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读过一篇名为《听课不只听听那么简单》的文章,深有感触。"听课不只听听那么简单",暗含了"听完还要有评课"这一重要环节。如果只听课不评课,那就效果不佳。听与评是互相关联的有机体,"评"是"听"的延伸和深化。"听听"是基础,"评评"是目的。目的就在于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失、成败进行诊断和评价,以便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教师专业成长。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的研讨型评课,有学校领导的诊断型评课,有上级专家的鉴定型评课等等。许多教师不怕讲课,惧怕评课。面对评课教师严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教研员,每年都要深入学校调查研究、指导教学等,听课是其中之一;我们很多学校也开展了“每日一课”活动,教师之间互听互评。听课,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听课的方式方法如何,将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听课又是评课的前提,只有认真听课才能进行客观地评课。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互相听课,目的是让教师通过听课,达到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以此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3.
汤光远 《师道》2006,(4):44-45
听课,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听课的方式方法如何,将影响着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听课又是评课的前提,只有认真听课才能进行客观地评课。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互相听课,目的是让教师通过听课,达到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以此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但笔者发现许多老师对听课产生了误区,主要表现在:对听课的内涵不甚理解,以致于不知道听什么、要怎样听;思想不够重视,把听课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以致于出现马虎应付者有之,做其他事情者有之,只当“记录员”者有之,完全失去了听课的效果,达不到听课的目的……种种现象表明,要提…  相似文献   

4.
教研活动中教师如何听好课与评好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课与评课是最常见的教研方式.听课与评课对教师合作研究、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和专业成长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听课评课过程中通常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要听好课与评好课,一是要建立健全听课与评课的制度;二是要保证全过程、全身心地听好课;三是要多角度、全方位、客观公正地评好课.  相似文献   

5.
近年关于"推门听课"利弊存废之争持续不断,有人同时提出"敲门听课"的改进建议.其实,"推门听课"至多可以算作一种"去专业化"的听评课形式,必须推动教学管理的法治化、科学化、最优化,着意于听评课之专业性,实现听评课的范式转型,努力探寻听评课之新意境,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评课是重要的教学研究活动,目的就是要对一节课进行准确、全面的评价,指出优缺点,提出合理建议,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一节公开课一般有听课教师、授课教师、学生三种重要角色参与.但传统的评课却往往由听课教师唱"独角戏",或由听课教师、授课教师"二重唱",很少从教学对象--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这样,评课信息就不够全面,做出的结论难免失误或偏差.为此我们提出"三结合加检测"的评课方式,并从数学科评课实践做起,效果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7.
谈"滚雪球"听评课活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滚雪球"听评课活动的背景 听课、评课活动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形式.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听课、评课活动,它是教师成长道路上的两件最好的法宝.  相似文献   

8.
听课评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形式,对教师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互相听课,目的是让教师通过听课评课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参与听课评课活动时往往存在随意性、盲目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教师听评课亟待专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听课、评课担当着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行为的职能。然而,现实的听评课长期以来只被作为一种对教师的单项考核或者一个要完成的任务.丧失了其本真的专业价值。为充分发挥听评课的功能.实现听评课的教育价值.教师听评课亟待专业化。具体来看,教师的听课评课要走向专业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校本教研中教师之间相互听、评课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一条主要途经。在基层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学校,许多教师对听课、评课存有一些模糊认识,听得懵懂,评得肤浅;要么"好话一边倒",要么"批评棍子扫";要么只言片语,收效不大。要达到听课、评课的预期目的,我们觉得要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校长如何拥有听课评课的“话语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校长开始"回归"课堂.校长听课评课作为常规性的学校管理工作有了新的内涵.校长要成为教育教学的实际领导者和管理者,拥有听课评课的"话语权",需要从3个方面做准备:一是理念更新到住--议知、把握新课改下听课评课标准的特点;二是角色到位--确认、找到新课改下校长听课评课角色的科学定位;三是操作行为到位--科学、有效践行新课改下校长听课评课的"五个结合":规律性与个性的结合、问题性与激励性的结合、实用性与引领性的结合、技能性与文化性的结合、研究性与开放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正听课、评课本应该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载体。但长期以来,听课、评课成为学校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经过调查,加上自己的体会,笔者觉得,当下的思想政治听评课存在不少问题。一、思想政治听评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思想政治听评课的简单化处理思想政治听评课的简单化处理表现在:一是听课前,听课教师不会与上课教师作课前沟通和交流,听课毫无准备,  相似文献   

13.
听课评课是一项在教学教研过程中经常开展的必不可少的活动。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学会上课,学会听课,还得学会评课,这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现实中.存在着教师把听课、评课当成负担的现象。对于教师来说.对听课本身不感兴趣以及缺乏听课技能是导致听课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这集中地表现为有的教师不明确“为何听”“听什么”和“怎样听”。专业化的听课评课需要教师带着问题进课堂,全面透视教学,增强反思意识,这样才能充分实现教师听课评课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成鹏春 《师道》2005,(4):26-26
听课,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听课的方式方法如何,将影响着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听课又是评课的前提,只有认真听课才能进行客观地评课。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互相听课,目的是让教师通过听课,达到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以此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但笔常发现许多老师对听课产生了误区,  相似文献   

15.
<正>听评课是语文最常规教研活动之一。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也可以促使他们更新教学观念,及时修正平时教学纰漏,有效改进完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平时语文听评课教研活动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听课之前毫无准备,听课之时随意记记,听课之后不了了之。如此的听评课活动对人对己都没有多大促进作用及借鉴意义,这种情形叫做无效的听评课。那么,怎样听评课才是有效呢?  相似文献   

16.
一、观课议课产生的背景 以往的研讨课活动,听课教师就是一支笔、一个本步入课堂,把听评课当成任务,听课者不是用心地观察和思考,而是为了完成规定数量的听课记录.一谈到评课,很多教师总觉得这应是专家和教研人员的事情,离教师的日常工作比较远.必须要评课时,教师惯用"教学目标合理、教学方式多样、教学效果明显"等话语点评.而上课者也只是完成任务而已.怎样解决听评课过程中的这些问题,经过思考,我尝试通过观课议课扭转这种局面.下面谈谈我对"观课议课"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讲课是一门艺术,而听课、评课也是一门艺术.听课要注意一些特殊的事项,评课要遵循一定的评价标准.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要做到"三了解"、"五记录"、"三总结".  相似文献   

18.
阐述刚毕业的新进教师怎样尽快地适应教学环境、转变角色及"师带徒"的备课、评课方式对教学带来的益处。主要做法有:开展互相听课。新教师听老教师的课,学习老教师教学上的长处;老教师听新教师的课,指导可以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9.
正听课,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听课的方式方法如何,将影响着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听课又是评课的前提,只有认真听课才能进行客观地评价。许多学校强调教师要互相听课,目的是让教师通过听课,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听课、评课是行之有效的研究课堂教学的方法,也是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同时也是新教师迅速走向成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那么教师在听课时应该注意  相似文献   

20.
一忌应付差事。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潡教授指出,"除非你不做教师,如果你要做教师,必须参与听课评课。教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课堂生活是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听评课与上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不能把教师仅理解为‘上课的人’,还要将他们理解为‘听评课的人’。通过参与听评课,教师可以加深对教育专业的理解和对学生学习的研究,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许多教师还没有把听评课当做与教学同样重要的事。心态决定行为,只有带着积极的、学习的态度去听课才能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