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早期弃子,被命名为弃的后稷在弃逐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生民》篇提供的履帝武敏之有感而孕、先生如达之初生形状等关键细节,当作后稷被弃之基本原因。而在后稷之三弃三收故事中,则存在着一种颇有意味的规律:即抛弃与保护并行,抛弃之地越远恶,所受保护越充分。由此呈现出两个要旨,即磨难和考验的必然性,借助磨难而显示的生命的神异性。同时,在抛弃行为的施动者、受动者、救助者三方外,还隐藏着一个具有更大法力的上帝的身影,后稷的被弃和获救,都与上帝有着隐然而紧密的关联,某种意义上,后稷就是上帝的一件作品,由此见出最高权威在弃逐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进一步分析,此一充满神秘色彩的远古传说实质上是围绕一种关系或契约的破裂和修复展开的。后稷的一弃再弃直至三弃,揭示了一种亲子关系的破裂;后稷的最终获救并被母亲抱归,则预示了亲子关系的修复,一种正常契约的重新达成。抛弃——救助——回归,作为其基本情节模式,不仅在上古乃至中古多种神话传说中一再呈现,而且在此后的贬谪文学中也反复呈现,并由此构成中国弃逐文化的一个根本性的母题。  相似文献   

2.
<周颂·思文>是用代举行郊天礼时以后稷配天的乐歌.关于后稷配天的原因和目的,也即诗歌的主旨,迄今主要有"德配"、"郊稷禘其祖之所自出"、"冬至郊"、"祈谷郯"、"献祖"和"耕藉而先祭后稷"等六种观点.经考察<思文>的字词含义及诗歌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可知此诗是春季祈谷郊天时祭祀后稷,颂其功德并祈求农业丰收的诗.  相似文献   

3.
《诗经·国风》实由 3类诗歌组成 :周民族早期诗歌 ,周入主中原、推行封建化统治以后的诗歌 ,以及被周民族兼容、排挤的南方民族的诗歌。从而形成特征鲜明的南北两种不同的风格。探究《国风》诗风对解读中国文化南北分派之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颂&#183;思文》是周代举行郊天礼时以后稷配天的乐歌。关于后稷配天的原因和目的,也即诗歌的主旨,迄今主要有“德配”、“郊稷稀其祖之所自出”、“冬至郊”、“祈谷郊”、“献祖”和“耕藉而先祭后稷”等六种观点。经考察《思文》的字词含义及诗歌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可知此诗是春季祈谷郊天时祭祀后稷,颂其功德并祈求农业丰收的诗。  相似文献   

5.
"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告诉我们周先祖后稷是首创用谷物祭祀上帝的,并且周部族由此得到了上帝的保佑。  相似文献   

6.
"胡臭亶时,后稷肇祀"昭示了什么——善阁读《诗》记(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告诉我们周先祖后稷是首创用谷物祭祀上帝的,并且周部族由此得到了上帝的保佑.  相似文献   

7.
一 《诗经·大雅·生民》是我国最早的五大史诗之一,也是一首充满神话色彩的优秀诗篇。它运用大胆的夸张,奇特丰富的想象,成功塑造了一个神话英雄般的历史人物——周人的先祖后稷。后稷创下了一系列丰功伟绩,是周人的骄傲,在诗人心目中,他的一切都是不同寻常的。于是,诗人以饱含赞美之情的笔触,在作品的前三章里描写了后稷不凡的出生过程。你看,姜嫄虔诚祭祀而感动上帝;她一踏上巨人的大足趾印,马上便“如有人道感己”】,“身动如有孕感,”怀上了孩子;后稷刚一出世,牛羊便争相喂养,鸟儿也会飞到寒冰上用翅膀遮蔽他……情景之瑰丽动人,不让希腊神话。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的周人祭歌是研究我国文化渊源和流变最有价值的原始资料之一。从对后稷的溯源中可看到祭歌的文化底蕴;从祖灵信仰的社会功能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可看到祖先崇拜兴盛的文化基础。二者紧密相连,在相互纠缠和消长中显示出文化在诗歌中行走的历史轨道  相似文献   

9.
由于对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华夏上古文化重土崇实的原始宗教特点辨识不清,肇始于汉代王逸的后稷生而"无父遭弃说"是关于后稷弃因中影响最大、从者最众的观点,它包括"遗腹子说"、"荡肠正世说"等众多派生观点。从人类文化学角度考察,后稷神话乃是始祖崇拜造成的历史神话化的最典型代表,后稷生而见弃实乃因其出生时"体貌硕壮、生而灵异"。《楚辞.天问》中后稷生而能"冯弓挟矢"神异武功记载和在巫祝文化繁盛的南土流播的后稷战神形象均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思想性和艺术美两个方面探讨王维诗歌的积极意义。在思想性上 ,着重肯定 :1.对社会不公 ,俗人升官 ,贤人被弃 ,表达了不平。 2 .坚持国家统一 ,反对民族分裂。 3.维护国家的安全 ,反对敌人的侵略。 4 .对贤明政治的拥护和向往。在艺术美方面 ,着重从意境美、雄浑美、自然美、冲淡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指出王维的诗歌在思想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特别是在艺术美上 ,对发展当代社会主义文艺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