾丽斯·沃克的短篇名作<日常用品>展示了黑人妇女恶劣的生存境况和乐观的意识状态,肯定了作为黑人文化传承者和黑人艺术创造者的黑人母亲形象,称赞了被誉为"人间之骡"的黑人母亲,在逆境中保持旺盛生命力和艺术创造力的优秀传统和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3.
托妮·莫里森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表现了美国黑人妇女的勇气和力量;但她并不是为女性摇旗呐喊的女权主义者,相反地,她提倡黑人妇女恪守传统的美德.在传统的妻子、母亲的位置上发挥自身的作用,促进黑人社区的发展。她笔下的女性是黑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黑人心灵的守护者和黑人青年成长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4.
《日用家当》是黑人文学作家艾丽丝·沃克在《爱情与烦恼:黑人妇女的故事》一书中收录的一篇短篇小说。文中塑造了一个黑人家庭中的三个成员形象,分别是敢于冲破旧观念顺应新潮流的长姐迪伊,身带残疾怯懦自卑的小妹麦琪,和作为一家之主的两姐妹的母亲。母亲的人物形象具有矛盾的一面:她对于家族文化继承者的选择充满矛盾;对待白人文化的态度充满矛盾;面对未来何去何从的抉择充满矛盾。母亲形象的矛盾性以小见大地映射出黑人群体的矛盾性——如何在继承传统、保留民族文化根源的同时积极应对强势文化的来袭,不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迷失方向、丢失自我。所以母亲面临的是一个值得当今黑人群体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杨大丽 《海外英语》2011,(3):193-194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早期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讲述了三位黑人女性由于两床棉被引起的家庭内部冲突。故事由第一人称母亲叙述,表达了沃克对说话者——母亲所代表的黑人女性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关注,并深刻揭示了美国黑人应该理解和延承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作为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的娄烨,塑造了大量鲜活的女性形象。但他的作品却很少看到"母亲"这一女性形象,"母亲"的缺席,对于女性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母亲形象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男权文化的影响,揭露了当下社会对于母亲这一女性形象的忽视。  相似文献   

7.
谢凝 《文教资料》2012,(14):35-36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被称为"生态女性主义作家",她一生的创作都集中在黑人的困境、沉默的黑人女性、生态环境和殖民主义等问题上。本文通过对沃克作品《紫色》中莎格的魅力阐释,来分析沃克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并对其笔下的黑人女性探寻自我进行解读,从而唤醒人们对人类"母亲"——自然和女性的生态健康和生存处境的深切关怀,以女性倾向的生态视角,把自然和女性联系并等同起来,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黑人女性作为大自然中的黑珍珠所散发出的异样、耀眼的生态美。  相似文献   

8.
艾丽丝·沃克在她的短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形象地刻画了内心充满矛盾的黑人女性形象迪伊。迪伊从小接受了主流白人文化,白人文化在她心里的内化使她厌恶甚至看不起黑人文化。因此,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的碰撞所产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她渐渐脱离了传统的黑人家庭。然而,轰轰烈烈的黑人民权运动激励她去重拾象征黑人文化的百衲被,却遭到了母亲的拒绝。白人文化在她心里潜移默化的内化使她走上了精神的不归路,对黑人传统文化的盲目追寻也暗示了她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黑人历史上,母亲是维系整个民族发展的脊梁,但她们的社会地位却未受到应有的认同和尊重。诗歌是黑人表达心声的重要艺术手段,诗人们在作品中赞美了黑人母亲的伟大。通过解读黑人诗歌对母亲形象的描绘,文章着重评析作品对黑人母亲多维动态身份的解构和称颂。  相似文献   

10.
在<史记>所记录的女性人物中有一组母亲身份的形象,这些母亲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充满智慧仁爱的传统母亲.政治漩涡中异化的母亲和在情欲中迷失的母亲.她们形成了中国文学里最早的母亲群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和后世的文学创作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杰出的女作家,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今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非洲裔作家。黑人女作家的独特身份及其生存体验,使得她对黑人女性的命运投入更深入的思考。论文对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母亲形象作较为系统的梳理,从整体上解读三种黑人母亲形象,并分析她们生命中呈现迷失、抗争、引导不同风貌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12.
母亲形象是文学画廊里的永恒主题,20世纪四十年代,巴金在《寒夜》和《憩园》中塑造了形态各异的母亲形象,这些女性处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时期,在各自为人母的人生旅途中,经历了不同于传统女性所经历的母性困境。  相似文献   

13.
《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是美国当代非裔女作家格罗丽亚·内勒的处女作。当前关于内勒该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的层面,即以整体的视角剖析黑人女性受到的压迫和黑人女性间的姐妹情谊,而很少将注意力集中于小说中的某一个具体角色。主人公玛蒂的母亲形象在该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文章运用女性主义、妇女主义的相关理论和母性观点分析玛蒂的自然母亲形象和社区母亲形象,并指出其社区母亲形象的来源、积极影响和缺失,进而判断出《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中的玛蒂是一个成功的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14.
美国黑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离不开黑人母亲的付出和影响。与传统文学中黑人女性的悲剧形象不同,《堪城遗孤》塑造了全新的黑人女性形象,其闪耀的母性光辉点亮了黑人儿童内心的火焰。  相似文献   

15.
孙媛 《林区教学》2008,(12):48-49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母亲麦克蒂尔身处白人霸权文化的藩篱中,被剥夺了应有的母爱的权力及基本的人权,生活在精神荒原之中。但她却固守本民族的文化并确保文化的传承,重新构建了自身的主体性,实现了真正的自我。  相似文献   

16.
雷切尔大婶是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夕阳》中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小角色,是一个被剥夺了母性文化身份的黑人妇女。她对自己的母亲身份时而肯定,时而否定。这种含糊的母亲角色对儿子耶稣的成长带来了明显的不利影响。该文将以母性文化身份的重要性为切入点,探寻黑人世界母性文化身份缺失的原因,从一个侧面对黑人社会的家庭关系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雷切尔大婶是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夕阳》中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小角色,是一个被剥夺了母性文化身份的黑人妇女。她对自己的母亲身份时而肯定,时而否定。这种含糊的母亲角色对儿子耶稣的成长带来了明显的不利影响。该文将以母性文化身份的重要性为切入点,探寻黑人世界母性文化身份缺失的原因,从一个侧面对黑人社会的家庭关系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作为当代文学家,同时是一位女性作家的铁凝,在对女性文化及对母亲形象的探寻之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铁凝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一方面是对传统母亲的光辉形象的赞美,另一方面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对"传统慈母"的有力颠覆。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倍受关注的女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抒写显示出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她对女性性别群体中的母亲形象赋予的全新阐释尤为特别,更彰显出其女性意识之不同。谭恩美是一位颇具影响的海外华人女作家,她创作中的母亲形象为文坛所注目。这两位女作家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塑造出的母亲形象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法父权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由此生发出的母女间的冲突也都纠缠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着意于探讨在这两位女作家笔下,中国传统文化与母亲形象的关系、母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女儿展示出的“魔鬼”与“天使”的双面性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母亲”形象的书写是人类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在白人社会的种族歧视和同族男性的性别压制下,黑人母亲形象的书写不仅被白人话语异化,还受黑人男权话语的扭曲。本文通过解读《对立的力量》中的母亲形象,思考“圣母颂”背后的历史、文化的原因,以及母亲这个被抹杀了“自我”意识的“他者”怎样迷失于男权文化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